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校园心理危机数字化“云干预”初探

2021-08-27周敏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3期
关键词:危机干预中职生

周敏燕

摘要: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手段个体心理问题检出率低、协同干预力不强、数字化手段应用不足,已经很难满足中职生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现实需求。实践证明,以“云干预”为载体,构建数字化危机干预模式,通过数字赋能,可以实现心理问题精准摸排、精进辅导,推动家校社合作,及时缓解中职生心理危机反应,帮助他们克服各类心理危机,获得心理成长。

关键词:中职生;校园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3-0062-03

一、问题提出

2021年3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019—2020)》显示,24.6%的青少年抑郁,7.4%重度抑郁,此外,青少年还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焦虑、强迫、厌学、网络成瘾、自杀自伤。后疫情时期,对我校(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桐乡技师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16.2%的学生在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了明显影响,自伤行为和抑郁倾向明显增加。这些问题极易引发校园心理危机事件,传统的校园心理干预体系已经很难满足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际需求,并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一)个体心理问题检出效度较低

目前,传统校园心理监测体系仍然依靠人这一主体,基本以问题人主动需求为起始,干预者处于被动的位置。校园心理干预以心理普测为主要途径排摸心理危机学生来开展工作。心理普测主要评估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而事实上,心理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单次、批量化的量表评测很难有效反映学生个体实际的心理状态。

(二)家-校-社干预协同力不强

大部分中职生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欠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直接到校参与协同教育。同时,因为社会认同度偏低,心理危机干预不仅缺乏相关渠道,也没有法律政策依据。因此,家-校-社沟通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只能停留在学生个体的心理缓解上,无法深入核心。只有从家庭和社會层面出发,才能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打开局面。

(三)数字化技术手段应用率不足

目前,中职学校专业心理教师的配置仍捉襟见肘,以我校为例,主要由2名专职心理教师直接负责近5000名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按照学生每学期15%的心理问题出现比例,心理教师与有辅导需求的学生比例达1∶375,心理教师工作压力大。同时,校园心理干预手段目前仍旧依赖于课堂教学、现场个案咨询和团体辅导,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心理教师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形成直接有效的干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2020年,浙江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加强信息化建设,引入基于远程新媒体的多种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研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心理健康设备和产品,完善数据采集和平台建设。将数字化干预运用到中职生校园心理危机中并形成一套系统性的数字化革新实践势在必行。

二、理论依据

从心理学角度讲,危机是指突发的危险事件,如地震、疾病以及人的心理应激状态,如紧张、焦虑。人面对危机时出现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与环境的平衡状态遭破坏,就会诱发心理危机。协助人们顺利度过危机期,恢复心理复原力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心理危机干预指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其平衡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数字化“云干预”是指在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危机现实需求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优势,调动与整合各方数据资源,构建与创新数字化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教育服务整体水平,为校园心理危机体系建设提供新路径。

三、中职生校园心理危机数字化“云干预”构想与初试

(一)精准多维建档云监测

1.精准排摸,建心理数字云档案

利用“心灵云”系统对学生实施线上心理测试,进行精准排摸,建立学生线上专项心理数字云档案,测试数据涵盖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个完整的阶段,实现学生心理危机早发现、早介入,提升心理干预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核心聚焦,助心理数据云挖掘

利用数字化改革创新心理健康数据采集与更新模式,进行立体式核心数据挖掘。挖掘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心理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途径,内容涵盖:(1)家长提供的孩子出生和成长史,病史,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数据;(2)心理教师凭借自身经验和评估工具收集统计的心理健康数据,如原始研究、数据库、实验数据、调查研究等;(3)学生自述心率、睡眠、饮食、重大事件等数据:(4)班主任、同伴等人提供的信息及临床治疗等数据。

3.多维整合,构心理拓扑云结构

把支付宝、购物网站、出行信息、网络浏览信息等数据进行整合,了解学生上网情况,近期网络上搜索和关注的主题,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预测学生的心理行为走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模型分析,从而实施精准心理干预。

(二)多措并行精进云辅导

1.校园支持,建心理互助云平台

在学校公众号,校园网上专门建立心理信箱、心理沙龙等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我心理困扰,寻求解答,可以参与同学发布的心理问题讨论,提问与解答部分也可以在线入档案,形成学生心理档案的一部分。同时,平台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信息和资讯,实现高年级与低年级、优秀校友和在校学生的交流,便于学生心理互助。

2.三环共驱,拓心理教育云路径

一是设置心理云课程,创新远程音频和桌面协同等方式,宣传专业化“云直播”,普及疫情心理知识,学生可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自助与疏导,稳定心理预期。二是提供个案云咨询,专业心理教师实行“云值班”,实现业务常态化“云办理”,咨询精准化“云辅导”,需求普遍化“云沟通”。三是开展团体云辅导,通过对一些具有相似心理困扰的学生开展专题“云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他人,反思自己,交流问题,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3.技能解鎖,编心理放松云程序

开发“音乐小药丸”“睡眠CBT小工具”“正念冥想”等心理放松训练小程序,学生遇到焦虑、抑郁、失眠等轻度问题,可以在需要放松的时候打开相应应用自助训练,进行自助缓解,同时记录感受反馈,供教师参考。

(三)家校社“桐”驱动云协同

1.校社“桐”行,聚心理服务云合力

自浙江省嘉兴市2019年被列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桐乡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也积极响应,专门组建桐乡市12355心理健康志愿者热线、青少年心理素质拓展、桐乡市FM97.1三分钟心理学等社会心理服务项目。学校目前已充分宣传并运用社会心理服务资源,通过云上“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与社会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云合力。

2.医教“桐”心,筑心理诊疗云共体

我校目前正与嘉兴市康慈医院积极洽谈联合开展桐乡市“桐心圆”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项目,开展云上心理讲座、心理评估、方案制定和就医指导。通过医教数字化联动,实现医教“云互动”,建立心理危机学生“绿色云诊室”,建立数字化双档案模式,实现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从而打造新型心理健康医教融合体系。

3.家校“桐”育,强心理造血云机制

一是建立蓝墨云“桐成长”家长课堂,邀请家长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二是创设亲子桐辅导云工作坊,家长可以直接获得心理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支持。三是建立心理“桐支持”家长微信群,便于家长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扶持。以上措施可以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孩子的个体心理变化,建立完善家庭防御体系,保障学生的心理力量源泉,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复原力,从而获得前进动力。

四、不足与展望

通过构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用大数据思维创新心理干预工作,实行精准智控,进行数字赋能,以此预测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提前预防,尽早开展心理干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帮助他们渡过危机,获得更好的心理成长。同时,实践运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学生和教师时间安排不对称、心理干预环境较难控制等。我们相信数字化模式的支撑不仅有助于心理干预数字化体系建设,也使得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有依据参考。

编辑/刘 芳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危机干预中职生
社会工作者对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有效介入
校园危机干预中的哀伤辅导
太极拳文化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树立人本观念,铸造爱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