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企工作室为依托的 新媒体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1-08-17任思敏
摘要: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主体。以建立新媒体工作室作为载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以“课程+项目+竞赛”分层递进式的培养模式和人才定向培养实训体系,来打通校企双创人才培养通道成为一种新的方式。新媒体工作室的运营模式:(一)聚焦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二)构建体系,如多元融合课程体系,人才定向培养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层级递进奠定培养基础;(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定向培养就业平台,校企融合创新创业平台,打通双创人才培养通道。新媒体工作室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发展完善:加强日常管理机制建设,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完善工作室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协调资源进行工作室成果转化。
关键词:产教融合;新媒体;双创人才
中图分类号:G206.2;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4-0106-03
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遵循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因此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已经开始转型,商科专业需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工作室已经成为校企合作双创培养教学模式的重要实践平台,嵌入到教、学、融三个方面,具有丰富内涵,拓宽了新媒体双创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電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从空间上来看,“新媒体”特指当下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
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1]。微信、微博已经成为新媒体的基本形态,各类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表1)。并且随着短视频市场的成熟和发展,内容生产方面的原创性和创新性需求增长,优质内容成为各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表现形式个性化、多样化。不同于以往媒体,新媒体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制定自己需要的新闻,每个媒体受众最终接收到的信息内容可以完全不同,个性定制特征明显。同时可以结合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同一媒介进行呈现,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将内容变为“活物”,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需求。
传播方式交互性、即时性。打破传统媒体的被动接受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新媒体平台信息可以由平台发布,也可以由用户发布,即自媒体。同时用户之间还可以交流互动,并进行二次转发,成为信息的再传播者。
获取方式碎片化、移动化。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获取的途径不再单一固定,手机成为人类器官的延伸,信息的传播只需要适应移动设备的战时要求即可,用户可以随时获取信息,更加便利和灵敏。
二、工作室制的基本内涵及背景环境
“工作室制”是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校企工作室以校外技能专家和校内指导老师牵头,学生自发参与学习为主体、教师教辅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积累的同时对接传统课堂学习,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2]。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高校涌现出一大批新媒体工作室,致力于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品牌树立、舆论监督管理等,大多分为两类:官方工作室和非官方工作室。由于性质不同,他们的内容侧重和管理机构也有所区别,如官方工作室通常由学校行政机构主管,非官方工作室大部分以学生自主或教师引入的校企工作室为主。徐飞(2019)在基于校企双导师工作室的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中提出了双导师工作室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双导师工作室以学习共同体为单元的竞赛辅导教学模式,以项目驱动、创新为先调动学生主动性,专业导师参与企业合作,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建设,进而形成培养模式[3]。刘月(2017)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校园文化共建、运营保障等方面,校企共同培养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型技能人才[4]。
三、新媒体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一)层级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新媒体双创人才培养要密切联系当地特色产业,结合新媒体行业的特点,更加注重模式的实践价值和市场应用价值。通过项目驱动力,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课内外专业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并开发,构建项目和企业之间的耦合机制。构建以课程为基础、特色活动为拓展,引入企业项目和人才定向培养实训,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的学生培养模式。订单式接入企业正式项目,从市场角度、专业角度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甚至项目变现后,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培养过程中,提炼选取优秀学生、优秀项目进驻工作室进行孵化,通过工作室这个创新创业平台进行优化加工。注重成果转化,探索学科主导+工作室团队+企业资金的三方位竞赛模式,打造学校竞赛、企业盈利的共赢局面。
从图1可以看出,以课程设计为基本组成单元,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特色活动作为学生自我专业技能训练,展现专业综合技能。人才定向培养是项目市场化的验证。学生项目在课程和活动中得到激发,通过工作室进行孵化投放。工作室灵活多变的培养模式,将学生思维进行碰撞、项目进行磨合,从中提炼出优秀学生团队、优秀项目进入重点孵化产出。形成校内竞赛转化、校外企业收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的三方共赢局面。
(二)工作室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工作室由校企导师双牵头,在校内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进行教学及科研成果积累,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竞赛,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吸收由企业经验的学生到工作室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传帮带式培养,同时与企业建立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实现“订单式”培养。
工作室对在课程和特色活动中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承接真实项目进行多层次、多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打磨创业项目。选取优秀学生和优秀项目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对教学成果进行传播。
同时,在“大思政”背景下,工作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为注重项目中的深层思政教育资源,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同新媒体结合,同创新创业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素质修养的提升。
四、新媒体工作室的运营模式
成熟的网络环境和稳定的手机用户,使新媒体行业大肆盛行,与互联网相关的数据思维、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平台思维、创意思维等对当下的影视产业影响巨大。传统媒体转型,急需具备网络新媒体传播、影视艺术传播能力的双素养人才。事业单位、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产业机构等也都需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顺应这一趋势,影视传媒类的双创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聚焦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新媒体人才需求对内容的设计和制作尤为重要,需要学生不仅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同时需要创新的思维和创造展现力,通过校企共同参与讨论,明确参与工作室培养的学生定位,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培养后掌握的技能,从而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二)构建体系,层级递进奠定培养基础
工作室依托商科专业群建设,构建了多元融合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
1.构建多元融合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工作室坚持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多元融合的新媒体运营课程体系。第一层:“文化+”专业基础共享课程,企业需求为前提,与传统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训;第二层:“特色+”新媒体特色校园活动,工作室学生进行组织,直接利用热门新媒体平台,进行确定主题的短视频制作和传播,让学生先感受新媒体带来的震撼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发现自我在理论转为实践的过程中、实际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的问题;进入第三层:“创意+”工作室新媒体实践课程,以任务为驱动(图2),项目为载体,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校企双导师进行主导,注重培养学生完成项目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构建人才定向培养实践实训教学体系
实训教学主要以企业为主,在课程体系培养的基础上双向遴选拔尖人才,由企业导师为主直接进行人才定向培养,根据学生兴趣以及特长进行培养方向细分。例如,短视频、直播、公众号推文、美工等不同类别的实践培养,构建以技术技能应用为主体,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过程,学生直接参与真实项目并从中掌握各类新媒体行业最前沿、市场最为认可的技能。
人才定向培养将学生带入企业真实项目,从项目策划、拍摄、剪辑、图文制作以及推广每个环节学生全程参与,直播的运营洽谈、产品上架、主播副播、场景布置等亲身上阵。这种市场化运营不但能够让学生通过市场制定决策并进行改善,提高市场嗅觉灵敏度,学生自己制作爆文、推广爆款更能获得成就感以及一定的知识变现。
(三)搭建平台,打通双创人才培养通道
目前大学生新媒体创新创业不仅需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有基本的创业者素质。“新媒体+各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不仅能够培养新媒体专业领域人才,又以新媒体为借力工具,开展各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这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专创融合”的发展要求。
1.校企合作平台
以校企合作为抓手,逐步与文化创意传播产业行业开展合作。首先有企业冠名的专业产业学院,有企业技能导师加盟;其次工作室为固定场所,开展定期实训和创新;同时提供设备支持,满足实训需求;最后有相关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
2.定向培养的就业平台
工作室在进行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通过遴选的方式,结合学生特长和兴趣,输送优秀人才到企业集中进行定向培养,通过市场检验培养效果。培训后直接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有效完成校企对接,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就业平台。
3.校企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
为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搭建平台,包括创新思维训练、特色活动实训、团队孵化等。校企联合搭建,为学生提供创业学习、创业比赛、创业等一整套解决方案,为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市场敏锐度和项目变现能力,成为有创新精神的新媒体人才。
五、新媒体工作室创新创业实践的发展完善
(一)加强日常管理机制建设,完善绩效考评制度
目前校企工作室团队以学生为主,在企业和专业教师带领下开展工作,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宏观指导,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业务能力进行分组实践。各小组成立自我组织结构并负责自我日常具体事务运行。
确保工作室的长期发展,提升师生参与的积极性,需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学生参与工作室实践给予一定的学分互认,教师指导工作室项目给予工作量认可。工作室考评与企业运营模式接轨,项目开展需要指导老师以及相关专家对项目来源、目的、经费以及预期收益进行论证后方可开展,综合考评各成员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同时对于获得对方单位高度认可的有创新性的项目,重点奖励,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内动力。
(二)完善工作室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下的课程体系设置,对实践教学模式建立最为重要。需要校企共同讨论,开设相应课程,将企业项目真正引入,给学生提供专业相符的岗位职业训练。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与学校行政部门对接,完善学分互认,解决制度上的后顾之忧。
(三)协调资源进行工作室成果转化
在创新创业工作室运行过程中,应优先保证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和企业实践项目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推广,加大创新成果转化。加强宣传以增加影响力,同时注重成果保护,积极推进专利和著作权申报。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训练有素的学生团队和优秀项目,参加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同时注重提升项目的市场化和收益率,以满足企业的变现要求。实现校内教学科研成果、竞赛成果,校外收益成果,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三方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次《中國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网信网,2021-02-03.
[2] 顾玉萍,许金波.基于“工作室制”的大学生新媒体创新创业实践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3] 徐飞,马东嫄,王亚文.基于校企双导师工作室的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9(11).
[4] 刘月.校企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船舶职业教育,2017(7).
作者简介:任思敏(1988—),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单位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市场营销。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