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最后的晚餐》
2021-08-11罗馨茹
摘要:《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幅画是《圣经》的一部分,画中描绘的是《圣经》中极其重要且充满戏剧性的一幕。达·芬奇对于把握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形象都做过细致入微的研究与观察,他能够细致入微地洞察到每个人物内心深处的想法和不同特点,并将其表现到画面当中。本文从作品的构图布局、表现手法、图像学、图像志等角度出发,分析作品本身的不同特点和方面。研究这幅作品,作为一种观察和绘画的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图像学;前图像志;《最后的晚餐》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1 作品介绍与内容背景
《最后的晚餐》是由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于1494年至1498年创作出的画作,这幅画主要以《新约圣经》为创作背景。根据记载,耶稣去耶路撒冷庆祝逾越节,犹太牧师想在深夜逮捕他,但没人给他带路,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告诉了你。你能给我多少?”犹太祭司长给了犹大30元[1]。当耶稣与他的门徒在耶路撒冷庆祝逾越节的时候,他们最后一次共进晚餐。耶稣已经知道自己即将被逮捕,他对自己的12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门徒们听到后都表示十分震惊,每个人都在问:“主,是我吗?”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同一个盘子里的人,就是出卖了我的人[2]。在达·芬奇的画中,所有的人都坐在一排,耶稣自己坐在中间的位置,使得每个人物都有丰富的表现力和一定的形象特征[3]。在详细描绘每个角色的同时,并不会使画面松散和不和谐[4]。达·芬奇注重描绘人物具体的形象、神态、韵律,他细致入微地从人物的情感、心理等多个方面来表达作品中人的动态神韵,深化了整个故事作品的寓意性[5]。
2 从前图像志入手分析构图布局与透视手法
2.1 画面的构思布局
一幅成功的画作,能够传达出画家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家最真实的情感,创作出更多与主题一致的画作,也更充分地反映出畫作的美学[6]。达·芬奇的画作描绘出大家在听到耶稣的话后的第一反应,它就像是一个定格的瞬间,他不仅仅捕捉到那瞬间,还将那一瞬间像编排戏剧一般呈现在画面中。大家都知道,达·芬奇有多种身份,如发明家、艺术家、戏剧家,在这幅作品当中,处处体现出他的身份角色——戏剧家,从有意的编排、夸张有型的动作、戏剧法的透视到戏剧化的手势都有所体现[7]。除了描绘那一瞬间的动作外,达·芬奇还熟练地传达出内心的活动,画面中各个人物的形态、神韵都能让观者轻而易举地看出他们内心的真正意图。达·芬奇对于表现内心的意图主要通过手势来实现,意大利从古到今都对手有着强烈的热爱[8]。
达·芬奇在创作时作了多种构思,他的思绪构思高人一等,极具戏剧性,在12个门徒得知他们中间有叛徒时,每一个门徒不同的情绪、神韵一一展现出来,在作品的叙述上捕捉到最具戏剧张力的一刻,将众门徒听到耶稣那句话后的第一反应表现出来。将这句话复杂的心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既要求12个门徒对耶稣这句话作出不同的反应,还要求每一个门徒都有自己的性格、感情、情绪[9]。达·芬奇把叛徒与无辜的门徒很巧妙地放置于一个画面当中,像布置舞台一般。他把12个门徒分为3组,从观者的最左边出发,让观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就好像故事是从左往右依次展开。画面中,犹大右手紧紧握住钱袋,身体后仰,从耶稣的身旁后退,使震惊处于画面的阴影当中,这更能反映出犹大内心邪恶的一面[10]。
《最后的晚餐》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体现在整体的构图布局上。《最后的晚餐》作为一幅横画,在格式的选择上,倾向于视觉的稳定性和尊严[11]。这幅画的主要元素是完全对称的。前景是一张水平面的大桌子,在屏幕的正面直立[12]。达·芬奇对这个方面的设计有利于增强画面感,使画面有一种稳健感、庄重感,光的亮度从中心到周围的辐射,在画面的设计构思中巧妙地突出了耶稣作为主体的中心位置[13]。他把耶稣放在画面中间,借助敞开的大门把耶稣凸显出来,故意把门徒摆得离耶稣远一点,以便更加有力地强调耶稣在构图中的主体地位[14]。室内的门和窗,从中央左右对称均匀地配置。无论是门和墙壁上的透视感,还是面前那张大桌子的透视感,都消失了[15]。
2.2 画面中运用的透视手法
关于《最后的晚餐》的透视,唯一简单易懂的就是灭点,用达·芬奇的话来讲,就是所有的视线——“趋向和汇聚”的位置,观者在观看这幅画时,将视线停留在由耶稣的头及其双臂所形成的三角区。这幅画还体现了达·芬奇的一项独创技法——明暗透视法,通过光线在室内所产生的明暗变化,在空间内产生真实的空间感,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很遥远,感觉很深刻[16]。
在着手绘制这幅作品的时候,达·芬奇在墙的中央钉了一颗小钉子——在耶稣的右侧太阳穴上可以看见这个小洞,然后他在墙上割出一些呈现放射状的细切口,这有助于他画出假想房间的平行线,比如天花板的房梁和挂毯的上缘,这些平行线在画中向灭点延伸[17]。因为这幅画的尺寸,观察点的变化会影响透视效果,考虑到有人站在房间的位置不同,达·芬奇使用了很多巧妙的透视方法。《最后的晚餐》尺幅的大小也决定了它运用所谓的“混合透视”,即将自然透视与人为透视很好地融合起来。观者在看巨作的时候,因为距离画面的远近不同,所以需要不同的人为透视[18]。“平面无法如实地呈现在眼前”,达·芬奇运用的所有手法都显示出其用心良苦、心思缜密、独具匠心的创作构思以及深刻明确的目的性[19]。
2.3 空间布局处理
在空间处理上,他巧妙地利用了餐厅壁面的空间与画面上被描绘出的空间互动关系,使作品占据了墙壁较高的位置,再适当地安排水平线,使观赏者不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身处画面所描绘的场景当中,亲眼看见了故事发生的全过程[20]。
3 用图像志分析画面
达·芬奇对绘画创作的精神特征有奇妙的诠释[21]。通过人物的行为与手势的不同,达·芬奇用他巧夺天工之手为我们呈现出这生动戏剧性的一幕。12个门徒的反应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生动[22]。这幅画的最大特点是叛徒。犹大又黑又丑,右手拿着钱袋。他处在照片的阴影下[23]。他的左手仍然拿着耶稣与他分享的食物。面包表明他有罪,是他叛变了[24]。在画面的中心,耶稣独自坐在中央,他刚刚结束自己的发言,嘴角仍然微微张开,其他门徒的表情都很强烈夸张,但耶稣的表情安详而平淡,他的右手正在伸向一个平底的玻璃杯,里面装有三分之一的红酒。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细节,你可以透过玻璃看到耶稣的小指[25]。
达·芬奇还巧妙地运用绘画手法,将远处的风景从敞开的窗户透过来,围绕在耶稣的头上,耶稣的蓝色斗篷用了最昂贵的佛青色颜料,使物体在明亮的背景下看起来更大[26]。达·芬奇生动地描绘了壁画中微妙的心理变化[27]。
4 从图像学角度分析作品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一生中最有影响力和声望的代表作之一[28]。画面中每个人的动作与神态的焦点都集中在耶稣身上。每个门徒的惊讶与专注程度,耶稣的话所引起的一阵骚动,众门徒或震惊,或猜疑,每个人物的表情变化都被达·芬奇刻画得淋漓尽致[29]。
达·芬奇在创作过程中,有时要连续不断地画上几个小时都不吃不喝,有时会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也不碰画笔,他要为画面或绘画技巧上的某一细小差异而冥思苦想,有时在脑海里有了灵感,他会急忙在画面上添上几笔。在画法上,达·芬奇放弃了安全系数很高的湿壁画画法,尝试了把油彩和蛋彩混用的方法,但失败了,这也就预示并决定了这幅作品的悲惨命运,画中出现了明显斑驳的痕迹污点,达·芬奇当时就已经发觉了。在画作完成不到20年,画面就已经支离破碎,好在这幅画曾经被同时代的许多画家复制临摹过,我们才可以大致了解他完成时的模样[30]。
5 结语
达·芬奇凭借自己高超的绘画技法与极具表现张力的戏剧性表达,能在一瞬间捕捉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在欣赏作品时,也不难发现达·芬奇对于画面的用心良苦。《最后的晚餐》中所体现出的正是连续动作在瞬间戛然而止时每个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达·芬奇拥有惊为常人的美学头脑和非凡的直觉,这为他精妙绝伦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在同题材中,《最后的晚餐》无疑是绘画中最成功的一幅。它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画面工整均衡,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不管是谁看过,都会被深深打动。
参考文献:
[1] 汪静,杨杰.旅游目的地产品包装创新设计的“点”
“线”“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74-76.
[2] 胡玥.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学科的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20(8):51-52.
[3] 周超,高磊,袁高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柔性育人协同策略研究——以设计学专业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97-99.
[4] 熊瑶,严妍,张秀.生态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5] 刘婷,何佳.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品牌设计研究——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86-87,98.
[6] 盛家琛,张宁.浅析摄影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52-53.
[7] 黄婕,张雨,黄滢.儿童交互电子书视觉系统设计有效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120-121.
[8] 敖寰亚,冯晓娟.浅谈博物馆吉祥物设计与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08-109.
[9] 吴馨宇,田晓冬.传统聚落中诗意美学的表达——以皖南徽州古村落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4-105.
[10] 吴歆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11] 曹静文,孙献华.坦培拉与岩彩画在壁画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8):87-90.
[12] 张景淼,湛磊.感受单色摄影的无“颜”力量[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40-41.
[13] 傅瑶,缪玲.感知觉视角下的旅居式养老社区室内设计[J].艺术科技,2020(8):33-36.
[14] 刘月辉,蒋晖.文匠合流下的明式家具[J].艺术科技,2020(7):26-29.
[15] 刘佳,熊瑶.声景在医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20(10):111-114.
[16] 陈思妤.简述风光摄影中的构图方法[J].艺术科技,2020(13):84-87.
[17] 张雨婷.浅析公共文化在人物装饰油画中的表达[J].艺术科技,2020(17):70-73.
[18] 乔悦.论剪纸镂空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广泛运用[J].艺术科技,2020(19):90-93.
[19] 谭晓艳.徽派建筑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20):165-166.
[20] 曹宇鹏.浅析景泰蓝工艺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20):146-147.
[21] 陈庆瑜.基于失智老人需求的康养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55-156.
[22] 孔露.赤色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21):165-166.
[23] 梅沄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J].艺术科技,2020(21):15-16.
[24] 沈灵君.浅析墙体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21):157-158.
[25] 蒋幸珈.紫砂艺术与鉴赏[J].艺术科技,2020(21):21-22.
[26] 范昕怡.大数据视野下的“互联网+”室内设计[J].艺术科技,2020(21):145-146.
[27] 蒋婉童.浅谈对梵高作品的解读与思考[J].艺术科技,2020(21):129-130.
[28] 叶宸君.废弃空间再利用——废弃工厂艺术化改造[J].艺术科技,2020(21):161-162.
[29] 郭晓草,孙献华.永乐宫“朝元”母题浅析[J].艺术科技,2020(21):117-118.
[30] 王璁.城乡结合部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89-190.
作者简介:罗馨茹(2000—),女,山东潍坊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