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的“三度”追求
2021-08-10李维生
【摘 要】书法教学应带领学生追求临摹的领悟度、精准度和流畅度,在大量的临摹练习中,悟得心法、习得技法,实现书写法度的内化和书写能力的提高,书法教学的效果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
【关键词】书法教学;领悟度;精准度;流畅度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7-0024-04
【作者简介】李维生,江苏省建湖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江苏建湖,224700)主任,高级教师。
一、追求领悟度,让书写意在笔先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书法之意是书法之美的本质,书法之象是书法之意的物化形态。教学中,笔者通过书法和自然生活的“意”的会通,带领学生探索书法之美的本质,深化对书法意象的感受与理解,为“意在笔先”的临摹打下基础。
1.以物象之意悟书法。
例如,古人喜欢用“高峰坠石”(图1)来形容点画(如图2)的形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两者意的会通之处,即小而多姿、方圆兼备、坚实有力,给人以变化凝练之美感;来有所由、去有所向,给人以流畅运动之美感。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究点画的形态与意态特征,即形态多变、刚柔相济、笔断意连、排列有序等。为了表现这样的形态与意态特征,达成上述美感效果,我们又应该如何书写呢?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时,可以得出运笔沉着、形态变化、筆断意连、方圆兼备等书写要领。这样的探索过程少了一些“依葫芦画瓢”的尴尬,多了一些为什么这样书写的追问,更激发了学生对书写美感的思考与追求。带着这样的思考与追求去书写不就是最好的意在笔先吗?
2.以事理之意悟书法。
以教学《同字框》为例,同字框的两个竖笔可以是几乎垂直的,就像牌楼的柱子(如下页图3),给人以静态的平衡之美;同字框的两个竖笔也可以稍稍向外斜,就像外斜的凳腿一样(图4),给人以动态的平衡之美。教师带领学生建立起牌楼、凳子与同字框的意的会通,学生就能更好地领悟到书法中的平衡之美,以及表达平衡之美的动态方式与静态方式。他们书写带有同字框的字时,根据风格不同,可以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式确定汉字的结构要领,或让两个边竖基本垂直,或让两个边竖同角度略向外斜,但追求的平衡稳固之美的“笔先之意”是不变的。
实际上,取得左右竖笔动态平衡的方法还可以是上开下合的,就像一个小酒杯(如图5),左右两边上部张开,下部内收,同样可以做到左右对称、平衡稳固,图5中的两个“非”字的结构处理就用了这样的方法,不但平稳了,还有了一种险绝之气。
3.以人情之意悟书法。
例如,相随结构的字是由两个相同的部件左右排列组合而成的,书写时要注意左小右大,左边的捺画缩成点画,如“棘”“林”等(如图6)。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组成这类字的两个部件就像一对兄弟(如图7),弟弟为了让哥哥站得舒展一些,把自己的捺画缩了又缩,直至变成了点画,它们的关系多和谐呀。诸如此类的例子会启发学生领悟到:汉字中笔画之间、部件之间乃至汉字之间总会形成一种关系,如平行、对称、避让、相背、相向、俯仰等,这种关系就像人与人的相处一样,既要有丰富的交集,又不能产生冲突,这样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书法追求的“意”是一致的。学生带着这样的意去书写,汉字中就多了一份人情味,也多了一种情意之美。
二、追求精准度,让书写笔下有神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确实,只有精准地临摹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经典法帖的滋养,才能让书写富有美的神韵。
1.临写与摹写并用。
临写,是照着原作写;摹写,是用薄纸蒙在原作上面写,描红、仿影等都属于摹写的范畴。宋代姜夔《续书谱·临摹》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这一论述将临写与摹写的利弊讲得清楚明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临写与摹写并用,不可偏废。
初学写字可多进行摹写,以感悟笔画形态和间架结构,寻找书写感觉,培养练字的信心和兴趣。临写应伴随更加积极的分析与思考,尽最大努力“学得像”,培养对汉字结构和笔法的理解力、领悟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临写与摹写相比,又应以临为主,在用心精专的过程中提升训练的效果。当然,根据学生临摹的具体情况,教师还要指导其恰当分配临写与摹写的时间比例。比如,总是把握不住间架结构和笔画形态,则可以让学生多摹写找感觉;总是依赖于摹写以致分析与思考过分缺位,则可以引导学生多用心临写。
2.临摹与比对相随。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临摹往往会陷入重复机械抄写的误区,认为只要下苦功,就能练好字,教师也常常只重视书写前的指导,而忽略个性化的比对与调整的指导。这些做法容易将书法教学拉入高耗低效的泥潭却又让人浑然不觉。《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临摹过程包括读帖、摹帖、临写、比对、调整等阶段。比对的过程是将临摹的习作与字帖进行比较对照,查找写得相像与不像之处,并对再次临摹作出调整预想的过程,是指引学生不断发扬优点、修正偏差,将临摹训练推向精准的过程。临摹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师生可以共同进行比对;临摹中出现的个性问题,比对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可以在生生间相互进行,也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比对和调整是临摹逐步走向精准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师要时时引导,让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3.对临与背临共进。
对临指照着字帖一笔一画地学;背临指离开字帖,凭着记忆临写。对临字帖尽管能达到一定的精准度,但更多的是依葫芦画瓢,尚未形成形象和动作的记忆。也就是说,临书者还没有真正掌握字帖中美的笔法、结字和章法要领,一旦离开字帖,书写就会失去法度,陷入自由体状态。教学中,教师也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指导学生对临字帖上,甚至写一幅书法作品,也要把范本找出来,让学生一笔一画地学习,自己平常书写时,脑子里却没有了美的笔画、结构和章法。因此,对临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背临,尽管背临的效果远远不如对临,但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一定量的背临,附之以比对、调整,才能不断提升背临的精准度,不断内化字帖中美的技法,以实现书法之法为我所用的目标。
4.定位与分析同行。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临写的初始阶段,要充分发挥习字格在读帖和临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范字的笔画、部件的位置和比例关系等。习字格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进行笔画、部件的定位,但是练字又不能过度依赖习字格,特别是在临摹有了一定基础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汉字中笔画、部件的位置和比例关系,准确把握汉字结构。
为了做好笔画与部件的定位。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习字格里的点和线。以我们常用的米字格为例,里面的点和线就有横中线、竖中线、斜线、边线、中心点等(如下页图8)。其次,根据需要,教师还可以为习字格中确定更多的点、线,甚至区块名称,以方便师生交流。为汉字的笔画定位时,我们主要是看笔画的起、收笔的位置。比如“人”字(如下页图9),撇画的起笔在竖中线略偏左的位置,离上边线较近,收笔在横中线以下,接近左边线,整体上大概与斜线平行;捺画基本写在斜线上,收笔紧挨右边线。最后,为部件定位时,主要看每个部件在习字格的位置,部件的位置基本准确了,整个字的结构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到了临摹的中、高级阶段,习字格定位的方法就应退居次要地位,代之以分析汉字中笔画、部件的位置与比例关系,以此把握汉字的结构。比如“侣”字(如图10):左部比右部略长;单人旁的竖画对着撇画中部偏右的位置,竖画比撇画长;“口”上开下合,首竖包着横折的起笔,末横包着横折的收笔;两个“口”上小下大,中心对正;右部横距匀称……通过这样的观察与分析,汉字的笔画、部件之间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考察这种联系的规定性,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字形结构,实现更趋精准的临摹目标。
三、追求流畅度,让书写心手双畅
启功先生指导学生写字时说:“写字的时候,笔笔要在它的自然轨迹上,有的地方可能是一笔带过,或笔墨不到,但是并不等于运笔的时候,它不经过这个地方,正如北京的公交车,早高峰快车是大站停,小站不停,但不等于小站这个地方它不经过。”写字如行车,在合乎法度的基础上流畅地书写,才能创造出心手双畅的书写境界。
1.有轨运行,合乎法度。
精准临摹所形成的合理的书写动作即为一种法度,正如公共汽车的运行轨迹,需要固化下来,直至形成书写动作和思维定式,这是消化和吸收书写法度的必由之路。因此一个笔画、一个汉字的某一次精准临摹不是目标,那也许只是一种偶然;能达到一个笔画、一个汉字的多次精准临摹,即掌握书写动作和形成思维定式了,才算是理解和把握了某种书写的法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基本笔画的练习,像专业书法家“锤炼线条”一样,做到天天练;要以“日克一字”的态度,引导学生沉下心来,在大量的对临和背临中不断强化记忆,提高眼力和表现力,达到多次精准临摹,让每一次书写都能像公共汽车一般有轨运行,最终形成合乎法度的书写习惯。
2.掌握节奏,贯通气脉。
公交汽车的快与慢、行与停形成了其轨迹运行的节奏,这种节奏的特点是中途行驶稳健流畅。汉字书写讲求的节奏正如行车,要稳健流畅,虽然有行笔速度的变化,但要于一气呵成之中完成。唯其如此,所写汉字才能气脉贯通,富有生命气息,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书写才能有一定的速度,以达成《义务教育语文课标(2011年版)》中“熟练书写正楷字”的目标。因此,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书写示范时要流畅,不应过多地停顿,更不能描画笔画,重复顿笔,以免误导学生。其次,学生的临摹练习有了一定的精准度后,要提出流畅书写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流畅书写不是一味求快,更不是丢了法度而盲目求快。最后,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笔断意连的书写技法,在流动的运笔过程中体悟汉字气脉贯通的韵味,追求心手双畅的书写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教师和家长抱怨说,孩子低年级时一笔一画写的字很漂亮,上了中高年级后,字反而越写越丑了。这正是因为低年级的书写对速度要求不高,學生一直在慢速书写,看似写得不错,但有法度而无速度,也就是不能流畅地书写,一旦到了中高年级,作业量加大后,为了保证书写速度,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办法,只能将书写的法度放在一边了,字越写越丑也就在所难免了。
综上所述,带领学生追求“三度”的过程就是悟得心法,习得技法的过程,也是悟法于心,心手相应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一过程的磨砺,书法之法才能融入血液,成为学生日常书写时自然而然的一种习惯,书法教学的效果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