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隶书体势的全面诠释

2017-01-05秦琴

关键词:体势书法教学

秦琴

摘 要:隶书技法是高校美术与设计学院书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对隶书体势的把握是学习隶书技法的关键,书法学高校教师应该站在学术的前沿,引导学生在准确临摹的基础上提高艺术创新能力,培养个性,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隶书作品,实现高等书法学隶书教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隶书;体势;书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87-02

隶书技法的学习是高等书法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古代不同风格的汉代隶书作品进行系统大量的临摹可以使学生对隶书的发展有一定的宏观把握,提升学生的线条质量,对隶书体势做到全面的理解,最终能够在临摹的基础上,借鉴古人,尝试性地进行艺术创作。

一、大学本科阶段对隶书体势概念的梳理

书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隶书的接触主要是《乙瑛碑》《曹全碑》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临本。临摹时也带有功利性目的,只是为了考上大学,甚至好多考前班教的学生写出来的字都是一个模子,缺少生命力,眼界也很狭隘。进入大学之后,书法作为自己的专业必须做系统的梳理。就隶书技法课程而言,主要学习隶书的发展脉络及规律,熟悉隶书技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并能对不同风格的汉代隶书作品进行系统大量的临摹。然而,要想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隶书作品就必须对隶书的体势进行很好的把握。

“体”“势”“体势”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今学者多以此来论画、论书、论文。“势”的美学意义最早见于中国书法文化中,如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篆势》《九势》等。对隶书的把握不能只见其形,不见其势,“势”是体现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方面。“体势”就是指结构的力度、趋向和情态。对隶书体势的把握是掌握好隶书技法的关键,也是本科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

一幅好的隶书作品既要符合一定的法度,又要呈现不同的态势,“法”是“势”的基础。隶书创作要想化古出新必须在“得法”的基础上方可得其“势”,但对隶书体势的掌握不能拘于法度,要依势变法,法也要做一定的变通。隶书创作要做到从心所欲而不愈矩必须在大量的临摹的基础上方可达到。书法学专业的学生要从“基础”培养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临摹能力,在掌握法度的基础上加强书法的创作能力。

在高校书法学专业的教学中对隶书体势的掌握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让学生在独立进行隶书创作课程之前就能够对古代各种隶书体势熟练掌握。高校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大量临摹隶书字帖。

二、隶书体势技法实践课教学

(一)由“笔势”到“体势”的学习

笔势主要指笔法,也就是通过手法的驱动形成笔画形态,从笔画的形态中我们也能够把握笔势的运动过程。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笔势”。就隶书而言,上承篆籀之法,下开楷书之门,其笔法原则仍然以中锋用笔为根本,线条要求“存筋含骨”的质感。

隶书的用笔要有轻重急徐、方圆逆顺、提按顿挫、藏锋露锋、翻转捻绞等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造成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呈现出不同的态势。正如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上所指出的:“从结字整体上来看,笔势是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的,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相互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只有三者都具备在一起中,才能称之为书法。”[1]书法作品要想表现出强烈的艺术生命力必须有笔势和体势的相互统一。

高等院校书法学隶书教学分4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为“常识学习”阶段,主要是循序渐进的学习一下基础课,围绕经典碑帖来研究隶书的笔势、体势。具体而言:点的体势可以分为三角形、方形、不规则形等变化,一般情况下,上部的点体势向字的中心靠拢。如《石门颂》的“年”。中部的点主要起着点缀的作用,使得结构的中部显得空灵,多点有着高低、大小、长短、粗细、斜正等变化。下部的点一般是对结体做最后的调整,末笔一般偏长或偏重,用来稳定结构的重心。左边点和右边点主要起着配合和点缀的作用,势向内部或结构中轴。横画是隶书最具特色的笔画,用笔是最为丰富的,形与势一般比较张扬。不带波尾的横画通常起着从属的副笔作用。上仰横有着上拉的体势,大多给人一种上紧下松的结字造型。下俯横一般不做主要线性使用。平横起协调、平横、分割作用,较少用于主笔。波画的用笔最为丰富,以圆笔为主的波画一般沿用大篆笔法,波尾上扬,古朴自然,不刻意于形态;以方笔为主的波画,强调蚕头燕尾的提按顿挫,也有时会弱化波势,以平和的笔意书写。隶书的竖画不会太直,而是寓曲于直中,正如刘熙载所说:“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2]石门颂中的“竖”会有露锋的用笔,但不可太尖锐。还要注意因笔势产生的线条中断的变化和首尾粗细、钝锐的对比。

由以上分析可得知,每一种点画都有其独特的笔势,如长短、曲直、粗细、斜正、俯仰等。书法学专业的学生必须理解笔势的含义,然后用之于实践。只有对隶书具体笔势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把整个字的体势很好的表现出来。

(二)学生对隶书体势的掌握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艺术标准而注重个性的培养

大学阶段的隶书学习会出现不同的风格类型,而这些不同的风格类型是由各自特殊的体势造成的。本科阶段的隶书教学在全面了解不同碑刻的同时还要进行一个提升的练习。根据每一个同学的喜好,因材施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风格的隶书来作为他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如端庄典雅、法度森然的《乙瑛碑》《礼器碑》;飘逸秀丽、洒脱舒展的《曹全碑》《韩仁铭》;厚重朴拙类的《张迁碑》《西峡颂》等。

例如,在大二隶书技法提升练习的时候有的学生会选择法度严谨、端庄肃穆的隶书类型。这一类隶书体势的变化相对保守一些,因为它是正规庙堂书风的典范,是官方主流正体的代表。学生在学习这些隶书的时候,要深入剖析其体势特征,了解其结字原理。总体而言,主要是重心平稳、顾盼有情、变化生动、虚实对比。如《礼器碑》中的“君”字的第一笔横画和最末一笔横画用弧形构成的寰图之中,各横画或收或放,都和谐于这上下两笔。

再如,许多学生会选择厚重朴拙类的隶书,这一类寓阴柔之美于阳刚之势中,多是非官方主流风格的代表。像《张迁碑》或者摩崖一类的《西峡颂》《石门颂》等。它们在结字和用笔上不受拘束,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尽显其自然书写的情性和个性。如《石门颂》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公”字,处理极为大胆,捺向右上方飞起,与向左下取势的撇相呼应。“截”字在体势上做疏密处理,捺写的极其短小,字形别趣。

高校书法学教师其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书法家,而是通过我们的努力避免成为一名“书匠”,要引导学生精心研读,体会古人书写的妙处所在,发扬自己的书写个性。因势利导,促进书法作品的创新。

(三)训练对字帖笔势、体势的准确临摹,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力

创新是艺术的核心所在,大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鲜事物。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传承与创新,因此,高校书法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提升大学生的书法创新能力。

在隶书教学中,可以在准确临摹的基础上,利用处理艺术美感的重要手段,在体势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如对偏旁或部件采用伸缩或错位的搭配,调整疏密的关系,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增强其拙趣感。中国文字的形成是“进取诸身,远取诸物”[3],我们在处理隶书体势时也要考虑到造字的原理。“揖让”也运用的比较广泛,如“亲”字,左边的“亲”上宽下窄,形态比较活跃,体现了一种主人迎宾的风度。右边的“见”字上窄下宽,体势向左揖,线向右伸展,体现了宾客对主人的恭敬态度,一种和谐的人情味跃然纸上。

一副好的书法作品需要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教师的鼓励。尤其是一些摩崖类隶书石质粗粝,因势凿刻,字形体势也多呈不稳定状态。学生多临写,总结其字势中的大小、开合、粗细、斜正、疏密等组合技巧,活学活用,让字体各显其态。

笔势生体势,体势生篇章。书法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大三以后要具备独立创作的能力,一副作品体势的变化状态取决于整体的需要,如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对比、互让、腾挪等。就隶书而言,规整的结字所形成的布局形式也是有条理的;相反,奇异的结字所形成的布局形式也是交错多变的。高校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解放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的去创作出超越过去、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书法作品。

三、由技入道,从隶书体势中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由技入道”是书法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作为书法学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备均衡的知识结构,包括对中国书法史的认识、书法美学、书法批评的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等。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书法作品。

以学养纵其势,隶书作品是否得势也与个人的造诣有关,要出神入化,然后得心应手,充分表现出势。因此,书法中的文化内涵可为更好的掌握隶书体势如虎添翼。“书法创作是一种文化行为。任何文化行为要向崇高境界迈进,固然与书家先天的禀赋、气质有极大的关系,但同时也要与书家后天的文化积淀、道德修养密不可分。”[4]

目前,书法专业的学生在高考中文化课成绩比较低,高校的专业教师必须站在学术的前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要求学生多读书,做一定的文化积累,只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而不做“书匠”。书法艺术要深植于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4〕沈尹默.书法论丛.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7.

〔3〕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体势书法教学
图说小楷技法(三十五)
浅谈书法中的“势”
浅析怀素草书的笔势和体势之美
书法有“法”
论书势之内在构成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