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困境、机制与价值捍卫

2021-08-25付诗迪

新闻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把关人传统媒体

付诗迪

【摘    要】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悄然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面对网络冲击进行新闻生产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参与到网络热点事件的融合传播过程,以期达成更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传统媒体通过坚持把关人机制,主动调整新闻生产流程,完善融合传播机制,捍卫着身为主流媒体的价值,在促进网络热点事件的解决、稳定舆情、拓展公共言论空间等方面,已经显现出进步意义。

【关键词】新闻生产机制;把关人;网络事件;传统媒体;融合传播

新媒体时代,网民围观的力量日益凝聚,价值取向、利益意志、文化层次等不同的形形色色的人群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合理发表自己的观点,网民的话语权显示出愈发强大的力量。有学者认为,新兴媒体逐步普及后,互联网的平民精神使得“人人皆是媒体人”,传统由职业媒体人掌握“媒体话语权”的格局被打破…… “人人皆媒”的时代来临。[1]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如“山东高考冒名顶替事件”、“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等,大多是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发声、发酵成为热点,促进了事件的发展和解决。

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已经面临着“内忧外患”。然而,面对网络带来的影响,传统媒体试图通过调整新闻生产机制来适应变化,而且逐渐把握了主动权。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现实困境与机制调整进行分析,探讨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健全机制、捍卫价值、与时俱进的可能性与发展空间。

一、传统媒体的困境:新媒体的挑战和话语权的消解

自网络诞生以来,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的讨论就不绝于耳。随着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扩展,消解了传统媒体信息垄断的权利和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改变着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机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传统媒体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传统媒体的保守性

西方传播学研究倾向于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相当的保守性,而网络公民传播则更具解放性,能拓展大众传播的视角和观点,使报道更加与普通公民相关。

在《草根媒体》(We The Media)一书中,丹·吉尔默对大众传媒的保守性加以诟病:“我绝对肯定的是现代新闻业的机制正在被一种危险的保守主义培养着——而商业影响更甚于政治影响”。[2]部分西方学者认为,主流媒体的运作有固步自封的倾向,政治立场、商业利益等影响下的传统媒体,似乎一直忽视普通公民的声音,而网络传播则更为包容和多元化,甚至迫使传统媒体关注边缘话题。

研究者热情洋溢地宣告着网络时代的公民记者对传统大众传播垄断权的消解力量、对主流媒体的改造力量,似乎在发表自媒体时代公民记者的“独立宣言”:“媒体已经变得没有网络那么重要,而互联网正变成人们信息来源的关键”。[3]这种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的说法,在学界并不鲜见,“由于网络,大众媒体把关人的角色不复存在,信息变得自由,媒體的垄断被无情的抛弃”。[4]

(二)传统媒体报道的模式化

传统媒体报道的“模式化”所带来的问题同样得到学者的关注。学者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在对传统媒体“新闻网”(News Net)的研究中曾指出,记者惯于用一些非常严格的框架去建构新闻,对议题形成一些“报道模式”,而这些模式可能会使记者获得错误的结论,从而成为报道的阻碍。[5]英美的新闻学研究者不断指出,新闻机构为了有效率地生产新闻内容,沿用一套既定的模式、常规和框架来报道议题,这种报道具有一定重复性,所以,新闻机构对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的声音,或是社会和文化的转变的触觉并不一定很敏锐。[6]

这种模式化的报道在我们的传统媒体中并不鲜见,模式化有利于记者面对新闻迅速撰稿进行报道,操作性强,不易出错,但缺乏创新,且部分报道中的“日报体”“八股文”“官话”“套话”的反复使用也经常被公众诟病。与之相反,网络传播的议题更多带着强有力的情感动员和如临其境的观察视角,充分调动网民爱、恨、愤怒、悲伤等情绪,所以有观点认为,“公民新闻带着一种强有力的感情深度和第一手的经验,比模式化、远距离观察的主流媒体报道要有力的多。”[7]

(三)传统媒体技术相对落后

部分学者更加关注新技术本身的力量,即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取代可能。他们从技术决定论的视角认为,“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新兴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更新迭代能力,如新近出现的AR、VR、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这些新兴技术时常都是对原有技术的重大推进甚至是颠覆性创新”。[8]在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广泛普及,从博客、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新模式新技术层出不穷,可供个人表达的网络平台不断拓展,传统媒体早已不再是公众唯一的选择。部分研究者不但对传统媒体的技术落后进行批判,甚至已经开始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形式的消亡预写讣闻,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学界对传统媒体面临危机的肯定态度。

(四)记者和自由撰稿人之间的界限被打破

网络时代用户也可以成为作者,同时新闻被报道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经能够同步报道、实时直播,这体现了传统媒体权力的分散和网络用户被赋予更多的话语权。传统媒体记者感受到来自新媒体的竞争压力,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获取需求与传统媒体内容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在这种趋势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保持着一种竞争的态势——发布时间的竞争、受众的竞争、话语权的竞争,乃至公民权利的竞争。网络的互动性使更多人能够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于是,自网络兴起后,“新闻”俨然已经变成全民的事业。

(五)传统媒体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处于滞后状态

热点事件大多起源于网络,通过网贴、微博、视频、公众号等传播,形成一次次网络狂欢。在“山东高考冒名顶替事件”中,普通人上大学的机会多年前被冒名顶替,被顶替者一般为普通群众,缺乏话语权,他们多选择在网络发声,逐步引发网友的关注,进入热搜榜,以寻求政府部门的重视,进而引发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和问责,收获“迟到的正义”。传统媒体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处于相对滞后状态。有研究认为,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方面的权威性,甚至开始独立设置自己的议程。

这很像是一种新的竞争,势单力薄的个人可以通过网络所赋予的话语权来制造表达空间,甚至引发广泛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媒体对新闻议题的介入落后于新媒体,网络传播使以往不易被关注的议题进入传统媒体的视野,扩展了公众言论表达的空间。

由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出部分研究者面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关系时的态度: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话语权正在被不断挑战,使以往被边缘化的民间议题重新进入公众视野。由此,网络赋予了普通公民新的角色,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民意表达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个过程中,新媒体不仅是传统媒体的补充,甚至已经对保守化、模式化的传统媒体的权利起到了消解作用,两者呈现一种竞争关系。

二、完善新闻生产机制:传统媒体的介入、调整与改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对网络热点事件传播规律的不断总结,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都纷纷开通微博、微信、客户端、头条官方号,开始向网络传播抛出橄榄枝。传统媒体逐渐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趋势,推动自身融合发展,进行内部新闻生产机制的調整和改变。

(一)坚持把关人机制

网络赋予了普通民众话语权,同时也带来了公众的“信息焦虑”——“不断增长的社会信息量远远超出了个人或系统信息处理能力的极限,这是产生信息焦虑的根源”。[9]有学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公民记者对新闻作品的制作与传播行为就容易出现因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客观性缺失的现象,新闻事实的真实性逐步受到质疑,这也成为目前公民记者最为人诟病之处。[10]流传于网络的信息,易陷入非理性和真假难辨的境地。在部分情况下,网民的情绪表达类似于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述的“群体”——“聚集成群的人(即群体)拥有一些普遍特征:易受怂恿、轻信、易变,把良好或恶劣的感情加以夸大、表现出某种道德感等……”可以说,在群体中“同感情对抗的理性往往苍白无力”。[11]在一般情境下,网民面对一则涉及公权滥用的网络新闻时,往往会表现出愤怒和轻信,拒绝理性的分析;而一旦出现某种证据显示“受害者作假”或“信息有误”,舆论又迅速转向,攻伐谩骂的对象即刻改变。

网络发布的信息易陷入混乱和非理性的情境,不具备传统媒体的可信度,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机制意义凸显。网络海量的信息使人感到焦虑而难以集中注意力,有观点认为,“现在权力不是掌控在那些生产信息或者保有信息的人手里,而是掌握在那些能鉴别并验证信息的人手里”。[12]传统媒体通过信息的筛选、核实、把关,对网络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公众拨开迷雾、呈现事实的真相,对消解“信息焦虑”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所以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依然举足轻重。

(二)主动调整新闻生产流程

随着网络热点事件被报道次数的增多,传统媒体应对网络事件的挑战时,不再一味的被动,在特定的情境下,传统媒体开始吸纳网络传播,调整其新闻生产流程来适应变化,以便更好地引导舆论。

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包括新闻策划(寻找线索)、采访、编辑制作和播发,记者发现或接受新闻线索是其中重要一环。以往的新闻线索来源受限于记者的经验和渠道,网络无法成为新闻生产的参与者。然而,在对网络事件的观察中可以发现,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后,传统媒体形成了对网络事件的快速吸纳机制,使网络成为传统媒体的新闻线索来源,被纳入传统媒体常规化报道。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逐渐掌握了网络传播的规律,通过调整自身新闻生产流程,在网络热点事件苗头初现之时,传统媒体记者便已经枕戈待旦,介入网络议题的报道。网络成为传统媒体的常态化新闻来源。另一方面,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也在悄然适应大众传媒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信息发布者往往从被动等待传统媒体的关注,转换为主动吸引媒体的目光、为媒体提供信息源,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也成为促成网络热点事件的关键步骤。

这更像是大众传播对网络的“驯化”,使来源于网络的信息符合大众传播的报道框架和议程,将原本具有能动性的网络热点事件纳入传统媒体的模式化报道框架。在这场博弈中,传统媒体开拓了报道议题的范围,将网络信息源转化为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一部分,可谓传统媒体对网络新闻进行了“收编”。

(三)完善融合传播机制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依托资源、人才、平台的传统优势,开始建设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开通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创立新闻网站,传统媒体逐渐实现从单一发布平台到综合性发布平台的转化,并针对不同平台特点进行分众化、差异化传播,不断完善自身的融合传播机制。通过这种主动调整来实现对网络新闻更实时的关注、更快速的审核、第一时间的发布,使传统媒体能够冲在网络热点事件的报道一线。

有研究者肯定了“媒体循环”或“媒体共鸣”在网络热点事件发展中的重要性。所谓媒体循环,是指“当媒体互相引用对方的内容时,产生的便是一种雪球效应,推动着事件的发展和膨胀”。[13]与之类似,媒体共鸣是“在一些关键议题中,媒体报道则可能形成‘共鸣,由专业主义倾向媒体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14]对这两个概念的研究,表明了在网络热点事件的发酵过程中,传统媒体介入的时机和媒体融合报道的程度有重要影响。在“山东高考冒名顶替事件”、“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等议题中,均可见“媒体循环”和“媒体共鸣”效应,起源于网络的新闻热点,被传统媒体关注和进一步报道,实现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多渠道融合传播,同时由专业媒体作为“意见领袖”,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关注度。传统媒体的介入和融合传播大大提高了网络事件的公共知名度,从而使议题影响的范围从网络拓展到全社会。

综上,传统媒体通过坚持把关人机制、主动调整新闻生产流程、完善融合传播机制等方式弥补着自身不足,从内部对传统的新闻生产机制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网络传播特点,并开始探索在新媒体时代的更多可能。

三、捍卫主流媒体价值:传统媒体调整转变的现实意义

与部分研究者认为传统媒体具有保守性、落后性、模式化不同,本文认为,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机制在调整适应中与时俱进,他们并未忽略来自民间的声音,也不曾面对网络热点事件的沖击而无能为力,反而积极发掘议题、拓展议题,主动利用网络,给“民间表达”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自我调整,使传统媒体在这场竞争中实现角色转变,掌握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传统媒体,尤其是改革中一马当先的中央级主流媒体,能够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做强做大主流舆论,推动自身融合发展,捍卫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价值。

(一)身份转换:为新媒体设置议程

新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虽然由网民发布的涉及权益维护、不文明现象的微博、网贴、视频等会获得网友的支持和关注,但由于缺乏媒体介入、无法自行判断真相、网友热情减退以及网民力量不足等原因,最终大多议题将沉寂于网络,网友对此情况有过形象而无奈的表述“一直在围观,从未有力量”。而传统媒体的介入弥补了这一缺憾,传统媒体将网络作为新闻源成为一种新闻机制后,就可以于浩瀚的网络议题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甚至以往错失的议题。部分议题经由传统媒体发掘、报道,在网络引发热议,如2020年7月的网络热搜议题“央视曝光刷单兼职骗局”:刷单骗局由来已久,关注度不足,其线索来源于网络,一经央视报道,微博阅读量迅速过5亿,相关讨论微博6万余条,获得高度关注,成为传统媒体设置的“网络热点”。经统计,2021年1-3月,由央视报道引发的微博热搜话题近100个,亦佐证了主流媒体发掘网络议题、为新媒体设置议程的主动性。

传统媒体通过机制调整实现了身份转换,从被动追逐网络议题变为主动设置议程,挖掘网络线索,使之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甚至已经将网络作为固定的新闻来源,开拓了传统媒体常规化报道的新空间。

(二)流程调整:深度介入网络议题发展

本文并不否认网络新媒体在扩大“民间表达”空间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网民用持续的关注所形成的合力,同样可以形成强大的网络议题。大众传媒机构“不再控制和决定公众的知情权,这是大众媒体和公众关系上发生的主要变化”。[15]对于一些在介入前已经在网络引起热议的议题,传统媒体的报道重点从新闻的发布转移到新闻的解释,对事实的核实、对真相的解读、对官方回应的寻求,通过种种途径,深度介入议题的发展。在“山东高考冒名顶替事件”等网络议题中,网络议题已经炒得火热,而传统媒体大多在议题的上升期介入其中,通过持续跟进的报道带来“媒体共鸣”,参与到推动议题成为舆论热点事件的过程中。

面对网络谣言,传统媒体同样被期待通过核实并放大理性的声音,消除网络不理性的因素,澄清谣言,将议题的真相呈现给公众。这也是传统媒体面对网络传播时,被认为扮演最多的一种社会角色。调查核实于新闻报道并不鲜见,但涉及到网络议题时,“转载”似乎成为更普遍的报道策略——单纯的转载网贴、抄袭网文,或者播报网络上的“口水之争”,如名人之间的骂战等,不需要采访取证。时至今日,依然有自媒体是如此操作的。网上的真假之辨,触目惊心;网上理性的声音,被淹没在不理性的谩骂攻伐中,海量的信息使人焦虑,真假难辨,这就需要一个信息窗口来告诉公众哪些信息更为可靠。传统媒体的客观公正和专业性符合公众的期待,这也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式。

(三)内容定位:摆脱娱乐化倾向,注重新闻价值

目前,腾讯、新浪、今日头条等大型网络媒体参与报道网络议题的尝试并不鲜见,甚至引起的关注足以与传统媒体抗衡。但在对议题的选取中,他们大多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的倾向,这类似于关注网络“八卦隐私事件”的范围,关注明星、性、八卦、隐私,通过“标题党”“擦边球”吸引受众的点击。为了吸引眼球,其他媒体中类似的涉及网络八卦隐私领域的报道也不在少数。这些议题关注娱乐化和窥私欲,但对拓展公共领域和言论空间毫无价值。传统媒体的介入,能够走出关注隐私、娱乐八卦的误区,为拓展社会公共领域服务。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主动参与报道的网络议题,更多是关注权益维护、经济诉求、社会问题的民间表达的声音,这类议题最有可能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对于社会发展、媒体本身的专业性都有裨益。

(四)受众引导:依托公信力稳定网络舆情

部分网络热点事件中,传统媒体的及时介入可促进事态的解决,引导网友理性思考,消除舆情的不稳定因素。传统媒体的介入,一方面向社会公众表示了对议题的关注和态度,如在“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中,《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守住公共安全底线”和“严肃问责问题疫苗”的态度;另一方面依托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促进有关部门的回应,并对有关部门的介入和调查结果进行持续跟进,推动网络热点事件的最终解决。这对网民的情绪具有安抚的作用,有利于舆情的稳定。

(五)平台拓展:搭建技术领先的新媒体平台

在搭建自有新媒体平台方面,传统媒体早已不甘人后。2019年,三台合并后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立了综合性视听新媒体平台“央视频”,也是中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在新闻报道中使用“5G+4K/8K+AI”技术的尝试更是站在了新技术应用的前沿,一举改变了公众过去对传统电视平台的认知。2021年2月1日,中国首个8K电视超高清频道CCTV 8K成功试验播出,央视春晚也首次采用8K直播,更体现了传统媒体进军新领域的决心。

这与以往研究中“新技术取代旧技术”造成传统媒体被取代的观点完全不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同样可以走在前列,亦有可能通过其自身的全媒体采编播发平台、技术资源优势和专业报道方式去深度影响网络热点事件的走向。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未否认新媒体传播对整个媒介生态体系改变的力量,只是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机制的调整和适应过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新媒体本身的力量,或者将两者作为对立面而强调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消解的能力,在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观察分析中,很少看到传统媒体完全缺位的例子。传统媒体已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而是与时俱进、主动调整,健全自身新闻生产机制,避免网络传播非理性和娱乐化的缺陷,促进网络热点事件的发掘、发展和稳妥解决,甚至可能走在技术革新的前列,捍卫着身为传统主流媒体的价值。可以说传统媒体的主动适应和机制调整,推动了自身的融合发展,切实提高了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力、引领力、影响力、公信力,已经显现出其进步意义。

注释:

[1][8]朱鸿军. 颠覆性创新:大型传统媒体的融媒转型[J].现代传播,2019(08):2.

[2][3]Dan Gillmor.We the media [EB/OL]. http://oreilly.com/catalog/wemedia/book/index.csp, July 2004.

[4][7][15]Stuart Allan. Online News: Journalism and the Internet [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6: 167,169.

[5]盖伊·塔奇曼. 做新闻[M].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10.

[6][13]李立峰.范式订定事件与事件常规化:以YouTube为例分析香港报章与新媒体的关系[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09):184,187,189.

[9]樊葵.媒介崇拜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81.

[10]靖鸣,朱燕丹. 中国现阶段公民记者的传播行为及其特点[J].新闻爱好者,2016(05):35.

[11]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M]. 冯克利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6,93,103.

[12]McCoy, M. E. Dark alliance: News repair and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1, 51(1):187.

[14] 曾繁旭.社会的喉舌:中国城市报纸如何再现公共议题[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03):97.

(作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编辑)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把关人传统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从推选到竞演
从“第六届广府庙会”联动报道看南方报业媒体融合机制创新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