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老年群体的数字困境研究

2021-08-13王菲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老年群体数字鸿沟

摘要:随着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预约挂号、超市扫码支付、线上叫车等生活场景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的操作。但对于部分老年人而言,科技的便利反倒成了不便,他们难以融入数字生活,逐渐被阻隔在科技的围墙外。本文通过对我国老年群体的微信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列举他们使用微信时存在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期帮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鸿沟,享受数字生活的便利。

关键词:数字鸿沟;老年群体;数字困境

中图分类号:G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如今,微信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部分老年群体也成了微信的忠实用户。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微信系统服务的更新与完善逐渐出现向年轻用户靠拢的趋势:微信最新推出的表情更贴近年轻用户的使用偏好,新上线的“添加状态”功能也更符合年轻用户的使用习惯。当年轻人迈入5G时代时,还有不少老年人停留在“无G时代”,无法连接、无法融入数字时代的现状让他们陷入尴尬的数字困境。

1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老年群体使用微信的困境

1.1 个体:社交媒体平台的乱象让老年人抗拒使用微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即60周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从个体角度出发,老年人使用微信的困境可以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首先是生理方面。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下降,视觉、听觉、触觉的减弱导致他们使用微信的难度较大[1]。触屏手机反应灵敏,稍不注意就会跳转到新的页面,如果老年人身边没有子女的帮助,就会十分慌乱,对使用微信产生畏惧心理。

其次是心理方面。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生产把关严格,新闻信息大多真实可信[2]。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爆炸、众声喧哗,信息的真实性让位于时效性,媒介伦理失范的现象频发。老年群体接入互联网的时间较短,媒介素养欠缺,对信息真伪的识别能力不强,很容易掉进社交媒体平台的陷阱中[3]。例如,“搞促销”“领红包”等活动,其实是骗子为了套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噱头[4]。媒体平台的种种乱象会使得老年人在使用微信时产生警惕心理,他们会在内心筑起防御堡垒,从而抗拒和排斥使用微信。

1.2 群体:微信使用的差异扩大了代际数字鸿沟

代际关系指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代际关系的两代,泛指老年人与年轻人。在新技术面前,年轻一代通常无师自通,而年长一代受经济、教育、职业等因素的制约,媒介素养与年轻人相比较低,因此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的数字鸿沟。

以微信表情使用为例,其主要表现在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老年群体作为意义的编码者和解码者,对表情符号本身的含义容易存在错误理解和误用,年轻一代在对表情符号进行再次编码和重新解读的过程中处于缺席状态,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最后造成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以微信表情“微笑”为例,对于老年群体来说,“微笑”被用来表达一种友好、认可的积极态度,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微笑”则被用来表示不满、嘲讽的消极态度[5]。对不同表情符号的差异化解读和使用,体现出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或父母文化之间的碰撞,这也是两代人之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表征[6]。

1.3 社会:媒介排斥损害了老年群体平等的数字权利

媒介排斥主要指弱势群体以及他们的声音和意见在大众传媒信息传播系统中遭轻视、误解、歧视甚至被排除的现象[7]。老年人作为大众传播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容易被媒介排斥。尽管老年群体的互联网接入率在逐渐提高,但是老年群体的总体触网率低、潜在消费意愿较弱的现实使得互联网商业机构在受众最大公约数的原则下有选择性地忽视了老年群体,在内容与产品的供给上更看重主流消费群体的需求。

在微信团队宣布更新表情包后,澎湃新闻在新浪微博平台发布投票“#微信新表情#上线,网友我裂开了,你还希望上线什么功能?”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投票或评论的形式对微信下次的功能更新和完善提出意见。数据显示,青年白领群体是微博用户的主力群体,而40岁以上的用户不足10%。和中老年人相比,年轻人使用媒体的渠道更多元,他们的意见更容易被采纳[8]。

2 老年人使用微信的必要性

2.1 生活消费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老年群体对新事物的学习意愿强烈,对老年生活的态度积极。2020年,一则“上海老人记下43位外卖小哥名字,每次都会提前开门等待取餐”的新闻引起热议。从这则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79岁的上海老人已经能够灵活使用线上外卖程序,从而解决因身体不便无法买菜做饭的生活难题。

老年群体受年龄、生理等因素的影响,出行会受到诸多限制。以出门买菜这一生活场景为例,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如老年人记性不好,钱包容易丢失,买菜途中存在交通安全问题,现金交易过程中存在误收伪钞问题等。如果老年人能学会使用微信小程序、在线选购食材、外卖上门,就能有效解决外出买菜的许多问题。目前,我国老年消费呈现出规模迅速扩张、消费需求向高品质提升、消费内容更加多元的特点。因此,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不容小觑,在未来,“银发经济”或将成为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转机。

2.2 情感需求

如今,数字科技飞速发展,微信等社交媒体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文字、语音以及视频通话功能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老年人的生理局限,使老年人无须走动就能即时与亲友取得联系,寻回缺位的真实陪伴。

增进亲情是老年群体使用微信的重要动机之一。由于子女常年在外,老年人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失落的情绪,他们将微信当作与子女沟通、联系感情的重要工具。调查显示,“发/抢红包”是老年人使用频率最高的微信功能。“发/抢红包”之所以深受老年群体喜爱,主要在于它契合了用户内心的情感互动需求以及在这种互动体验中产生的“情感能量”[9]。相比年轻群体,老年群体更加渴望社交。微信红包作为一个社交的契机,能够让平时联系甚少的亲友参与其中,还能聚焦大家的目光,既活跃了气氛又能在彼此的互动中建立情感基调,老年人可以在这种互动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情感能量[10]。

2.3 社会公平需求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社会精英书写文化的格局,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参与信息传播和内容创作[11]。4G成就了短视频的空前繁荣,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加贴近大众的接收习惯,丰富的图片、跳跃的影像,即便是目不识丁的人也能看懂听懂,并且参与其中[12]。技术的进步未能及时兼顾老年群体,视觉、听觉以及感知能力的弱化使得老年群体无法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而娱乐化和后现代内容的输出和表现形式让他们望而却步,最终逐渐与数字生活脱轨。

老年人在退休后,落差感也随之而来,他们需要找到重新与社会接轨的通道和路径,并实现自我价值。微信替代性地满足了社交需要,或许能够让老年群体避免情感上的孤独,但数字技术背后隐藏的商业运作逻辑往往会忽略一部分群体[13]。因此,为了让数字技术更加普惠,除了老人自身和政府的努力,还需要一种新的商业理念——不是一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注重实现价值的共同创造,让老年群体平等地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红利。

3 创造数字时代的年龄友好氛围

3.1 家庭反哺是现实解决路径

数字化带来的代际关系的转变,是横亘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一条数字鸿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年轻一代在利用数字化设备、获取和传播信息方面远超其亲代,而在接受新事物方面反应本就较慢的亲代长辈逐渐被隔离在围墙之外,导致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重重障碍[14]。但这并不代表亲代和子代的永久隔阂,家庭反哺的方式相较于政府和媒体渠道有着更强的便利性。老人随时可以询问子女,同时子女对老人的理解能力、文化水平等情况十分清楚,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老人进行指导[15]。“手把手教长辈使用智能手机等数字设备、使用微信等客户端”,这样的生活场景在冰冷的数字鸿沟面前显得尤为温暖。家庭反哺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和谐、互助、温馨的家庭氛围[16]。

3.2 完善社交媒体“老年通道”功能

从整体上看,微信的信息发送功能操作简单且形式多样,但对于老年群体而言,看似简易的操作却存在较大难度。尽管微信在不断更新与完善相关系统,并且考虑到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问题,特别上线了“青少年模式”,但却未能照顾到老年群体,很多功能的优势也难以在老年人身上得到发挥。因此,微信研发团队也可以开启“老年人模式”,对微信进行适老化改造,如优化微信界面,使功能一目了然,便于老人快速寻找;开设健康社区[17],甄选适合老年群体阅读的公众号等。微信研发团队也可以对老年群体的微信使用情况进行调研,针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优化部分功能,让微信能够更好地服务老年人[18],让他们享受到数字化生活带来的便利。

3.3 加强线下传统渠道的公共服务建设

在数字化时代,微信等平台的线上服务程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对于没有接触或不能灵活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而言,科技的便利反倒变成了不便。因此,需为尚未触网的人群保留线下服务的窗口,加强线下传统渠道的公共服务建设。对于老年群体而言,融入数字生活是可选项而非必选项,只有提倡数字融入而非强迫数字融入,才能体现公共服务的善意和温度。

4 结语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问题对于推动“积极老龄化”工作意义重大。融入数字生活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利用数字网络实现社会参与,实现老年人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这对“老年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卜嘉敏,戴蔓琳.乡村振兴语境下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基于对淮安市Y镇的调查[J].东南传播,2020(05):59-62.

[2] 位云玲.新闻反转的内在机理、影响及治理探究[J].新闻知识,2019(04):86-89.

[3] 徐燕萍.“深度伪造”背景下新闻事实核查的路径探析[J].新媒体研究(下),2021(02):8-10,17.

[4] 葛婷婷.绿色广告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研究——以L村为例[J].东南传播,2020(11):50-53.

[5] 甘露颖.自媒体时代“网络缩写”的话语特征解析[J].新媒体研究(上),2021(04):102-104,115.

[6] 裴敏.风格·抵抗·收编——伯明翰视角下“饭圈”文化时代性解读[J].新媒体研究(上),2021(04):78-80,88.

[7] 王灿.融合、精准、细化——对国产化妆品企业营销渠道设计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9,32(04):227,274.

[8] 馮菊香,刘俊怡.抖音短视频中农村青年女性媒介形象建构[J].新媒体研究(下),2021(03):81-84.

[9] 杨鑫,冯广圣.基于趣缘的隐性连接下文化的狂欢——基于“惊雷”“淡黄长裙”现象的考察[J].东南传播,2020(11):83-85

[10] 冯菊香,刘俊怡.抖音短视频中农村青年女性媒介形象建构[J].新媒体研究(下),2021(03):81-84.

[11] 杨艺,谢慧.融合传播语境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盐城市A镇为例[J].东南传播,2020(07): 51-52.

[12] 冯广圣.互嵌与协同:社会结构变迁语境下乡村传播结构演变及其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91-101

[13] 李惠敏.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涉农纪录片的当代价值研究——以记住乡愁为例[J].东南传播,2020(06): 35-37.

[14] 刘雯.浅析巴金小说《家》中反封建文化的体系建构[J].汉字文化,2020(15):58-59,61.

[15] 李越,吴斯,冯广圣. UGC视角下的网络社区内容分层管理个案研究——以站酷社区为例[J].东南传播,2019(07):121-123.

[16] 张荣.新媒体视域下互动剧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探究——以腾讯视频《摩玉玄奇》为例[J].新媒体研究(下),2021(03):72-73,100.

[17] 冯菊香,邹嘉楠.认同与重塑:网络游戏社区中拟态关系的影响研究[J].新闻知识,2021(02):21-26.

[18] 王灿.基于营销3.0视角的企业整合品牌传播研究——以宜家家居为例[J].东南传播,2019(05):136-138.

作者简介:王菲(1998—),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老年群体数字鸿沟
心理护理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
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海南社区老年群体需求调查研究
吉林省城镇老年群体心理障碍分析
浅析互联网时代知识沟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