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传播环境下党报评论的公共责任

2021-08-25汤华臻

新闻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融媒体

汤华臻

【摘    要】融媒体的传播环境,对党报评论履行公共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党报评论要始终全面、准确地反映党和政府的立场,传递正能量,守住信息解释权,必须加快加强创新表达、迭代技术。党报评论要不断满足新形势下的传播需要,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的更新是根本,媒体技术、写作技巧的转型是路径,与时俱进的技术服务是支撑。

【关键词】融媒体;党报评论;公共责任

融媒体时代,媒介形态之多,时空覆盖之全,受众涵盖之广,生产主体之多样,传播渠道之多元,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纷繁复杂。具体到言论评论创作,舆论场上更是众声喧哗,竞争愈发激烈。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履行好自身的公共责任,应对方方面面的挑战,是当下许多党报评论工作者思索的重点问题。

一、融媒体传播形态日渐成熟

互联网接入我国已经二十余年,它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全方位改变了媒体生态。从线下到线上,从“你说我听”的单向传播到“你我都说”的双向传播,从纸媒或电视广播的单一载体到纸媒、网络电视广播的多媒体传播矩阵,媒体的生产和传播逻辑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最近这些年,变化更以剧烈的方式发生着。

其一,已经实现从网页模式向移动模式的转移。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网络新闻大多都是通过门户网站传播。然而现在,门户网站热度骤减,移动端成为最受欢迎的新闻提供者。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这也就意味着,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7%。具体到媒体方面,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43亿。在这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41亿。

其二,信息传播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在我国,正规的新闻采编人员有着严格的资质审核标准,新闻创作和传播也有着相对成熟且完善的流程。但如今,“人人皆有麦克风”“处处都是摄像机”,公共信息的传播已远远超越传统采编的范畴。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并且能够连接到移动网络,注册一个社交账号,不管本人是否受过专业训练,只要他有兴趣,就可以实现信息传播。以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灾情为例,第一条消息正是由非职业记者通过非传统媒体平台(新浪微博)发出来的。在媒体抵达之前,全国有数万人都是通过他更新微博了解灾区情况,曾有媒体将之形容成“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

其三,媒體融合的广度深度再次升级。自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年的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定为“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后,我国媒体融合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新闻单位都开始启动这一改革进程。发展至今,媒体融合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包括技术、经济、主体、内容、规范等人类传播活动的诸多层面。[1]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向前拓展,用户对新闻资讯的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

二、党报评论的公共责任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与灵魂。“党报评论”正如其名,兼具着“党报”+“评论”的双重职责。一方面,党报是党的喉舌,始终代表着党的形象,传递党的声音,必须时刻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评论工作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剖析事件背后的本质与逻辑,为受众解疑释惑、涤荡是非,从而启迪心智、发人深省、引人共鸣。所以,党报评论承担着格外重要的角色期许。

其一,要始终正确地传递党的声音,全面、准确地反映党和政府的立场。这一方面,要求党报评论必须守住底线,宣传口径必须与主管部门保持一致,不能跨越“红线”。[2]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探索解读的更好方式。当前,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与之相应,民众的迷茫与困惑、外界的不解与误会,都比过去来得更加猛烈一些。作为党报评论,对外需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多元的中国,对内必须做好政策解读和传达,让民众切实感受到祖国的发展,这是党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党报评论的核心功能,是党报评论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之所在。

其二,众声喧哗中要敢于斗争,传递正能量。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背景之下,整个时代的思想波澜壮阔。不同观念激烈碰撞,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诉求多元多样,鱼龙混杂。而与其他言论评论的日常工作相比,党报评论除了要剑指某些糊涂人的糊涂之言,还要肩负起舆论“压舱石”、社会“粘合剂”、道德“风向标”的重任。如在2021年5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指出,美国每年要花费3亿美元用于抹黑中国。这背后,折射出中国的新闻宣传特别是党报评论引领舆论所面临的斗争压力之巨。再如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场上掀起一阵“低级红”“高级黑”以及文字浮夸风,人民网连发《文章不会写了吗》《文风是小事吗》等多篇文章以正视听。

其三,时代变革中要守住信息解释权,作“好好讲道理”的示范。时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的卢新宁曾在一篇文章中将新媒体的挑战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来自消息源的多元化,“人人都有麦克风”;第二阶段,这一挑战蔓延到了评论领域,“人人都在发议论”。[3]而在这其中,相当一部分自媒体内容创业者,过于沉迷对爆款的追求,热衷“眼球情结”,动辄祭出“标题党”“震惊体”,甚者为了渲染情绪东拼西凑。对于这种病态乃至变态的传播方式,党报评论有责任揭露批驳以正视听,更有责任以身作则做出示范。言论评论乃至新闻消息应该如何找选题、切角度、抓热度,固然方式多种多样,但哪些应当成为底线,哪些是可以追求的高线,哪些是过于低级的操作,党报评论也应该给出正确的“打开方式”。

三、如何更好地履行公共责任

融媒体时代,百花竞放、百家争鸣。整体看来,党报评论履行公共责任的压力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今天,平台号、视频号等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速了信息流动,丰富了公众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新闻传播的严肃性、客观性,带来了信息碎片化、表达情绪化的问题。而算法推荐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加剧了“信息茧房”困境。党报评论应及时破“茧”,始终坚持向公众传递文明观念和健康文化,坚持全面、准确、及时地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为完成好这些使命、担当好肩上的职责,我们仍然需要继续不断努力调整。

首先,“物理”上的融合要加速。这主要体现在机构部门的整合,继续打破传统的采编业务架构,将散落在不同媒体、不同部门的采编资源和人员按照业务条线和媒体融合传播规律重新排兵布阵。[4]从全国范围来看,自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六年多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中央到县级媒体,各主流媒体几乎都在打造融媒体传播矩阵,生产大量融媒体产品,不同层级的党报言论创作者也不同程度地加入到短视频、直播等新兴领域,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效提升。[5]

以北京日报社为例,该社党组书记、社长赵靖云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十七届(2020)年会介绍京报集团的融合发展策略:快速“止血”,优化结构,果断关停并转生存困难和影响力弱小的报刊;以内容发布端整合为先导,倒逼产品体系构建、生产流程再造和中央厨房建设;建立结构扁平、分工明确、反应迅速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组织架构;采用传播力指数和成长性评价两个维度重构薪酬考评体系;积极探索公司体制市场化运营等。[6]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思维不动摇。这其中又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创新表达。党报评论一般重视“解说”功能,即宣传党和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准确、全面传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其范式是由上至下的“训导式”。也因此,在以往的评论表达上,经常会有“要……”“必须……”“应该……”等不容置疑的句式。然而现在,新媒体、自媒体开始引领话语权向大众转移,网络言论“倒灌”、“倒逼”官方话语。如果说,以前只要把道理说明白、讲清楚就可以,那么现在党报评论所面临的“用户需求”要多得多。现在读者的口味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精细。有的希望有思想的深度与力度,有的看重知识的能量与密度,有的关注分析的角度与文法。因此,必须实现由报纸表达方式向互联网表达方式转变,由“自说自话”向“积极互动”转变。以北京日报评论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了线下与线上齐头并进、文字产品与音视频矩阵发展的格局。报纸版面一周两次,每版6-7篇文字稿;APP端口,每天保证更新1-2篇;同时上架一点号、百家号、大鱼号、头条号等几大主流平台,并与人民日报客户端形成了良好互动。从产品内容上来说,京平系列与本报评论员、社论、短评、七日谈、长安观察等评论品牌一起,构成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言论阵容。

第二,迭代技术。不断满足新形势下的传播需要,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的更新是根本,媒体技术、写作技巧的转型是路径,与时俱进的技术服务是支撑。

从2020年两会报道来看,如今融媒体技术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升级。如新华社可以进行“5G+8K+ 卫星”现场直播,实现北京、威海、喀什、三亚、漠河五地记者现场连线、实时回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5G+8K”实时传输和快速剪辑集成制作,并利用5G网络开展直播连线。人民日报社推出“智能云剪辑师”,在几分钟内便能根据需要迅速生成视频,并自动匹配字幕,实现画面人物的动态追踪、去除视频的拍摄抖动、多方位修复视频画质等一系列功能。[7]作为一种观点表达,搭乘上技术的快车,言论评论才能更好地抵达受众。

而原则性的要求落到具体层面,就是党报评论写作者必须注重提升复合能力。所谓融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上的。而互联网的一个热门词汇,是“用户粘性”。这样的趋势变化提醒党报评论员,既要写得了社论,也要编得出脚本;既能挥毫万字述评,也能精雕百字微博;可以严肃端正,也能插科打诨;能斗图取标题,也能卖萌互动。如此一来,才能收获粉丝巩固阵地,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

以北京日报的融媒体产品“新闻我来说”为例,自2020年3月18日开播以来,截至2021年4月28日,“新闻我来说”共播出445期,总阅读量9.38亿次。其中,微博话题#新闻我来说#阅读9252.1万;微博秒拍总阅读8486.5万;抖音快手总阅读 5.58亿;其他各平台号累计2.1亿。

结语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融媒体传播环境下,党报评论必须顺势而为,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投身这一大潮,并不意味着偏离自身軌道,而是必须更加注重锚定自身特色定位,保持恒定的自我价值,坚持自身的态度取向。因为不管媒体形态怎么变、舆论格局怎么变,理性仍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思想仍是时代最需要的力量。党报评论的独特定位,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政治上保持清醒,在舆情上保持敏感,在此基础上拥抱融媒体,党报评论大有可为。

注释:

[1]韦路.媒体融合的定义、层面与研究议题[J].新闻记者,2019(03):32-38.

[2]马汇莹.党报评论的权威与引领作用——简析人民日报评论部系列评论[J].新闻战线,2012(03):81-83.

[3]卢新宁.保持党报评论的“新媒体敏感”——人民日报评论数字化生存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4(03):12-14.

[4][5]陈国权.媒体融合的现状、难点与市场机制[J].编辑之友,2021(05):32.

[6]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激越2020,党媒责任担当——“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十七届(2020)年会综述[J].新闻与写作,2021(02):111.

[7]黄楚新,郑智文.智能报道 云端相连 创意交互—2020年两会新媒体报道观察[J].新闻战线,2020(07):99.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县级台公众号的运作发展
融媒时代广播评论发展问题研究
重塑媒体融合时代广播传播新优势
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