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气郁用药规律研究*
2021-08-24孙萌金子开范寅李哲张玥张芸黄辉郜峦
孙萌,金子开,范寅,李哲,张玥,张芸,黄辉,郜峦
1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8
朱丹溪,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等书籍。他的六郁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认为六郁之中以气郁为先,其他五郁均在气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提出了“调中为法,顺气为先”的治疗大法,其治疗“六郁”的主方越鞠丸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丹溪心法·破滞气》中指出:“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荣卫之所以运转者,亦此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气也者,独非人身之根本乎?”七情六气均可引起气机郁滞,导致升降失常,因此朱丹溪所探讨的“气郁”即为由内伤外感引起的人体内的气机郁结[1]。故笔者通过研究《朱丹溪医学全书》中治疗气郁的方药,归纳总结其治气郁的用药规律,挖掘其气证诊疗经验,以期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朱丹溪医学全书》作为资料的基本来源,包括《格致余论》《丹溪心法》《丹溪手镜》《丹溪治法心要》《局方发挥》《金匮钩玄》《脉因证治》等书籍内容,收集书中所涉所有治气方剂,包括气陷、气虚、气逆、气滞等。《丹溪心法·火》云:“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是气虚”,故朱丹溪治气之方可分为气实和气虚两大类。
2 数据纳入标准
参考朱丹溪所著《本草衍义补遗》以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所出版的第十版《中药学》和《中药大辞典》,对所涉及的药物、药名进行规范化处理。如“台芎”“导芎”统一为“川芎”,“术”“台术”统一为“白术”等。朱丹溪许多方剂涉及煎煮方法,均将其录入到方剂的组成之中,如“加姜汁”“姜煎服”统一在方剂组成中加入“生姜”等。
3 数据排除标准
朱丹溪未明确指明出处的方剂;药物组成不完全的方剂。
4 研究方法
在Win10平台上,运用excel将书中所有涉及气证的方药进行记录,建立气证数据库,然后将数据导出到SPSS22.0,对所涉及的方剂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频数分析药物的使用频率,分析药物的频次、分类、药性、归经、药味等规律。
结 果
《朱丹溪医学全书》共收录914个气证方剂。在这些处方中选取了20味高频中药,其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4味药,几乎每副处方里都有,体现了朱丹溪用药之专。
1 中药功效
统计结果发现,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化痰药5类使用最多,累计使用频率达75 %,其他还包括活血化瘀药药和化湿药等。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高达30%。大剂量的补虚药培元固本,配伍理气药调理脾胃中焦之气,佐以清热药、化痰药物、活血化瘀药等,既可以燥脾胃之痰湿,又可以兼顾血分之病变,补虚为主,佐以祛邪,体现了朱丹溪“气郁”“血郁”“痰郁”共治的思想,见表1。
表1 治疗气郁药物分类
2 高频常用药物
20味中药中使用频次超过100次的共有16味,占20味中药的87.31 %,其中甘草、人参、茯苓、白术4味药位居前列,体现了朱丹溪治疗气郁以四君子为主;配伍陈皮、半夏、苍术等化痰燥湿;同时兼以清热燥湿的黄芩、黄柏、黄连等;白芍、当归、川芎等养血祛瘀;兼以疏肝理气的木香、香附、黄芪、枳壳等,见表2。
表2 治疗气郁的高频常用药物比较
3 药性
中药药性大致分为寒、温、平3类。统计20味药的用药总频次是3184次,所以药性总频次应是3184次。用药频次为温性药>平性药>寒性药,见图1。
图1 治疗气郁的中药四性归类统计
4 脏腑归经
药物归经涉及十二个脏腑,同一味药物一般有多个脏腑归经,如甘草归心、肺、脾、胃经;人参归脾、肺经;白术归脾、胃经;茯苓归心、肺、脾、肾经。属于脾经的最多,占26.63% ;其次是肺经占15.68% ,再次是胃经占13.36%,心经占12.07%,肝经占9.09%,随后是肾经占5.93%,其他脏腑的比例较低,见图2。
图2 治疗气郁的脏腑归经统计
5 药味
中药的药味大致分为酸、苦、甘、辛4种。统计20味药物的药味总频次3184次,其中苦味药为最多,其次是辛味药、甘味药,最少是酸味药,见图3。
图3 治疗气郁的中药五味归类统计
讨 论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皆生于气”,朱丹溪继承与发展《黄帝内经》的相关理论,提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的观点。人体以气机调畅为本,气顺血充则病无由生。《丹溪治法心要·咳嗽》记载:食、痰、火、瘀、湿碍气而病“肺胀嗽,左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由此可见朱丹溪认为六郁之中气郁是关键,他的五郁均是在气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然七情六气均可引起气机郁滞,升降失常则运化不行,故朱丹溪的解郁之法以调气机为主,方以四君子汤加减。脾胃居中焦,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失常可导致全身气机功能的紊乱,朱丹溪以调中为法。注重气、血、痰郁同时治疗,理气兼养血、祛痰。气郁日久化火,朱丹溪主以滋阴清热,治疗气郁时运用大量的清热药。
1 调畅气机,四君主方
朱丹溪在治疗气证时甘草、人参、茯苓、白术四味药的使用频次位居前列,其弟子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提到:“丹溪先生治病 气用四君子。”研究结果与王纶的说法几乎一致。朱丹溪关于气证的用药主要体现在气有余与气不足两方面,气有余则气实,气不足则气虚,其在《格致余论》中云“阴易乏,阳易亢”。因此无论在治疗上无论是气虚还是气实,朱丹溪都以四君子主方,加减化裁。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方中白术、人参益气健脾,茯苓、白术燥湿健脾,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甘温和缓。气虚之证,朱丹溪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黄芪、当归等补气养血的药物;气实之证,朱丹溪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上黄芩、黄柏等苦寒泄火之药,攻补兼施,驱邪扶正。现代研究表明,四君子汤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皂着类、多糖等[2],具有改善胃肠运动,改善消化功能,增强造血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等多重作用[3]。
2 注重脾胃,调理中焦
朱丹溪治气,多治脾气,药物归经涉及的脏腑占比最大的就是脾经,其次是肺、胃经。他的治气方中多用人参配伍白术温补脾气,且治气的方药多温补。脾胃居中焦,既是后天之本,又是气血生化之源,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朱丹溪在《格致余论·臌胀论》中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之人。”强调了脾胃的重要性,其弟子戴思恭在《推求师意·郁证》中云:“郁病多在中焦 中焦者,脾胃也。胃为水谷之海,法天地,生万物,体乾坤健顺。备中和之气,五脏六腑皆禀之以为主,荣卫天真皆有谷气以充大”。脾胃之气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温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就会出现全身气虚的表现,正如《四圣心源》所云:“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4]。脾胃升降失常,中焦斡旋失司,可导致全身气机功能的紊乱。由此可见,无论是“气实”还是“气虚”皆责之中焦脾胃,朱丹溪治气从中焦脾胃论治,实乃追本溯源,治病求本。同时他注重日常膳食调理脾胃,强调“惟与谷肉菜果相宜,盖药石皆是偏胜之气,虽参、芪辈为性亦偏”,主张“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
3 养血生气,阴中求阳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研究结果显示,朱丹溪在治气的同时佐以白芍(19.58%)、当归(19.37%)等滋阴养血之品;在使用补血理气药的基础上加上活血化瘀的药物,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提到“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他认为,阴血具有“难成而易亏”的特点[5]。研究结果显示,治气的药物性味多辛苦温燥,易耗伤阴血,故朱丹溪在治气的同时佐以补血养血之品,治气为主,兼顾阴血。《格致余论·豆疮陈氏方论》中记载一则医案“又一男子,年十六七岁,发热而昏,目无视,耳无闻。两手脉皆豁大而略数,知其为劳伤矣。时里中多发豆者,虽不知人,与药则饮,与粥则食,遂教参、芪、当归、白术、陈皮大料浓煎与之,饮至三十余贴,豆始出,又二十余贴,则成脓泡,身无全肤。”豆疮“发热而昏”为营血亏损之象。《金匮要略》云:“脉大为劳”,故“两手脉皆豁大而略数”为气虚之象。故以参、芪、归、术、陈以峻补气血,托毒外出。黄芪补气升阳,配伍当归柔润养血,古称补血汤。凡气虚营血失守,阳气涣散不收,可达柔润养血,甘温益气的功效。全方将补气与养血结合起来,补气为主,同时阴中求阳,兼以补血。朱丹溪将“血常不足”贯穿治气之始末,气实治血是兼顾阴血易亏的特性,防止有余之气伤血,气虚治血是阴中求阳,养血以生气[6]。
4 理气为主,佐以祛痰
本研究发现,朱丹溪在治气的基础上,常佐以利水渗湿药和祛痰药,如陈皮的使用率达22.54%;半夏的使用频率达16.74%;苍术的使用率达16.41%等。《神农本草经》记载:“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指出半夏的作用主要是开中焦之气结,燥脾胃之痰湿。陈皮温燥,与半夏常配伍行燥湿化痰,行气和中之效。朱丹溪所云“百病多由痰作祟”,他在《丹溪手镜·眩晕》中云“因七情致脏气不利,郁而生涎结为痰”,提出情志因素导致中焦气机郁滞,甚则郁久化火,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水饮代谢功能障碍,郁而为痰,故气实证往往多兼痰证。因此在治疗气实证时,朱丹溪常配伍燥湿化痰的药,或者用二陈汤加减,治气的同时兼顾治痰,达到意想不到的功效。朱丹溪在《本草衍义补遗》云:“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他认为半夏不仅有燥湿化痰的功效,还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因此对于气虚证,朱丹溪在用四君子汤补气的同时,佐以半夏、陈皮,增强补益的功效,且陈皮还有行气之效,寓补于通,通补结合,可使补而不滞,防止太过,滋腻脾胃,导致痰湿内盛,充分发挥了陈皮的两用之功。
5 气郁化火,滋阴清热
气郁化火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失调,造成气机郁结,郁而化火的一种病理现象[7]。气郁久则化热,热郁久则化火,故火郁多为气郁之果。研究结果发现,朱丹溪治疗气郁时运用大量的清热药,其清热药比例达15%,常用黄连、黄柏、黄芩来清热泻火,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黄连还有抗抑郁、抗焦虑的作用[8]。朱氏创制的大补阴丸,吴昆释之“黄柏皮味苦而厚,为阴中之阴,故能制肾经冲逆之火,火去则阴生,故曰大补”,朱氏认为阴虚火旺者,泻火可以补阴。在药味方面,苦味药比例最重,达36.27%。苦能泄能燥,具有清泻火热、燥湿的作用。朱氏为滋阴降火派的代表,他创制的左金丸,药用黄连、吴茱萸,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吞酸吐酸之“津液随气上升,郁积而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
6 总结
庄爱文[9]提出,《丹溪心法》中虽无气血专篇论述,但朱丹溪的气血论贯穿在整个杂病治疗中。研究结果发现朱丹溪善于抓住气、血、痰三者的内在联系,在治气的同时常常佐以治血、治痰的药物,与庄爱文的论述一致。研究结果还发现,朱丹溪除了一些专门治疗郁证的方剂,如越鞠丸,六郁丸等,其大多治郁方药往往是气、血、痰交错治疗。同时,朱丹溪在治疗气郁时运用大量清热药,治疗气郁化火带来一系列的病证。气郁为六郁之根本,气机运行不畅可导致多种病理产物,产生其他五郁。故朱丹溪在治气之时以四君子汤为主,兼以化痰、养血的药物,王纶云“气证兼郁,则用四君子加开郁药”。郁证不是一个孤立的疾病,往往是多种病理因素相互掺杂的结果,因此治气、血、痰应该贯穿于治郁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