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最佳介入时机的临床研究
2021-08-27喻淑珍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中医针伤科上海201800
喻淑珍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中医针伤科,上海 20180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周围性面瘫,急性发作周围性面瘫者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或治疗不当,极易会发展为后遗症期,出现面肌萎缩、面肌痉挛等症状,影响其日后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5]。对于何时介入针灸治疗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目前尚有争议,有学者[6]认为在发展期针灸治疗易刺激局部面神经水肿,不建议在发病初期介入针灸治疗;而临床更有文献[7]显示发展期即介入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治疗效率。为探究针灸介入的最佳时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接受周围性面瘫治疗的120例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中、西医诊断标准。将入选的120例患者按发病过程分期(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分为3组,各40例。发展期组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3.78±11.14)岁;静止期组中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6.70±13.79)岁,恢复期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75±14.41)岁,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诊断标准见相关文献[8-10]。纳入标准: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发病7d以内;所有病例症状体征或经CT、MRI等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耳科疾病和外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年龄在16~65岁之间;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者。
1.2治疗方法 发展期组:选取患侧印堂、阳白、牵正、地仓、颊车、下关、迎香、承浆,风寒证加翳风、列缺;风热证加曲池、外关,每日1次,留针20 min,7d为一个疗程,毫针浅刺泻法。静止期组:选取患侧阳白透鱼腰、下关透牵正、太阳透丝竹空、地仓透颊车、巨髎透四白,配合双侧合谷、翳风;不能皱眉加患侧攒竹、鼻唇沟平坦加患侧迎香、人中沟偏斜加水沟、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配合电针及雀啄灸法,每日1次,留针20 min,7d为1个疗程。恢复期:选取患侧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牵正、太阳透牵正、牵正透颊车、四白透地仓。面部透穴以搓针手法,待针下沉紧涩为准,配双侧足三里,毫针补发;配合电针及雀啄灸法,每日1次,留针20 min,7d为1个疗程。每组均治疗4个疗程。观察指标为:观察3组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定表(TFGS)及治疗有效率。疗效标准为:本研究中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时填写CRF表,按照House-Brackmann(H-B)系统评分及多伦多分级评分法(TFGS)进行评估,比较三组间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采用n及%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及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内两时间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比较,采用LSD多重检验进行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两时点间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H-B等级比较 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H-B等级评分比较
2.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TFGS比较 见表3。
表3 3组患者TFGS评分比较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面瘫病范畴,春秋两季高发,可见于任何年龄,病位在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与所属经筋。《灵枢·经脉》[10]曰“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灵枢·经筋》载“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本次研究通过观察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三种介入时期治疗疗效,结果发现治疗1周、治疗2周时H-B分级从低至高依次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TFGS评分从高至低依次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1月时发展期组与静止期组组间对比无差异,H-B分级两组均低于恢复期组,TFGS评分均高于恢复期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临床愈显率中发展期组与静止期组显著高于恢复期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在发展期时即接受针灸治疗有助于提高周围性面瘫疗效,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本次研究在传统针刺及电针的基础上,采用大力神雀啄灸治疗,对比传统红外线,体表微循环指脉同步照射更能促进人体微循环,促进面部神经恢复。临床急性期应用电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病程,加快面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中,发展期组疗效依次高于静止期组及恢复期组,证明发展期是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早期针灸治疗可以减轻神经性炎症水肿,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防止面神经变性,阻断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