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
2021-08-23丁小佳
丁小佳
摘要:“真实情境”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肖培東老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课非常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设计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发生真实学习;开展情境活动,驱动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贯穿情境过程,引领学生学习持久聚焦。情境化使学生语文学习真实发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极好借鉴。
关键词:真实情境;核心素养;语文教学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内容与情境是密切联系的,知识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具体情境的支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则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还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据此可知,无论是情境认知理论还是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学习活动只有和真实情境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才会发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何在认知理论的指引下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指引学生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切实的做法是教师充分考虑学情,围绕核心素养,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肖培东老师在上《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一篇文章的时候,课堂上就很善于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发生真实的学习,发展语文的核心素养。
一、设计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发生真实学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的一篇演讲词,被选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活动探究单元,该单元的活动主题是“演讲”,注重通过听说读写沟通课堂与生活。这篇演讲词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关心。要如何把这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体和学生的真实学习建立初步的勾连,“依体设问”就显得十分重要。肖培东老师教学设计的情境问题设置非常巧妙,首先他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情系中华颁奖会上,丁肇中先生做了这次演讲,为了达到演讲效果,你觉得他都做了哪些努力?”这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写作者的角度去关注文本,学生在结合旁批进行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就发现丁肇中先生的演讲稿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沟通交流和现身说法,引用的例子很有示范性和说服力;注意说话对象和场合;注意说话语气和语调,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说话有逻辑性,思路条理清晰;演讲语言有深度又能让读者理解;演讲有实际意义。这些都是一篇好的演讲词的必备因素。第二个情境问题:“一个好的演讲,应该要做到哪些?”这引导学生从读者角度去思考探究,学生认识到一个好的演讲稿要有针对性,有鲜明的观点和态度,具备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和感染力。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指向“意义为中心”的真实语文学习行为。肖老师的问题情境设置对学生来说是鲜活的、真实的,这两个任务是在具体情境中呈现并需要解决的,充分体现了活动探究单元的探究特质,通过还原交际语境的构思现场,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什么样的演讲稿才是好的演讲稿。如果缺乏情境设置,教师可能会用告知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演讲词的特点,提问可能就是“演讲词具有什么特点”,提问与“情境”的区别在哪,这一类情境缺失、单一告知的灌输式的问题,会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演讲词的特点,学习低效甚至失效,因为真正的学习并没有发生。同时,肖培东老师对学生的理答、点评与归纳均依据学生现场的表现来展开,显示出高超的教学艺术,学生基于任务情境的学习真正发生,走向了深度学习。
二、开展情境活动,驱动学生解决真实问题
演讲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用途广泛,具备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学生既要学习演讲词的鼓动性、临场性、口语性的特点,又要发展逻辑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除了文体知识,还要学习演讲方法和技巧。在模拟现场演讲的实践活动中,肖培东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情境活动,进入《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模拟演讲现场。为了区别朗读,体现演讲词兼具“演”和“讲”的特质,肖老师将阅读教学文本变成口语实践模本,让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加深对演讲词这一文体的深刻认识。他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如果你是丁肇中先生,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你会怎么完成这个演讲?”在学生模拟“演”和“讲”的过程中,肖老师适时提醒:“注意表情、神态、坐姿,结合适当的动作。”“在情感、语速和语调上你会下怎样的功夫?”“大家考虑一下,科学家在演讲的时候,会不会有特别多的动作?”“作者的语言非常真挚,在演讲时我们要好好调动一下自己的情感。”“读和演讲有什么区别?”“演讲稿的最后一段怎么读?请关注标点符号,感受平淡间投射出的力量。”以上的活动实践环节中,肖培东老师给了我们两点启发:首先,要创设情境驱动语言实践情境活动,通过提出挑战任务,限定交际对象等方式设置限制性条件来与现实生活对接。如“你会怎么完成这个演讲?”“女科学家会怎么演讲?”这两个提问从演讲者性别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演讲者性别差异带来的不同。其次是实践活动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进行,减少碎片化的知识呈现。如这节课模拟演讲环节,围绕“怎么完成这个演讲”这个任务进行情境学习,活动情境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细读文本,感悟体验,向真实生活问题解决过程迁移。模拟演讲情境任务引领下的教学,学生通过多种言语实践方式,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丰富了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抓住演讲词的特点,在演讲中掌握了演讲的方式方法,在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中,与文本学习相结合,达到了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目的,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贯穿情境过程,引领学生学习持久聚焦
情境教学不仅仅是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在课堂导入或实施的某个环节营造出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场景,因为如果仅仅是一个情境导入或者教学过程只有几个缺乏内在联系的碎片化情境,就很难建构起情境和整个教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难以使学习持久聚焦。语文教学要紧扣教学内容,并分析提炼每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和情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情境来带动语文学习,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进而走向深度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中,肖培东老师在导入环节就刻意还原文体发生的语境,引导学生关注该演讲的特定氛围。“这节课我们学习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一篇演讲词。”“我们来看看他发表这篇演说的背景。”“迅速扫描文章段落,看看哪个段落说明了这次演讲的缘起。”以上几个问题从情境维度看,涉及演讲者身份、文体、学术地位、演讲场合、主体和交流对象等内容,让学生对演讲这种文体形成直观认识,这是后面的“探究”和“活动”环节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探究环节,肖培东老师设置的情境任务是在自读中探究“丁肇中先生演讲的高明之处”,这个情境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解读文本,即整个探究过程是在真实情境任务的驱动下,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读文本内容,探究理解演讲词文体特征的过程。在活动环节,肖培东老师设置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上台演讲,让学生围绕“你就是丁肇中先生,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你是怎么完成这个演讲的”展开活动,促成学生对演讲体验的真实理解,进而实现知识与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迁移过程。从以上教学环节和活动的安排看,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情境的创设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情境的完整性表现在所有情境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并且情境之间还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学生能在情境的引领下,掌握思维方法,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需要通过好的情境素材把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关联,形成一个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相统一的实践性学习过程。”肖培东老师在《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课中非常善于抓住情境素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认知环境,将真实世界与书本知识融合,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智慧,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极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