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表达视角解读《散步》

2021-08-23何榕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散步

何榕

摘要:对审美特性和审美效果的自觉追求是文学语言的特点。基于此,文章通过关注“我”及“我的”,“听”及“听从”,“民族领袖”及“整个世界”等关键字词,对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教学篇目《散步》进行解读,阐述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表达在理解文章意蕴及情感层面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表达;情感审美

英国著名学者伊格尔顿在其文学理论专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中阐述:“文学的可以定义并不在于它的‘虚构性或‘想象性,而是因为它以种种特殊方式运用语言。根据这种理论,文学是一种写作方式,这种写作方式,用俄国批评家罗曼雅各布逊的话来说,代表一种‘对普通言语所施加的有组织的暴力。”[1]这种有意为之的“手段”包括诸如对语言的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等,亦即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由此,我们理解,文学语言并不像科学的、工具的语言一样追求表达的直接性、准确性和明晰性,而是要求表达的被延宕、被阻碍,追求语言的审美特性和审美效果。基于此,文章对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散步》进行解读,阐述文学语言的这一特性的具体体现。

一、关注“我”及“我的”

《散步》全文600多字,素读几乎没有字音障碍,内容理解亦无难度。文章开头——“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交代了主要人物和核心事件,简洁明了,似乎太平常不过,没有什么可分析的。然而,多读几遍便能读出一些“反常”,读出一些思考:

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已经交代清楚了事件的主要人物,为何还要把人物介绍一遍?

2.作者着意介绍散步的人,为何不直接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3.按照常见的社交礼仪或待客之道,主人在介绍嘉宾或贵客时,往往把对方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最后,显得隆重并且地道。然而,莫怀戚先生在介绍人物的出场顺序时,何以把自己置于前面?

4.母亲是作者的母亲,妻儿自然也是作者的妻儿。可是,作者在介绍母亲、妻子和儿子时,为何反复强调“我的”?

5.散步是许多人茶余饭后聊作消遣的方式,放松身心,悠闲从容。结合文尾,作者说“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令人不禁生疑,背起母亲,背起儿子,“我”和妻子,或者说,“我们”一家四口确定是在“散步”吗?

顺着往下读,还可以读到: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不难看出,如上的分析实质上是透过语言的强化,强调“我”在家庭的核心地位,一家人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散步”的重要性。然而,让我们进一步产生疑问的是:“文题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开头却反常地把基调定得分外庄重,散步是小事还是大事?”

我们来看一下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85年,作者的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准心,身体变得十分虚弱,十分需要儿女的陪伴。文章第三段,作者写道“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从“太迟太迟”“总算”“又”等词语可以看出母亲的身体状况不佳,作者当时的心情极度复杂,既饱含着深重的忧虑,又体现了不尽的庆幸,甚至暗示出一种侥幸的狂喜。后来,莫怀戚先生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中写到,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对中国孝文化大加赞赏,称其为文化的精髓。对此,他感慨道:“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2]在《二十年后说〈散步〉》一文中,作者又写道:“对幼子负责,属于遗传本能,而对老人负责,就是文化了,与本能显然不可同日而语。”[3]因为内在的和外来的原因,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散步”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包含的不仅仅是儿子对母亲的关怀和爱戴,更彰显了尊老孝亲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内涵。

二、关注“听”及“听从”

理解了“散步是小事还是大事”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要突破,那便是“我”在家里的地位。文中反复出现了第一人称代词“我”,或者“我的”,难道作者想输送一种观念:“‘我在家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请看文中的这句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如果只是就文中的字面意思理解,那就是:“我”说的话大家都听。但其中还有更深沉的意味,不细究读不出来。这句话写了三个人的“听”,前面两个是“听从”,后面一个是“听”,作者还加了限制语“在外面”“总是”,意味显然不一样。

母亲的“听”好理解。母亲年迈,身体又不好。中国人说“养儿防老”,母亲辛辛苦苦操劳了大半辈子,如今霜颜白发,倚赖的毕竟是子女。“我”正值当年、年富力强的好时候,自然能够承托起对母亲的关爱。诚如文中写的,母亲在“我”的劝说下答应出来走走,这里的“听”便是对“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的照应,引导读者读出“母慈子顺,子孝母顺”的图景。

儿子的“听”也好理解。在儿子眼里,父亲的角色总是厉害的,他们是勇士,他们是英雄。儿子尚小,在他尚不具备明辨是非、善辩对错的时候,父母的样子便成了他的样子。父爱子,子随父,其乐融融。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散步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散步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关于《挪威的森林》的文学语言解读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之审美性
最美妙的散步
真正的遛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