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分析
2021-08-27蒋楠
蒋楠
【摘 要】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是助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具有极为显著的教学成效。本文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回归生活实践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论述和分析,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的科研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助力相关从业人员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当代小学教学的核心教育内容,对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多重领域起到重要的改善和引导作用。一方面,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等相关理念了解不足,需要相关课程的教学和辅导;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法治意识、道德建设水平逐步提升,需要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强化,从而借助学习的知识强化自己、武装自己。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教学意义
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既能够实现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理念,推动小学现代化教学高质量发展进程,同时还能够助力小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理念、价值理念以及文化理念,对学生的未来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现代小学生素质教育,不仅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着手,同时也要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法治教育体系,助力小学生在小学期间能够对我国法治环境以及社会道德等一系列內容能够深刻了解,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助力小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的法治理念,从而实现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教学意义,是促进小学生在相关领域不断成长的重要基石,具有不可估量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意义。
二、现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程度不足
随着我国新课改教学工作的不断延伸和影响,现代小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以及法治文化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一方面,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大多数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对应的教学成果无法应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概念突兀,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受到影响。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确保学习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融合程度不足等教学问题,既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也浪费了学校的各项教学资源。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课程,缺乏良好的融合成效,必然导致学生对相关领域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特别是法治课程,是助力学生提升和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内容,缺乏良好的融合教学,会引发学生对相关法律问题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引发一系列连锁问题。
(二)教师教学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现代《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策略的应用,需要相关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丰富的专业储备。当相关教师对《道德与法治》了解不足或者认知有限时,既不能帮助学生有效解答对应的道德、法律知识,同时还可能引发错误的教学问题。例如,我国法治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2021年正式实施的《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该法典的应用将传统的部分法律废除,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教材必然引发一系列教学问题,需要结合最新的法律意见以及法律规章才能科学、合理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实践教学。另外,作为相关教师,其自身教学水平不足,还会造成学生认知程度的偏差,影响学生对法治、道德等相关内容产生错误的误解,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文化知识的启蒙教育时刻,对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认知强烈,当教师教学能力有限时,极有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错误理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素材内容单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回归生活实践内容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教学案例以及教学素材,而单纯依靠教材中的案例和知识,不仅会导致案例存在单一性,同时对应的日常问题以及特殊案例等相关内容,学生无法解答和判断。因此,单纯依靠教材,学生对应的知识掌握能力极为有限。随着现代法治文化、道德文化的深度普及,社会对于相关人士的要求和标准进一步强化和明确,因此小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加对应的视野和见解,当学习素材受限时,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其他同类问题的判断能力,同时对于自身的成长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大多属于“表面文章”,不具备真实的应用能力,缺乏生活实践意义。另外,作为现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科学化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案例,既要围绕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脉络进行讲解和教学,同时还要及时为学生补充和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提升日常教学的充实程度,满足学生对于道德、法律知识的基本需求。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策略
(一)提升教学课程与学生教学的融合程度
随着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和普及,教学课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和保守,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同时在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导致学生学习成效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不仅如此,随着我国教育资源的不断投入,不少学校已经增设智能白板、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应用程度极为有限,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身的教学便利程度为考量因素,忽视了对于学生教学成效的影响,导致不少教学设备形同虚设,丧失了对应的教学价值。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教学成效,深入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实效,以生活案例为依据,不断提升学生对于道德、法治的基本认知,同时借助大量教学设备,充分发挥教学设备场景化的教学作用,为学生的普法宣传、道德传诵等相关内容进一步科普和教学。例如,在《选举产生班委会》课程中,对于班委会成员的选择,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权利和责任,既要维护好班级的日常纪律和管理,同时还要借助班委会的选举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选举,是我国法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借助在班级中开展相关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融合到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效铺垫,打下夯实的学习基础。借助在生活中的有效运用,让学生与法治文化紧密相连,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理念,助力学生法治知识的充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