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的史料实证探究教学

2021-08-17孟磊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以学生为中心

孟磊

[摘   要]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核心素养的“落地”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文章围绕学生在学习宋教仁遇刺案时对课文表述所产生的疑问,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史料实证探究教学。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史料实证;宋教仁案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058(2021)19-0070-03

自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被提出以后,一线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其中最具学科本质和特点的,就是学生如何运用材料去研究历史的问题。因为探究历史问题靠的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对问题的看法。”

一、基于学生发现的问题,开启史料实证之路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里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就是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史料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潜移默化地将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落地”。

在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4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中的“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一目中有这样的叙述:“1913年3月,袁世凯在上海制造血案,派人刺杀了主张议会政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宋教仁。”有学生看到后产生疑问:“袁世凯为什么要杀宋教仁?即使杀了宋教仁,国民党还是会有一个新的领袖继续出任内阁总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利时机,于是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搜集史料去探究上述问题。

二、在提问和史料实证中,探究辨析历史问题

有学生呈现了2013年7月20日北京卫视播放的纪录片《全纪实·刺杀宋教仁》中对复旦大学历史系沈渭滨教授和余子道教授的采访视频。沈说,当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全国出现了大大小小100多个政党。其中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这些党派都是支持袁世凯的。宋教仁为了制止袁世凯独裁,他就想办法把同盟会改组成一个新的政党——国民党。余说,他(宋教仁)是当时国民党的代理理事长,是国会当中最大的政党——国民党的领袖人物……沈说,内阁的元首在多数党中间产生,他行使国家的实际权力,而总统或者是国家元首仅仅是名义上的领袖,实际的权力是操纵在内阁手里的……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宋教仁成为袁世凯独裁路上的绊脚石。笔者立即问道:“如果杀了宋教仁,国民党是否会有一个新的领袖继续出任内阁总理呢?”有学生援引了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3第2课《辛亥革命》中的“中华民国的建立”一目中的内容“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和必修1专题7第1课《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的“小密室的演变”一目中的内容“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学生据此得出结论:由于当时《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所以袁世凯即使派人暗杀宋教仁也改变不了责任内阁制,国民党还是会推出一个新领袖出任内阁总理,实际权力还是会转移到国民党手中,一样会阻碍袁世凯独裁。

有学生问:“既然暗杀宋教仁,解决不了问题,袁世凯又何必自找麻烦呢,还容易激化自己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此时又有学生呈现两则史料:

材料一    袁世凯秘书在宋教仁去世后的第二天下午四点向袁世凯报告宋教仁去世消息时,袁世凯惊愕地说:“有此事乎?”看完电报,袁世凯说:“确矣!这怎么好?国民党失去了钝初(宋教仁的字),少了一个明白事理的首脑,以后越发难讲话了。”

——2015年12月4日黑龙江卫视播放的纪录片《发现·谁杀了宋教仁》

材料二    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权利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

——摘编自金满楼《退潮的革命》

学生根据第一则史料分析:袁世凯并不想宋教仁死,因为宋教仁好说话,若宋教仁死后,国民党推出一个比较激进的领袖,就容易形成尖锐对立。而袁世凯刚当上临时大总统不久,统治还没稳固,是不希望和国民党发生激烈冲突的。学生根据第二则史料分析:宋教仁在政治遗嘱中将自己被刺经过告诉袁世凯,并对袁世凯保障民权寄予厚望。若宋教仁认为是袁世凯派人暗杀自己,怎会对仇人说这些话。因此,宋教仁并不认为自己是被袁世凯派人暗杀的,甚至把袁世凯当成“托孤之人”。还有学生认为袁世凯惺惺作态,宋教仁被袁世凯所蒙蔽,至死不悟。

三、辨析不同观点的史料,擦出思想碰撞的火花

笔者顺势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自列举支持自己观点的史料证据。

认为暗杀宋教仁是袁世凯所指使的学生列举出史料:

3月13日应夔丞致电洪述祖:“若不去宋,非特生出无穷是非,恐大局必为扰乱。”同日,洪述祖回电“毁宋酬勋位,相度机宜,妥筹办理”。3月14日,应夔丞致电洪述祖“梁山匪魁,四处扰乱,危险实甚,已发紧急命令,设法剿捕之,转呈候示”。3月19日,洪述祖回电“事速照行”。3月20日凌晨两点,应夔丞致电洪述祖“所发急电令已达到,请先呈报”。3月21日,应夔丞致电洪述祖“号电谅悉,匪魁已灭,我军一无伤亡,堪慰,望转呈”。

——摘编自尚小明《宋案重审》

有学生认为史料中“转呈”的对象不是赵秉钧就是袁世凯,所以最终的幕后主使就是袁世凯。有学生不同意,认为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去宋”“设法剿捕”都是应夔丞主动提出的,并不是上级指派的,而且“转呈侯示”并没有得到上级的同意和指示。史料只能证明暗杀宋教仁是洪述祖和应夔丞直接策划主使的,并无直接证据证明是袁世凯所为。认为袁世凯主使只是推测,是有罪推定,而从法律上讲世界通行的原则是无罪推定。

认为宋教仁并不是袁世凯派人暗杀的学生列举史料:

应夔丞致电洪述祖,称自己已向日本购买了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驻日策划革命、组织同盟会期间的私密丑闻,包括“黄兴下女合像”“宋犯骗案刑事提票”“用照片辑印10万份,拟从横滨发行,一旦公布,则国民党名声扫地”。2月4日,洪述祖回电应夔丞:“呈总统阅后,色颇喜,说弟颇有本事。……既有把握,即望进行。……(总统要)宋骗案情及照出之提票式寄来,以为征信。”3月6日,洪述祖致电应夔丞:“……如除邓一案,须将其反对各报先期邮寄,……并可在《民强》登其死耗,方是正办。至印件言之在先,此刻既原件无有,连抄本亦无有,殊难启齿。足下明眼人,必须设一妥法(总以取印件为要);或有激烈之举,(譬如邓系激烈,似较好办)方可乘机下手也……”

——摘编自尚小明《洪述祖唆使应夔丞对宋“乘机下手”》

学生根据史料分析袁世凯决定采用应夔丞构陷国民党的方案来削弱国民党的影响力,但后来应夔丞提供不了构陷宋教仁的材料,洪述祖就指示应夔丞仿效除邓案除掉宋教仁,向上级领取酬金。由此可看出,暗杀宋教仁是洪述祖和应夔丞直接策划的,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袁世凯有暗杀宋教仁之意。袁世凯是临时大总统,有很多资源、手段对付国民党,若他此时派人暗杀宋教仁,对他当选正式大总统是不利的。洪述祖知道袁世凯要对付国民党和宋教仁,揣摩“上意”擅自杀掉宋教仁。若是袁世凯指使的,他必然要灭口以清除线索。但总理赵秉钧于1914年2月26日死于脑溢血,洪述祖于1918年4月5日被执行绞刑,都并非被袁世凯灭口。

有学生认为是宋教仁被暗杀国民党内讧造成的,并列举史料:

1913年2月19日,宋氏在上海国民党沪交通部的欢迎会上发表演说,指出:“若关于总统及国务院制度,有主张总统制者,有主张内阁制者,而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              ——摘编自窦思羽《宋教仁之责任内阁制思想》

1912年12月29日,宋教仁写给自己的秘书兼湖南同乡刘白的信中,直言“闻本党有内讧,前日兄来电警告弟以危象,然弟总料其未必有如是之甚,纵小有波澜,当不至于成大风潮”。

——朱步冲《宋教仁遇刺案考辨》

学生根据史料分析宋教仁主张内阁制,反对总统制,且宋教仁已感到国民党已产生严重内讧。

袁克文的《辛丙秘苑》记载:据沈翔云(袁克文密友)回忆,……沪军都督陈其美等国民党领袖为宋教仁举办的欢送宴会上,宋、陈两人就未来组织国民党内阁之方式发生言辞冲突,应夔丞在旁公开威胁:“你这样简直是叛党,我一定要给你一点颜色看看!”随之从怀中做掏枪势,宋教仁说:“死无惧,志不可夺。”在其他国民党员劝阻下,双方不欢而散。沈翔云曾告知袁克文:“陈其美、应夔丞这几天整天在商议这件事情,即使像我这样的亲近之人,也不能够参与机密,偶然听到他们之间的几句对话,也是关于宋教仁的,而且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都不好看!”

——朱步冲《宋教仁遇刺案考辨》

学生根据史料再结合案发后武士英和应夔丞被关押在沪军都督陈其美军营时,武士英暴毙于军营,应夔丞好吃好喝甚至还能抽大烟,最后在“二次革命”期间在陈其美的眼皮底下从容逃走,以及事后上海检察厅很多原始档案都被陈其美的士兵有意捣毁等史实,分析陈其美和宋教仁遇刺有关。但陈其美和应夔丞商议暗杀宋教仁这一说法出自袁克文的《辛丙秘苑》,袁克文是袁世凯次子,有帮助袁世凯开脱而故意构陷国民党之嫌,其可信度大打折扣。因此,不能作为完全可信的史料。

笔者认为宋教仁遇刺案虽为历史谜案,但通过史料实证式的探究,学生对这一历史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还学会了研究历史的方法,这也许是最大的收获。在2019年9月使用的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关于宋教仁遇刺案的表述已经有所改變:“宋教仁案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责任内阁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为首的政治势力激烈斗争导致的结果……”很显然,这里已经修改了之前的表述,回避了幕后主使的说法,也许这种表述才是比较贴切的。

在史料实证探究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且探究、辨析历史问题的兴趣盎然。他们不仅能引用学术著作、纪录片等不同类型的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还能辨析所引用史料的可信度和利用不同观点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可以说学生不同程度地实践了史料实证所要求的四个水平。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必须重视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对引用的史料进行辨析,以实证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以可信的史料作为证据来阐述观点,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史料实证教学的初心与应有之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叶小兵.简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特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半月刊),2017(12):8-11.

[2]  窦思羽.宋教仁之责任内阁制思想[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3(4):245.

[3]  朱怀远.宋教仁被刺案真相考辨[J].民国档案,2010(3):78-86+126.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以学生为中心
“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
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