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平溃汤结合温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
2021-08-11李艳萍陈常云张琰基
李艳萍,陈常云,张琰基
(1.日照市中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山东日照 276800;2.日照市中医医院推拿科,山东日照 276800)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变部位在直肠、结肠处,会引起便血、腹痛、消瘦等,若长期迁延不愈,则可能导致癌变,危及患者生命[1]。现代医学认为,UC 的发生、发展不仅与环境、遗传、饮食等有关,还与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密切关系,故平衡肠道菌群对于该病治疗至关重要[2]。西医目前多予以患者口服美沙拉嗪来缓解临床症状,但停药后疾病易复发,不良反应较大。中医学关于UC 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法较多,并逐渐获得临床的认可。鉴于此,本研究选取该院2018年10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88 例UC 患者为对象,探讨扶正平溃汤结合温针灸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收治的88 例UC 患者。纳入标准:(1)西医诊断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3]中相关标准,腹部疼痛,大便带血,伴腹泻、发热等症状,病程反复发作,多持续4~6 周,经结肠镜、黏膜活检确诊;(2)中医诊断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4]中相关标准,辨证为脾虚湿蕴型:腹部隐痛,大便溏泻,粘液脓血便,肢体倦怠,少食,腹胀,舌脉象:苔薄白或腻,舌淡红,脉细弱或细滑;(3)临床资料完整;(4)神志清楚,依从性好。排除标准:(1)合并消化道肿瘤者;(2)存在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3)有严重肠道细菌感染者;(4)精神异常者;(5)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研究已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4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21 例;年龄25~62 岁,平均年龄(42.98±7.09)岁;病变累及部位:30 例左半结肠,14 例乙状结肠;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97±2.01)年。观察组男25 例,女19例;年龄27~65 岁,平均年龄(43.06±6.88)岁;病变累及部位:29 例左半结肠,15 例乙状结肠;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03±2.0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48],0.5 g/次,3 次/d。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扶正平溃汤结合温针灸治疗。(1)扶正平溃汤治疗:方剂组成:黄芪30 g,黄芩、熟地、当归、白芍、炒槐花各20 g,荆芥穗、苍术各12 g,侧柏叶、茯苓各15 g,黄连、甘草各8 g。水煎煮取汁400 mL,分早晚2 次温服,1 剂/d。(2)温针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取脾俞、足三里、关元、大肠俞、肾俞、上巨虚、天枢穴,常规消毒上述所选穴位,使用0.30 mm×40 mm 毫针直刺元关,深度25~40 mm,直刺双侧足三里、天枢、上巨虚,深度25~40 mm,直刺大肠俞、肾俞,深度15~20 mm,斜刺脾俞,深度15~20 mm,行平补平泻法,以患者出现酸麻胀重感即为得气。将高2 cm 的华佗牌清艾条放在针柄上,点燃,艾火熄灭时起针,1 次/d。
两组均连续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1)肠道菌群菌落数: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大便标本0.5 g,稀释10 倍后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采用相同方法反复10 倍稀释至10-8,取不同稀释度的稀释液50 μL 均匀涂在不同的需氧和厌氧培养基上,于37℃下培养48 h。采用定量方法检测各菌群数目,菌落数=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500,以lg(n/g)表示。
(2)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上述中医诊断标准对主症(3 项)、次症(3 项)、舌脉象(3 项)进行评估,其中主症、次症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分,舌脉象按照有、无计0、1 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腹泻、恶心呕吐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表示,分别采用χ2、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道菌群数量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均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均少于对照组,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多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lg(n/g)]
表1 两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lg(n/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2 中医症候积分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相关报道显示,UC 患者肠道内菌群处于微生态系统失调状态,致使肠道黏膜生物学屏障遭到破坏,造成肠道黏膜对病原菌防御能力削弱,进而诱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对肠道黏膜的损害[5-6]。因此,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肠道黏膜屏障破坏在UC 进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需及时采取措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中医学将UC 纳入“泄泻”“便血”等范畴,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为外感湿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导致脾胃虚弱,内湿不化,久病不散,水不能循其常道,导致肠黏膜水肿,日久水湿化热,损伤脉络,迫血妄行,造成胃黏膜出血,湿邪粘滞,导致疾病迁延不愈[7]。由此可见,UC 的关键病机为脾虚湿蕴,治疗的关键在于健脾祛湿。本研究以辨证施治为原则,自拟扶正平溃汤治疗脾虚湿蕴型UC,方中炒槐花可清热解毒,苍术可燥湿健脾、祛风除湿,黄连、黄芩可清热燥湿,共为君药;侧柏叶可祛风湿,茯苓可健脾补中、利水渗湿,荆芥穗可解表散风,共为臣药;当归可补血活血,熟地可滋阴补血,白芍可缓中止痛,黄芪可补益脾肺,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茯苓可抑制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增殖,促进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增殖;黄芪可清除肠道内病原微生物,改善肠道黏膜生物学屏障;白芍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肠黏膜损坏[8-9]。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疗法的结合,可发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补气活血、温通经络等作用[10]。本研究选取肾俞、关元、大肠俞、脾俞、足三里、上巨虚、天枢穴进行温针灸治疗,其中脾俞、肾俞、可补益脾肾;关元可扶正培元,调理脏腑气机;大肠俞具有调肠通腑之效;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可调节胃肠功能;上巨虚可疏通大肠经气;天枢穴可升清降浊。诸穴共用,可发挥健脾益肾、调理肠腑气机等作用。温针灸与中药并用,充分发挥中医内外治疗的优势,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从安全性角度分析,中药配伍注重平衡,而针灸属于局部外治疗法,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均较少,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较多,中医症候积分较低(P<0.05),表明在UC患者中应用扶正平溃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可获得确切疗效,其在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UC 患者采用扶正平溃汤结合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佳,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平衡肠道菌群,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