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个一体化”现代产业学院新模式建设研究

2021-08-27王春利孙丹丹徐瑶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王春利 孙丹丹 徐瑶

[摘 要]产业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转型发展、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建设途径,是深化校企合作,解决供给侧与需求侧不相匹配问题的创新之举。在总结梳理国内外产业学院面临的机遇与困境,分析其产生原因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吉林动画学院“五个一体化”现代产业学院新模式建设的经验,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破解对策,以期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五个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4-0149-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4.025

一、“五个一体化”现代产业学院新模式的解读

(一)概念界定

2020年7月,为贯彻国家有关战略要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等文件精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该指南首次提出了“现代产业学院”的概念,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产业为要、坚持产教融合、坚持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指出要力争经过4年左右的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建设若干所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落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7项任务[1]。

现代产业学院是在产业学院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是产业学院的升级,是大力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明确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有研究者认为,现代产业学院是为服务某个特定行业或企业,积极引入社会办学力量,校、政、企、协多方协同共建,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及现代化治理结构、市场化运行机制、综合化功能定位的创新型办学模式[2]。因此,有学者认为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是集新工科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办学组织[3]。

(二)相关概念辨析

1.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以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为目标,依托高职院校建立起来的,具有独立运行机制,服务于某个行业、企业的新型办学机构[4]。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内职业教育领域内掀起了校企合作的高潮,开始了工学结合、前校后厂、理实一体、企业培训等教学模式改革实践。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联合创立了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售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成为国内职业院校最早设立的产业学院,也奠定了国内产业学院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属性。理论界认为,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创新体制机制的必然结果,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然路径[5]。

2.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是基于国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新目标对人才的强大需求而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新理念。产业经济学中没有“现代产业”的概念,但笔者按照“现代产业”是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的名词来理解它。传统产业指发展时间较长、生产技术基本成熟、经过高速增长后发展速度趋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逐步下降、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水平通常较低的产业。一般认为,产业处于成熟和衰退阶段时,就属于传统产业范畴。现代产业是立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立足于互聯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换代等现代社会与技术环境,在地区经济中地位不断上升、产出贡献率不断增长,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质和空间、巨大带动作用的产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原有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推进企业深入学院内部,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规格、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根据行业产业市场人才需求,量身定制地开发相关课程、编写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为企业产业行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笔者认为,“现代产业学院”中的“现代”另有一层意思,是相对于产业学院而言的,有“新”的意思。

(三)“五个一体化”理论模型的建构

产业学院的建设有多种模式,如远距离模式(松散联系)、定制合作(政府主导)、互助合作(自由组合)等。虽然其各具特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是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工程,要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方式,破解建设过程中主体不明、目标不清、合作松散、动力不强等问题。吉林动画学院要探索构建的“五个一体化”模式——社会责任一体化、专业职业一体化、培养模式一体化、运行机制一体化、条件保障一体化(见图1),是要真正地实现学院共建、师资共享、人才共育、双方共赢。

二、“五个一体化”现代产业学院新模式建设的重要依据

(一)政策依据

2015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高校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办学思路转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全面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6]。为进一步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的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仍然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国务院于2017年12月印发了《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旨在通过“1”和“X”的有机衔接,将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建好实训基地;探索学分银行制度。2020年7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全面启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力图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的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模式。因此,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被视为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度转型的创新型做法。通过对体制机制、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教师管理、协同发展、教研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深度革新,改善转型发展中的治理结构,提升办学综合实力[7]。

2016年,吉林省教育厅联合五部门下发了《关于推动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并开展了省属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校建设和示范高校的遴选工作。至2019年,吉林动画学院等8所高校被评为转型发展示范校。2017年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意见的通知》。2020年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的选型认定工作,有23所高校被认定为应用型大学。2021年2月,吉林省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制定了《吉林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并结合“一主六双” 的省内产业空间布局对人才的需求,开展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的遴选工作,力求全面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现代产业学院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于产业学院的重新定位和发展。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以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特定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以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为牵引、以集聚创新资源为支撑,与行业骨干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建共管的协同育人平台,是集新工科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办学组织。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产教融合就是学校与企业相互融合,共同引导、参与、介入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模式。融合的基础是“产”,目的是“教”,但绝非单纯的生产和教学,必须两者紧密相融,彼此支持促进。这一模式下,高校具备了教育科学研究、高素质人才培养、现代科技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当产教融合成熟之后,还可以逐步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渐渐适应市场的需要,将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最优化地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主体”育人。在此理念引领下,吉林动画学院当前已收获高校和产业耦合为一体的办学成效。

2017年11月,产业学院建设成效较好的地方本科院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承办了教育部主办的“广东省高校新工科与产业学院建设经验交流会”,佛山、广州、东莞、珠海、中山等地的许多高校进行了经验介绍。产业学院建设由此进入了新时期,各地多所高校开始了新尝试。

(三)现实依据

从目前国内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来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能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以地方本科高校为重点)中能够建设若干个与地方政府、产业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产业学院。企业深入学校内部,根据行业产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依据产业需求进行专项人才培养[8]。

“十三五”期间,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开启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的探索,江苏、福建、广东、吉林等省份的现代产业学院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常熟理工学院是转型发展的先行者,依托地方政府和特定行业共建了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江苏省第一家光伏科技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福建省教育厅将省内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大致规划为4类:校企合作模式、校地合作模式、校行合作模式和闽台合作模式。这种分法只是一种短期的概括,必然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种类和内容。从实践来看,这些示范性产业学院的合作模式大多不是单一的,虽然有主要的定位,但均有所延伸,有些产业学院甚至覆盖了两三种模式类型。因此,产业学院的合作方不局限于某个企业,还可以是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区域产业或地方政府。这为其他高校组建和运行现代产业学院提供了范例,使产教融合进行得更加彻底[9]。吉林动画学院对于现代产业学院的探索早于国家政策的部署,自2008年起陆续组建了动画艺术学院、游戏学院、漫画学院、电影学院,在联合组建管理机构、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联合建立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联合开展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建设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契机,搶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机遇,打造了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的“佛山样板”——职业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突出人才培养成效的应用导向,形成了以满足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行业产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

(四)国外经验的借鉴

产业大学是国外的一种提法,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呈现为不同的模式。20世纪70年代起,各国政府为了应对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的挑战,普遍开展了以知识密集型为导向的产业改造与升级。为加速高深知识向产业技术的转移与应用,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产业大学”应时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产业、政府之间产生了交集并达成更多的共识,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由割裂转为联动。“产业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英国、韩国、德国等国家的模式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1.英国的全民终身教育模式。1996年,英国民间研究机构发表《产业大学:创建全国学习网》报告书,英国教育与就业部于1998年拟定《英国的产业大学——使人人都参与终身学习》计划,逐步实施产业大学建设。英国的产业大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英国为了提高成年人的就业能力,在网络上提供的一种学习平台,实际上等同于学习者和学习产品之间的一种中介机构。

2.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教育起源于职业教育,“一元”为企业,另“一元”是职业学校。1974年,德国巴符州双元制大学建立,标志着“双元制”培养模式正式进入到高等教育领域。德国“双元制”大学的教学形式是学校与当地企业紧密合作,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功能于一体,将职业化的应用型教学内容融入高等教育专业领域课程中,行业企业与学校一起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行业协会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学习内容和考核方式,然后由企业和学校实施相应的理论实践和教学程序。学生在企业中取得学徒身份,在学校中获得了学生身份[10]。

3.韩国的本科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模式。韩国的产业大学,也叫开放大学、实业系大学,入学门槛较低,以产业现场为学习场地,通过远程教育完成基础和理论性教学,是没有固定校园的开放式大学[11]。1983年,韩国将开放大学更名为产业大学——接受企业委托,为继续接受知识学习或技术研习的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韩国产业大学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将培养学生的现场实务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二是以雇主的需求为培养方向,将企业作为学校的顾客,为其输送人力、物力方面的资源,按照企业的具体需求来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三是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四是设置适用产学合作的课程,并根据学生的就业率、毕业流向及经济市场变化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五是设立严格的资格鉴定制度,将企业要求与学校教育进行统整,既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又突出产业大学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重视与培养[12]。

国外产业大学发展模式对我国产教融合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目前我国开展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是探索产教融合的中国方案。

三、“五个一体化”现代产业学院新模式的建构

现代产业学院的一体化过程涉及高校与企业的全面融合,是社会、文化、经济、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影响因素的全面互动过程。

(一)社会责任一体化

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视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社会的贡献。因此,高等教育和优秀企业的价值使命是一致的,都是立足于国家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学校立足国家文化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主要任务,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核心是“育人为本”,融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一体,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共同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产教融合的新格局,实现产业与教育结合办学、联合助教、融合育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二)专业职业一体化

自2020年起,教育部陆续推出未来技术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建设行动计划,持续全面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 建设,其根本目的是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准确定位,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在此背景下,专业职业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版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新增1 853个本科专业,其中很多专业都是以企业、社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而开设的,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从高校办学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成为发展的主题。应用型高校在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方面主动求变,在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积极应变,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在于“产业为要”,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效衔接机制。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分析岗位设置与要求,按照产业群组建专业集群,按照岗位群设置专业和培养方向,使专业设置能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比如在2021年6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影视资本峰会上,与会者表示,对电影企业来说,如何审时度势,在不确定中找方向,在大变局中觅新机,做到前瞻布局、有效应对,尽快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当前的第一要务。这对于电影产业学院建设来讲,就是要精准应变,乘势而上,对专业与职业进行一体化研判,按照电影工业化流程(见表1)对于人才的需求打造电影专业集群,设置符合新产业发展需求的培养方向,实现学业、专业、职业间的无缝衔接。

(三)培养模式一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要素在于“产教融合”。吉林动画学院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岗位群需求为标准,建立了“4+3+1”的精准人才培养模式。“4”指在1-4学期内以学院培养方案为主、产业参与为辅,主要为通识教育、基础教学的实施阶段。“3”指在5-7学期内执行产业培养方案,开展项目制教学。“1”指在第8学期中,学生要到企业顶岗实习。

吉林动画学院的动画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注重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两个需求”,按照动画企业工业化流程的3项11类(前期:剧本、设定、分镜、设计稿;中期:原画、中间画、上色、场景;后期:剪辑合成特效、配音音效、音乐)岗位设置,确定了动画策划设计、影视动画、新媒体动画、影视特效、动画管理与营销五大专业方向,下设了10个课程模块,建立了近30个工作室,与动画产业链形成了良好的对接。构建了“大一、大二选专业,大三、大四选职业”的精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三次自主选择”的培养机制——“大一选类型、强基础;大二选方向、定模块;大三选平台、强实践;大四强就业、促创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的学习实现了由兴趣向专业的过渡、由专业向职业的转变、由就业向创业的转型,培养路径与学生志向精准对接起来。

第一次选择——大一选类型、强基础。大一入学后,学校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学生参加美术基础、创意思维、综合素质等科目的入学考试后,根据自身实际和成绩选择A类或B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使培养机制由“批量塑造”向“个性培养”转变。第二次选择——大二选方向、定模块。学生在大二年级时,学业导师指导学生依据学习基础与兴趣选择培养方向,学习所选培养方向基础课,学生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第三次选择——大三选平台、强实践。学校为学生配备职业导师,引导学生确定职业方向,选择培养平台,学习所选培养方向内的专业课,强化项目训练,形成特色特长。学院平台与产业平台间可互选互通,实行学分互换互认。学生实现了由学生到岗位身份的转变。第四次选择——大四强就业、促创业。第八学期中,学生依据职业定向,在企业平台完成毕业设计或综合训练项目,强化实战训练和从业、创业能力,达到行业从业要求。学生完成了由“专业”到“职业”的转变。

为落实“4+3+1”精准人才培养模式,动画专业按照“三个注重”(注重专业核心能力、注重创新创业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養)和“六化改革”(模块化课程、项目化载体、实战化平台、团队化教学、产品化成果、多样化评价)的总体思路,校企双方共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本科基础通修、专业平台可选、创新创业贯穿”的培养方案,构建了“育人为本、应用为要、能力为重、专创融合”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由此,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形成。

(四)运行机制一体化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抓手在于“管理创新”。因此,应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产业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禀赋特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从学院管理架构层面看,产业学院要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将教学、产业、学管三大体系的管理纳入其管理体制,建立“教育、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领导班子。学院和企业双方各选派一名高管出任副院长,企业与学院岗位互兼,双岗双责;企业选派行业专家常驻学院,对接校企合作;行业专家既要了解行业前沿动向,同时要学习教育管理,寻找、统筹企业融合教育的途径,参与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学校管理的一体化局面。

从学院管理制度层面看,不能延用传统的学院管理制度,应重新统筹推动制度体系建设和创新管理机制,以学术思维推动内涵发展,以企业思维推动管理创新,以市场思维推动特色发展。产业学院敢于先行先试,双方共同研究制订学院发展规划,拟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教学管理、实验室和实训场地管理、双师型教师管理、办学经费管理、学分管理、考核评估管理、就业创业管理等制度体系,以保证产业学院的平稳运行。

(五)条件保障一体化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根本在于“资源共享”。为保障确保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行,学院要将基础设施、空间资源、仪器设备、人力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要素进行统一规划调配,形成主要涵盖人力、财物、物资等方面的保障一体化局面。

双师队伍组建方面,学校要为产业学院双师型队伍建设创造有力条件,按照“内外并举、专兼结合、学产并重”的建设思路,采取“全职引进、项目引进、团队引进”等多种模式,建立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力求通过师资选拔、师资培训、待遇机制等环节实现企业和学院两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产业学院可将双师型教师进行分类管理,按照学院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双师型教师分类。对学院双师加强产业实战能力的培养,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企业双师教师开展教师素质培训,考取教师资格证书,鼓励其躬身教育。校企双方均认可其在各自领域内评定的职称。

实践平台搭建方面,产业学院要按照产业真实环境建设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专业、职业、就业、创业”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成果转化、团队打造,将企业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流程引入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学生”和“作品”两个核心产品。吉林动画学院游戏产业学院与吉林盘古公司合作,联合祖龙等国内领军企业,依据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思维,共同建立游戏创意工场。由此,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为引领、国内外专家工作室为支撑、创新创业工作室为主体的工作室体系得以创设。坚持以高端产业项目引领教学变革,形成了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科研展赛、社会服务项目有机结合,数量充足、类型多样的实践教学项目体系,使实践教学能参与到紧密对接市场的各类项目之中,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四、现代产业学院新模式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一)实践回顾

以2015年作为分水岭,2015年前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开展产业学院建设,2015年以后则是在国家鼓励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及加快发展新工科的背景下开展产业学院建设。国家战略、社会环境、教育政策的不同,产业学院建设的目标、任务也大不相同。2005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推动下,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许多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开始共建深度合作、互利共赢的产业学院,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知名的机电集团和物产物流公司共建了汽车售后服务产业学院和物流产业学院,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的四大镇、区政府分别建立了工商管理学院和纺织服装学院等4个产业学院等。这些产业学院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突出对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这种转型试点较早在江苏、浙江、福建的地方本科高校中开始实践。比如常熟理工学院与特定行业和地方政府共建虚拟化的行业学院,筹建了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江苏省第一家光伏科技学院以及纺织服装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13]。福建的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则重点与地方产业共建产业学院,与一般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量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也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五个一体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思考

“五个一体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模式仍处在不断实践完善之中,有一些问题是下一阶段需要深度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一是在国家政策方面,应继续出台支持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细化政策,建立起合理的投资者利益分配制度。包括给予合作企业税收减免,包括但不限于增值税、增值税附加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给予合作企业人才引进优先权,为企业提供人才安居补贴,以促进引进人才的稳定性;为合作企业提供项目资金支持,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培训、场地的投资(全额、非全额)、补贴等。二是在教育评估方面,应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独立评估体系,从顶层设计角度建立引导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三是在地方支持方面,应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尽早解决企业人员不能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不能评定教师职称、不享受学校教师待遇等一系列瓶颈问题。四是在学校办学层面,要加大对现代产业学院的支持力度,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制度政策,通过试点建设逐步推广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五是在高校教师层面,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创新,与企业共同上一门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改革考试形式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0):30.

[2] 孙振忠,黄辉宇.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新模式——以東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 04):40.

[3]黄彬,姚宇华.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逻辑与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37-43.

[4]朱为鸿,彭云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31.

[5]张雪彦.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J].汽车实用技术,2021(10):182.

[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

[7]原峰山.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37-139,145.

[8]王强,姜丽,张鹏.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1.

[9]张坚豪,李熙.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策略[J].三明学院学报,2018.

[10]任金秀,周红利.产业学院:中国特色产教融合的组织创新[J].职教论坛,2021(4):53.

[11]夏建国.新型产业大学:特色型大学发展的新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44.

[12]刘丹.韩国产业大学实践教学模式浅析[EB/OL]. https://www.doc88.com/p-31899837-067687.html.

[13]刘雄平,肖娟.地方本科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历程及主要问题探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20(05).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