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诊断有讲究
2021-08-23罗勤
罗勤
脑震荡的定义
关于脑震荡的定义,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大致可以解释为:由于非穿透性生物力学导致的脑损伤,影像学常无异常表现,但可影响大脑并导致脑功能改变。
脑震荡属于创伤性脑损伤,似乎必须有脑的直接外伤史,有头部的撞击,比如车祸或者打架等;但有的腦震荡患者头部未必受到直接打击,暴力摇晃身体与头部、爆炸或震动等也可引起,其症状可能在伤后立即或推迟发生。因此,现代医学将脑震荡定义为非穿透性生物力学导致的脑损伤。
脑震荡的症状与诊断
脑震荡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意识障碍:受伤后即刻发生,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30分钟)。②近事遗忘:清醒后对受伤当时情况及受伤经过不能回忆,但对受伤前的事情能清楚地回忆。因此又称之为逆行性遗忘。③其他症状:受伤当时有面色苍白、瞳孔改变、四肢松弛、反射减退,后随意识好转症状逐渐消失,但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④伤后可以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厌食、呕吐、耳鸣、失眠、畏光、注意力不集中和反应迟钝等症状。
目前诊断脑震荡尚无直接、客观的依据。如果头部外伤后出现上述症状,通过各种辅助检查方法,如颅骨X线检查无骨折发现;颅脑CT扫描发现颅骨及颅内无明显异常改变,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和成分正常,排除脑挫伤和颅内出血等损伤,便可诊断为脑震荡。意识丧失并不是诊断脑震荡所必需的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对于受伤过程能够回忆,就不存在脑震荡,可以诊断为头颅外伤。如果CT等影像学检查有脑挫伤或者颅内出血,也可以排除脑震荡,因为脑挫伤和颅内出血是更重的损伤。
脑震荡治疗
脑部受伤后一定时间内可在急诊室观察,密切注意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若一旦发现颅内继发性病变或其他并发症,可得到及时诊治。
一般而言,80%~90%的脑震荡症状可在7~10天缓解,预后也较为良好。青少年和儿童的恢复时间稍长。脑震荡急性期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避免遭受外界不良刺激,减少脑力活动,适当进行镇静、镇痛及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治疗,并注意心理调节。
少数患者在受伤2周后仍有创伤后头痛的症状,往往伴随头晕、失眠、活动耐力下降、抑郁、光声敏感等症状。此时患者需接受心理学与神经生理学共同干预。对于头痛的治疗,一般以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双氯芬酸钠)为主;若无效,可考虑使用曲普坦类药物;三线药物包括酮咯酸或者DHE-45(双氢麦角碱)。
儿童和青少年尤应重视脑震荡危害
既然脑震荡很少威胁生命安全,是否意味着不必重视与治疗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脑震荡可对部分伤者的大脑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伴随患者一生。
1973年,施耐德(Schneider)首次描述了一种脑损伤综合征。这种情况偶见于运动员,常发生于前一次颅脑损伤尚未恢复便再次受伤者,典型表现为再次受伤后,伤者虽然能独立行走,但在1~5分钟迅速出现昏迷,继而出现难以纠正的恶性脑水肿,死亡率高达50%~100%。1984年,这种脑损伤综合征被命名为“灾难性脑创伤二次损伤综合征”(SIS)。虽然SIS很少见,但研究发现,其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儿童和青少年发生脑震荡后,家长应密切关注,切莫错过最佳救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