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2016-08-03扈帅帅
摘 要 数字鸿沟不仅是“社会状态”,而且是“社会后果”和“社会问题”。本文基于数字鸿沟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失衡性,并从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和群体不平衡来阐释数字鸿沟的具体表现。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数字鸿沟;中国公民;政治参与
数字鸿沟早在1989年11月24日英国《时代教育专刊》中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数字鸿沟”的文章[1],本质上是不同国家、地区、人群掌握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中出现了“信息孤岛”、“信息知沟”、“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这使得社会贫富分化进一步拉大,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因此,数字鸿沟已成为信息时代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和全球急需解决的时代问题[2]。
一、中国数字鸿沟的具体表现
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基础设施等综合作用下,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一,在地区、城乡、社会阶层之间呈现非均衡状态,数字鸿沟现象明显。
1.区域差异显著
数字鸿沟的本质是经济发展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自然而然的也成为信息化发展的“领头雁”。中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的落后阻碍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限制了其区域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通信技术引用大幅度提高,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速加快,但地区差距仍然相当明显,东中西部总体上呈由高到低阶梯式下降趋势。
2.城乡差异显著
中国长期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农村贫困闭塞,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相当多农村无基本的电信基础设施,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城乡之间横亘着巨大的数字鸿沟,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居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严重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网络信息集权操纵,更多信息集中在城市居民手中,甚至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出现技术官僚为民做主的局面。
3.群体差异显著
以信息、通讯技术体现出来的数字鸿沟投射在不同社会阶层身上的,其实就是“知识鸿沟”。在信息社会,弱势群体不仅在经济和社会上于弱势地位,更严重的是在信息上也处于弱势地位。尤其对于老年群体、下岗职工、失业、无业、家庭妇女、残疾人等数字低端群体,一定程度上被信息化社会所孤立,陷入了“信息孤岛”的窘境。如在网络购票方面,农民工相对于大学生和白领阶层来说,他们处于弱势群体。缩小群体数字鸿沟的差异必须要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模式,形成网格化管理和组团式服务的新模式,用小规模的服务站点服务全民,缩小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二、数字鸿沟造成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失衡
数字鸿沟对以往政治参与的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改变,甚至影响到权力格局的分化。互联网接入的限制,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为知识的电子分化可能对已有的权力关系形成挑战[3]。
1.阻隔了部分群体的政治参与
互联网为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提供了一条快速、便捷的通道。网互联网为政府和广大民众搭建了一条双向互动交流平台,政府在充分吸取民意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可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使众多信息贫乏者的利益诉求不能畅通地输入政治决策的过程,更不能有效影响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无法及时有效的表达利益诉求。继而造成信息贫乏者和信息富有者在有关政策上持有的价值目标发生根本冲突,政策因得不到民众的理解而变得难以执行,从而降低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时效性[4]。
2.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互联网会使得有权力的人更有权力,没有权力的人被忽视,其结果是两极分化[5]。数字鸿沟的存在,无形中拉大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差距,形成了“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犹如“马太效应”,让原本信息富有者更容易掌握信息,而信息匮乏者得到的信息更少,从而加剧了信息鸿沟的态势。同时,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掌握电脑技术的差距使得信息共享程度有所下降,人们很难公平地分享网络信息。数字鸿沟促使弱势群体不断远离信息社会,逐渐形成“信息孤岛”。
3.加剧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指的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倾向,在协商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集体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6]。“信息穷人”被社会孤立处于“信息孤岛”之上,他们的诉求不能正常地输入国家政策,得不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怀,渐渐地对党和政府产生抵触情绪。如疆独份子,处于内陆边疆,通信技术相对落后,诉求不能及时传达,一些成员渐渐趋向群体极化,加入了“疆独”的行列。
三、实现公民政治参与有序发展的对策
1.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发展电子民主
电子政务要想在民主化的轨道上继续前行,必须要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只有民众广泛参与,才能体现出民主的价值观和群众观。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培养、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以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公民的信息伦理,以科学的信息理念塑造公民的信息意识[7]。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鼓励、支持和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网络政治,为国家的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使得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可以有序化的发展。
2.加快信息化的进程,促进信息平等
首先要扶持和加快欠发达中西部区域和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普及宽带网络建设与信息教育,关照弱势群体,缩小信息差距。其次,政府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要具有权威性,政府构建机制来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促进信息的平等性,开放性和公平性。
3.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信息人才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有利于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政府要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为消除数字鸿沟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首先把计算机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纳入教育体系,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其次,筹建成人教育网络课程培训班,专门为一些不懂网络知识和技术的人群,提供免费培训。
参考文献:
[1]闫慧,孙立立.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Z].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201).
[2]姚杰.从互联网报告看我国数字鸿沟的政府治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1).
[3]李荣胜,赵国峰.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数字鸿沟—研究[J].技术市场,2011(6).
[4]汪明峰.互联网使用与中国城市化[J].社会学研究,2005(6).
作者简介:
扈帅帅,女,1989年9月生,内蒙古包头人,江西财经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