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温县奶牛腐蹄病流行情况调查与综合防治
2021-08-18谢柯柯
谢柯柯
温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河南焦作 454850
0 引言
奶牛腐蹄病是以坏死梭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引起的奶牛蹄部角质腐败、溃烂和趾间真皮及深层组织化脓坏死性炎症,通常包括趾间炎、蹄底炎、蹄间蜂窝织炎或坏死性蹄间真皮炎等[1]。临床表现为奶牛蹄部皮肤红肿、化脓,变形,甚至蹄匣脱落,行走困难,进而引起全身性败血症。该病是仅次于奶牛乳房炎的第二大类常见病,占奶牛肢蹄病的50%以上,发病率可达35%,奶牛的淘汰率占总淘汰率的20%,比其他疾病的淘汰率高出4~6 个百分点[2]。患病奶牛食欲下降,泌乳量减少,乳汁质量差,给奶牛养殖场(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河南省温县奶牛养殖发展较快,但是每年都有不少奶牛养殖场(户)反映有腐蹄病发生,严重影响温县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为摸清该病在温县奶牛养殖场(户)中的流行情况,2018年1月—2020年12月,对全县部分奶牛养殖场(户)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发病成因,进而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奶牛腐蹄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温县5 家奶牛养殖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和16 家散养户,共计2 378 头奶牛。
1.2 调查方式
实地走访奶牛养殖场(户),仔细观察腐蹄病症状,与负责人和兽医技术人员座谈了解腐蹄病病因、季节和治疗措施等相关信息,查阅养殖档案,详细记录相关数据。
1.3 腐蹄病判定标准
大部分奶牛养殖场(户)通过蹄部红肿、腐烂和跛行等临床症状进行判断,有条件的规模奶牛养殖场除通过临床症状初步判断腐蹄病外,还可利用病原学诊断方法进行确诊。
1.4 数据统计
调查数据用Excel 2010初步整理,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2018—2020年奶牛腐蹄病流行情况
2018—2020年奶牛腐蹄病流行情况见表1。2018年1月—2020年12月,共调查奶牛2 378 头,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5.53%、2.10%。其中,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发病率分别为23.99%、26.66%和26.26%;死亡率分别为2.58%、2.16%和1.52%。2019年发病率最高,为26.66%;2018年死亡率最高,为2.58%。但三年的各组发病率、死亡率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1 2018—2020年奶牛腐蹄病流行情况
2.2 不同季节奶牛腐蹄病流行情况
不同季节奶牛腐蹄病流行情况见表2。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发病率分别为18.66%、33.20%、17.58%和31.28%;死亡率分别为1.44%、2.73%、1.13%和3.08%。夏季和冬季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与春季和秋季比较,差异显著(P<0.05)。冬季死亡率显著高于春季和秋季(P<0.05)。
表2 不同季节奶牛腐蹄病流行情况
2.3 不同饲养方式奶牛腐蹄病流行情况
不同饲养方式奶牛腐蹄病流行情况见表3。规模户和散养户发病率分别为21.78%和32.38%,差异显著(P<0.05);死亡率分别为2.08%和2.14%,差异不显著(P>0.05)。
表3 不同饲养方式奶牛腐蹄病流行情况
2.4 奶牛腐蹄病病因分析
引起该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日粮营养、饲养环境、致病菌等多种因素。
2.4.1 日粮营养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日粮组成中的含量过高,容易引起奶牛患蹄部疾病[3]。如奶牛日粮精粗比营养失衡,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过高导致瘤胃酸性升高,酸碱平衡紊乱,易造成奶牛机体免疫力下降,蹄部角质软化。患病奶牛血清成分和蹄部角质层的变化,与矿物质元素有关。李楠等[4]调查认为,腐蹄病患牛血清中Zn含量升高,Ca、P、Co、Cd含量降低,蹄角质中Fe、Ca、P含量降低[4]。调查发现,部分养殖场(户)日粮配制不科学,粗粮比例较高,饲料添加剂中矿物质元素饲喂量不足。
2.4.2 饲养环境
气候变化和圈舍地面状况直接影响腐蹄病的发生。调查表明,夏季和冬季气温变化大,奶牛腐蹄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春秋季节。圈舍地面潮湿,粪污水沉积,地面坚硬,饲养环境条件差,这些因素都会诱发该病。
2.4.3 致病菌
尽管对该病的致病菌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是引起该病的主要致病菌。坏死梭杆菌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可通过污染奶牛圈舍地面侵害奶牛蹄部。节瘤拟杆菌分泌一种蛋白酶,侵入奶牛蹄部角质层,降解角蛋白、胶原等,破坏奶牛蹄部基质的完整性[5]。
2.4.4 其他因素
遗传、管理和个体差异等。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日粮营养均衡,尤其是Ca、P比例适当,避免维生素、矿物质元素长期过量或者不足。经常观察奶牛蹄部变化,注意鉴别诊断口蹄疫等症状相似的疫病。及时清理圈舍,保持圈舍干燥、卫生,连续阴雨天需彻底清除粪污积水。定期加强蹄部护理,可用高锰酸钾、5.00%硫酸铜消毒蹄部。建议设置消毒池,池内放入1.00%~3.00%硫酸铜溶液,定期浸泡牛蹄。发现患病奶牛及时治疗,防止传染其他健康牛只。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建议夏季和冬季加强饲养管理,全面落实管理制度,降低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3.2 治疗方法
临床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高锰酸钾疗法、硫酸铜疗法、注射抗生素疗法及兽医疗法。清洗奶牛蹄部,剔除蹄部坏死角质和腐败软组织,用脱脂棉浸润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或者将蹄部置于5.00%硫酸铜溶液中,浸泡10~30 min,1 次/天,用无菌纱布包裹,将病牛集中在洁净的圈舍饲养。严重病例者,建议配合使用抗生素类药物,采用静脉注射或者肌内注射的方式,在腕关节前上方或跗关节外侧上方进行注射。若病牛蹄部严重坏死,可以考虑截肢手术。疼痛严重者可于蹄部关节处以0.50%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50 mL注射封闭[6]。中兽医疗法主要采用外治法。金霞等[7]用腐蹄散、腐蹄膏治疗奶牛腐蹄病18 头,用药1 次痊愈2 头,用药2 次痊愈7 头,用药3 次痊愈9 头,治愈率100.00%。谢仰民[8]用雄黄1份,百草霜1 份,风化石灰10 份,混合研末,治疗80 头病牛,治愈71 头,治愈率达88.8%。
4 小结
奶牛腐蹄病是严重危害奶牛生产性能的多发病。本次调查表明温县奶牛腐蹄病广泛存在,应引起畜牧部门和奶牛养殖场(户)高度重视,加强饲养管理,科学配制日粮,保持环境消毒,及时隔离诊治病牛,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