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功能矫治训练在错颌畸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1-08-11谭小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错颌矫治器畸形

谭小梅

(沈阳市沈河区牙病防治所儿科,辽宁沈阳 110042)

错颌畸形作为常见的牙科畸形,在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患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功能障碍、颌面部不协调等,对其外观及心理均会造成一定影响。早期矫治是预防、诱导、阻断儿童错颌畸形发生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往临床主要采用固定矫治技术或活动矫治器,虽可取得一定的正畸效果,但机械力停止后患儿复发的概率较高,且长期佩戴功能矫治器可能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1]。 随着错颌畸形矫治技术的不断发展,肌功能矫治训练法被逐渐应用于小儿错颌畸形中,这种方法是在通过牙齿矫正的方式改善错颌畸形患儿面型的同时,搭配口腔舌肌功能训练提高其咬合功能。 简单而言,将肌功能矫治训练应用于错颌畸形中, 主要是通过控制口腔中的肌肉等软组织,及时纠正患儿的不良习惯,对其牙齿整齐度进行早期管理和干预,从而确保正在长歪或者可能长歪的牙齿朝着正确的方向生长,使患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状态,有效解决牙齿不齐与面部发育不足等问题[2]。该文选取2019 年1—10 月该院收治的68 例错颌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肌功能矫治训练在错颌畸形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8 例错颌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 研究组:男、女患儿例数分别为 20 例、14 例;最小年龄 5 岁,最大年龄 17 岁,平均年龄为(10.53±1.36)岁;最短病程1 年,最长病程5 年,平均病程(1.36±0.32)年;错颌畸形发生部位:单侧共22 例,双侧14例。 对照组:男、女患儿例数分别为 18 例、16 例;最小年龄 6 岁,最大年龄 15 岁,平均年龄(10.51±1.32)岁;最短病程 2 年,最长病程 6 年,平均病程(1.32±0.35)年;错颌畸形发生部位:单侧共21 例,双侧15 例。 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结合患儿临床症状、X 线头影检查确诊为错颌畸形;患儿口腔牙体形态完好;患儿及其家属对该研究知情,表示严格配合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牙列缺损、裂纹等其他牙齿疾病;先天性综合征;牙齿正畸手术史;面部外伤史;存在肌功能矫治训练禁忌证。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矫治,即采用常规直丝弓固定矫治或常规功能矫治器矫治。

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功能矫治训练。首先明确患儿错颌畸形所在部位、严重程度、牙周组织结构及具体形态等,为其制定相应的肌功能矫治训练方案。 常见训练内容包括:(1)双唇闭合训练。 指导患儿进行吹笛子训练,即在患儿的唇间放置一块干净的白纸,嘱其用唇部将纸片夹紧,双唇保持闭合,每次持续 2 min,每日进行 3 次。 (2)咀嚼泡泡糖训练。指导患儿应用磨牙咀嚼泡泡糖,待泡泡糖变软后用舌头将其团成圆球形,再缓慢地将泡泡糖移至舌体的前方,轻轻抬起舌尖使泡泡糖粘附在硬腭部,扩大其面积,指导患儿用舌体压住泡泡糖做吞咽动作,每次持续 5 min,每日 3 次。 (3)弹舌运动。 指导患儿将舌体轻轻抬起并对上颚进行敲击,发出“嗒嗒嗒”的声音,每次持续 5 min,每日 3 次。 (4)滑舌训练。 指导患儿将舌尖置于上颚处,再沿着上颚滑行到口腔软腭的交接处,停留 5 s 后离开,每日训练 20 次。 (5)冲浪舌训练。指导患儿将舌头伸长,注意不要碰到嘴唇,将舌尖伸长卷成冲浪板的形状,每次持续30 s,每日训练2次。 (6)舌位训练。 指导患儿将舌头置于上切牙5 mm处,进行舌头张闭运动,舌体保持在上颚处,每组动作5 次,每日进行1 组。(7)唇肌训练。指导患儿保持口唇紧闭,练习爆破音,每次持续1 min,每日3 次[1]。

两组患儿均连续干预1 年。 治疗期间,提醒患儿加强口腔卫生,勤刷牙、减少牙菌斑,起床时对牙床进行按摩,以加快牙龈血液循环,改善牙齿营养,促进组织代谢, 增强抗病能力。 提醒患儿不可使用过甜、过黏、过硬的食物,以免对牙齿造成不良影响;可适当补充钙元素,摄入氟化物食物,保证牙周健康。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儿矫治前后的形态学指标。 分别在矫治前后应用X 线测量患儿的上下齿槽座角(A pointnasion-B,ANB)、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ella-nasion-B,SNB)、下颌平面角(mandibular planefrankfurt horizontal plane angle, MP-FH)、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及交角(upper incisor and nasion subspinale, UI-NA)。

(2)1 年后对两组患儿进行随访,统计矫治效果。疗效判定标准如下:矫治后1 年,患儿错颌畸形得到纠正,牙齿排列整齐,磨牙与尖窝关系恢复正常,面部容貌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显效;矫治1 年后,患儿错颌畸形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牙齿排列有所改善,但磨牙与尖窝关系依然需要矫治,相比于治疗前容貌有所改善为有效;矫治1 年后,患儿牙齿依然错乱排列,畸形状态无改变,磨牙与尖窝关系依然错乱,面部容貌依然较差为无效[3]。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3)比较两组患儿矫治后家属对其颌面部整体美观的满意度。 采用该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总分为100 分,≥85 分为十分满意,60~84 分为一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如性别、疗效、满意度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如年龄、病程、口腔形态学指标等用()表示,采用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矫治前后口腔形态学指标比较

矫治前, 两组患儿的 ANB 角、SNB 角、NP-FH角、UI-NA 角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研究组患儿的各项口腔形态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矫治前后口腔形态学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儿矫治前后口腔形态学指标比较[(),°]

组别ANB 角矫治前 矫治后SNB 角矫治前 矫治后NP-FH 角矫治前 矫治后UI-NA 角矫治前 矫治后研究组(n=34)对照组(n=34)t 值P 值6.5±1.7 6.4±1.6 0.250 0.157 5.4±1.4 6.3±1.3 2.747 0.024 80.4±4.5 80.5±4.3 0.094 0.178 75.2±4.1 79.5±4.2 4.272 0.021 80.2±4.2 80.1±4.1 0.099 0.105 83.1±3.1 80.5±3.2 3.403 0.012 28.4±4.2 28.6±4.4 0.192 0.011 23.5±3.6 26.1±3.3 3.104 0.010

2.2 两组患儿矫治总有效率比较

1 年后,所有患儿均随访成功,研究组的矫治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1 年后矫治总有效率比较

2.3 两组患儿家属对矫治后颌面部整体美观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属中, 十分满意23 例、 一般满意10 例、不满意1 例,总满意度为97.06%;对照组患儿家属中,十分满意 16 例、一般满意10 例、不满意8例,总满意度为76.47%;研究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错颌畸形指的是儿童在先天遗传因素或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咀嚼功能下降,口颌系统退化,且颌骨退化速度比牙齿更快,从而导致牙齿排列不整齐拥挤的病症[5]。 错颌畸形患儿的临床症状包括牙齿排列不整齐、上下牙弓咬合异常等,个别临床症状严重者还可能伴有下巴前翘、上颌前突、颅面畸形等,对正常口腔功能造成极大的影响,还可能导致咀嚼功能、口腔发音、吞咽功能异常,若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影响患儿的面容[6]。 相关资料统计显示:2002 年我国儿童与青少年错颌畸形的患病率达到了67.82%,其中乳牙期患病率为51.82%,替牙期患病率为71.21%,恒牙期患病率为72.92%,可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错颌畸形的患病率也不断提升[7]。当前临床上针对错颌畸形提倡早期矫治,目的是纠正患儿颌骨、 牙齿及肌肉发生的不平衡生长发育症状,从而使牙齿整齐排列, 恢复下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矫正错(牙合)畸形,避免影响儿童面部的美观度。 现阶段, 临床针对错颌畸形的矫治大多是结合患儿的病史、牙颌面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矫正方案,从而纠正其牙齿,实现牙周组织的保护,维持口腔卫生。在矫治过程中,专科医生通常会结合患儿错颌畸形的现状使用矫治器进行矫治,矫治器分为固定矫治器和活动矫治器两类,其中以固定技术进行矫治最为常见,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因忽略了患儿口周肌、神经系统、颅颌面等内部结构的调整,一旦去除固定器后便容易复发。 随着口腔正畸的不断发展,临床矫治已不再单纯地移动牙齿,还会同时关注口周肌肉功能的协调与平衡,由此诞生了肌功能矫治训练。 肌功能矫治训练无需直接作用在颌骨与牙齿上,而是通过对颌面部肌肉环境与舌体位置等软组织进行改变来保证牙列得以正常发育,颌面骨骼得以正常生长[8]。

该次研究中,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矫治,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进行肌功能矫治训练,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矫治后的各项口腔形态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1 年后的矫治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患儿家属对其颌面部整体美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因为肌功能矫治训练提倡结合患儿情况,通过双唇闭合、咀嚼泡泡糖、弹舌运动、唇肌训练等,逐步恢复其牙体位置,改善骨骼畸形的症状,获得满意的正畸效果。

综上所述,在儿童错颌畸形矫治中采用肌功能矫治训练的效果显著, 可改善患儿口腔形态学指标,改善颌面部整体美观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错颌矫治器畸形
Twin-Block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新型上颌垫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的临床应用
正常咬合与错颌畸形磁性覆盖义齿种植体生物力学比较分析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用于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比较
错颌畸形 不仅伤牙还伤脸
自贡地区学生错颌畸形调查与分析
48例指蹼畸形的修复治疗体会
固定矫治器佩戴健康宣教方式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