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城镇老年群体心理障碍分析
2017-02-10史册
摘要:吉林省老龄化问题凸显,而城镇老年群体的心理障碍问题是保障老年人快乐养老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吉林省城镇老年人的心理障碍进行了相关调查,从中总结出,吉林省城镇老年人较为凸显的有焦虑、孤独、多疑、固执、抑郁等心理障碍,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老年群体;心理问题;城镇
老年人,尤其进入离退休状态的老年人,生活圈子与社会活动都在缩小,致使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匮乏,伴随着各方面身体机能的自然衰退,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使他们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很多老年人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如下:
一、焦虑障碍
老年焦虑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老年人的躯体状况或者心理抗压能力的改变,都会是诱发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障碍。如工作压力的消失、作息时间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与晚辈的观念上的种种差异、亲人好友生病去世、以及患病后对身体关注等都会使一些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老年人感到怅然若失,手足无措,烦躁不安,这种种表现都是焦虑障碍。根据对吉林省老年人的抽样调查中发现,57%的老年人都经历过,或正处于焦虑状态,而不同性别的老年人表现出的焦虑状态有所差异。吉林省的老年男性在药物与心情上相对比老年女性反映更强烈一些,分别是47%与58%,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年男性比老年女性更“惜命”,他们会因为有点小感冒或一点小病就立马用药。
总体来说,老年女性的焦虑表现上比老年男性更多一些,尤其是失眠与神经紧张方面的表现,分别比老年男性高了11%和9%。这说明吉林省的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更容易神经紧张,会因为一点声音就心慌、气短,神经紧张起来,睡梦中被惊醒后很难再入睡。被调查的老年群体中,焦虑的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失眠、忧心忡忡以及食欲不振,这说明这三种焦虑状态是吉林省老年群体中最长发生的几种,而这些焦虑的表现也是很难简单的通过药物或者短期内就能够解决的心理问题。
二、孤独感
孤独,是老年生活中难以回避的问题,首先,由于离、退休,老年人脱离了工作岗位,日常的生活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和转移,业缘关系不断减少。调查显示,老年人的业缘关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淡化。吉林省老年人从刚退休时,几乎不联系的仅占总体的29%,到75岁以后,不联系的占了总体的71%,这其中包括了主动的关系淡漠的状态,也有因为生老病死而被动断了联系的。吉林省75岁以上的老年人仍然有业缘紧密联系的占总体的3%,这也从侧面说明没有了业务往来后,如果不是由最初的业缘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很多工作中经常接触的人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在老年人的关系群中。而这其中,老年男性的业缘关系延续到老年生活中的比例要高于老年女性。
其次,由于城市家庭结构日益趋于小型化、核心家庭化,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其中还有一部分比例的独居老人,他们是比空巢家庭更为弱势的老年群体,我们调查的2298名老年人中,有716名老年人是空巢或独居老人。子女工作压力的增多和照顾能力的有限,又使他们与老年人的亲缘关系互动越来越少,这使老年人的孤独感上升。调查发现,丧偶、独居老年人群的心理孤独感比一般老年人更高。就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包括子女、配偶、亲朋好友等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也包括收入状况等的经济支持)与老年孤独感的关系调查发现,子女与老年人的联系少对老年人孤独感的产生影响更明显,而收入状况对老年人的孤独感影响并不大。被调查的而老年人中,有67%的老年人都会因为子女的联系少而感到孤独,有21%的老年人会因为夫妻感情不和睦或缺失而感到孤独,13%的老年人会因为朋友联系的少而感到孤独,完全没有人会因为金钱的状况而产生孤独感。
调查个人状况与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孤独感的关系中发现,吉林省老年女性的心理孤独感低于老年男性12%,这可能与女性在社会中角色有很大的关系。女性能够参加到更多的老年社会活动中,通过不同的娱乐与交流方式释放心理上的负担和孤独,而男性参加的娱乐活动,如目前流行的广场舞等活动相对较少。
研究发现,7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心理孤独感明显高于其它人群,这可能有许多混杂的因素,其中包括75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随着年龄的增加,子女与之交流也更加困难,由于受到身体状况的限制,外出与人交流也更加少了,这都会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因此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重要。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孤独感与业缘关系的变化、婚姻状况以及子女与老年人的联系程度有关系,其中75岁以上老年人的孤独感尤甚,老年男性的孤独感又明显高于老年女性。
三、多疑心理
多疑是老年群体里特别常见的一种心态,调查中发现,79%的老年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多疑心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多疑心态会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其一是老年人生理原因,年龄的增长使老年人各方面感知觉下降,造成他们对很多事情的感知没有那么准确,容易疑虑增多;其二是老年人的人际交往不同于退休前,社会角色的变化使他们大部分时间都会围着家人转,与社会容易脱节,致使老年人会轻易产生自己“没用”的心理,于是多疑感增加。
针对我们的问题“是否经常怀疑自己得病”中,参与问卷调查的老年人有73%回答“是”,其中同年龄段比重中,75岁以上老年人总怀疑自己得病的比重最高,达到89%,这与他们自身身体机能下降,以及身边有患病或去世的朋友比例较高有一定关联,这些会造成他们紧张和恐慌感加剧。
针对问题“是否经常怀疑他人看低自己”中,有65%的老年人选择“是”,而其中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下的占42%,这说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老年人怀疑他人看低自己有一定关系,学历越低,老年后会更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将“他人”进行了分类,在老年人怀疑他人看低自己的多疑心态中,子女所占比重最高,占总比重的47%,其次是配偶26%,然后是邻居和朋友,分别占比重18%与9%,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老年人最多疑看低自己的程度与亲疏远近相关,越亲密的人的举动越影响老年人的心态。
我们对这些选择子女的老年人进行了抽样访谈发现,他们产生这种怀疑子女看低自己的心态,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快速,其中变化较快的电子产品,包括一些家电、手机、计算机等与老年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产品,老年人使用起来不能很快的掌握要领,当询问子女的时候,子女以自己认为明确的说明方法教授老年人,但老年人并不能十分清楚的了解,或者当时了解过后又忘记,导致子女需要反复教老年人同一件事情,部分子女会有不耐烦的态度出现,致使老年人觉得子女嫌弃自己“笨”。
综上所述,吉林省老年人的多疑心理较多,并且,老年人的多疑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加,也与受教育程度有一定关系。其中,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是老年多疑中“他人”比重最高的,子女是最能影响老年人多疑心理的。
四、抑郁心理
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平时喜欢的事情提不起兴趣,特别容易疲劳,休息也不能缓解,感到全身多处不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早醒,有时还睡不醒;烦躁不安,经常发脾气,总是责备自己,感觉自己没用;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而有时始于却旺盛,体重猛增,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有自杀或死亡的想法。
心情和情绪是一个人精神状态的反应,从情绪的好坏可以直接窥探出其精神状况的好坏。本次调查中针对老年人近一个月的精神状态进行(详见图1),吉林省老年人约87%近一个月里没有抑郁(或情绪低落)的感觉,近71%老年人没有感到急躁,54%以上老年人没有睡眠上的问题,约72%老年人对未来生活是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另外,在所调查的老人中,有1132名老年人近期的心情一般,878名老年人近期心情很好,只有288名老年人近期感到郁闷。
根据相对剥夺理论,人们的满足感或被剥夺感是与同伴或自己过去相比产生的。人到老年,会在心里形成与年轻时相比的“落差”,这种落差导致了老年人容易产生“无用感”,出现自责和内疚的心理反应。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吉林省老年人的这种“无用感”还是比较小的。约54%的老年人没有过自责和内疚的感觉,约36%的老年人有一些但不明显,仅有10%的老年人有明显过多的自责和内疚。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都没有过多的自责或内疚,说明大多数老年人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从表层上看比较乐观。
另外,我们从性别对比和婚姻状态对比中来看,精神状态的好坏与性别关联较弱,与婚姻状况的关联较强。从性别对比来看,在有抑郁感的老年人中,老年男性131人,老年女性168人,没有抑郁感的老年人中,老年男性941人,老年女性1058人,抑郁比例分别是14%与16%,可以看出,女性相比男性要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但是相差并不多,说明精神状态的好坏与性别关系不强。从婚姻状况来看,抑郁人群中,有配偶的老年人213名,无配偶的老年人86名,不抑郁的人群中,有配偶的老年人1792名,无配偶的老年人207名,虽然两种情况都是有配偶的老年人居多,但是从比例上看,在抑郁的情况下,无配偶的老年人要远远高于有配偶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42%和12%。可以初步判断,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与有无配偶状况是有一定关系的。
综合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目前吉林省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从表层上看还是比较好的,多数老年人都没有抑郁感、无用感,以及急躁感,但是有一定的睡眠问题,并且多数老年人都对未来充满着希望,精神状态良好。另外,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的好坏与性别关系微弱,一般情况下,女性要更容易抑郁;与婚姻状况有较大关系,有配偶的老年人精神状态更好,更不容易抑郁。
作者简介:史册(198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