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文学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对比法和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2021-08-09张郭瑶赵宏

文教资料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美国文学文化导入对比

张郭瑶 赵宏

摘 要: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专业的目标,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情感维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本文以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美国文学为例,针对文化导入分析对比法和跨文化敏感度进行实证研究。采用SPSS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结果表明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性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跨文化敏感度 美国文学 文化导入 对比

一、引言

根据2018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是核心能力指标,也是新一轮外语教育改革的关注重点。孙有中、胡文仲(2006)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具备国际经济视野、优秀的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及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其中,跨文化能力是《国标》规定的核心能力指标,也是新一轮外语教育改革的研究重点。根据《国标》《英语本科教学指南》打破传统,确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方向,将中外文化比较、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课题、中外人文交流研究课题及跨文化研究课题等课堂纳入英语专业教育体系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成为国内英语教学领域的研究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极重要的因素成为研究重点。

二、跨文化敏感度研究概述

胡文仲在分析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后,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为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这三个层面。具体而言,在认知层面,跨文化交际者需要储备基本文化知识文化及本国和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人文、宗教、地理和历史等特定方面的知识;在感情层面,跨文化交际者需要对文化差异敏感、对其他文化尊重、对不同文化理解包容及对本国文化理解深刻等;在行为方面,需要对交际者的语言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有所要求。

Chen& Starosta的研究表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中,跨文化敏感度为其中的情感层面。跨文化敏感被他们赋予“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这样的理解。跨文化敏感度包含六个要素:自信(self-esteem)、开放包容(open-mindedness)、移情(empathy)、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交际参与(interaction involvement)及不随意给出评判(non-judgment)。这六个要素的特点是,高度自尊的人不仅具有自我价值意识,还能处理由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引起的陌生;自我监督是根据交际行为中的情景调整自身交际行为的能力;思想开放的人愿意为自己的行为向对方解释,也愿意接受对方对交际行为的解释;同理心是将自己放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能力;交际参与和感知能力、反应灵敏程度及注意力集中程度相关;不施加判断交际方式指的是认真倾听别人的话语,不随意评判。

在近年来的国内外跨文化敏感度研究中,大多为实证研究,例如,Bloom, M.、A.Günay,O.(2016)研究了教师角色和跨文化敏感度的关系。国内学者比如,胡艳(2011)就跨文化敏感度问题,研调了山西师范大学的100多位本科生,发现正相关关系存在于跨文化敏感性的几个因素之间。彭世勇(2007)抽样调查了400名本科生,发现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之间的跨文化敏感信息模型存在差异。邵思源和陈建林(2011)讨论分析了中学英语教师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跨文化敏感度现状及原因。本文提出文化导入分析比较法的跨文化教学模式,并且通过教学实验验证该模式对于增强跨文化敏感性是否有效。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文化导入比较法能否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

2.调查对象

实验班(30人)和对照班(30人)受试均为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两班实验前期英语平均年龄并无明显差异;两班开设有同样的课程,之前均已修读“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国文学”等核心课程,两班学生有相似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具备实施对比教学设计实验的基本要求。本实验在“美国文学”专业必修课进行,从2020年9月开始至2020年1月结束,历时一个学期。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两班美国文学任课教师分别为一位中教和一位外教。实验班采用文化导入的中西文化比较教学模式,对照班为传统教学模式,文本分析无对比。

3.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數据搜集与统计使用的工具如下:

跨文化敏感度量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本研究采用Chen& Starosta编制的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ISS),该测试表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可靠有效的跨文化敏感测试工具,信度和效度都极为理想。表1共包括24项,可分为五大要素,分别为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投入程度、专注程度、愉悦程度及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问卷采用莱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计分,每个文字表述后,共五个选项,其中五分表示完全同意、四分表示基本同意、三分表示不确定、两分表示基本不同意、一分表示完全不同意。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

四、分析与讨论

从上表可知,利用t检验(全称为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编号对于自信心、投入程度、专注程度、愉悦程度及对待文化差异的程度共5项的差异性,两组学生对于自信心、投入程度、专注程度、愉悦程度共4项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学生对于对待文化差异的程度呈现显著性(p<0.05),具体呈现为t=2.159,p=0.036,实验组的平均值(3.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值(3.30)。此外,愉悦程度的p值接近0.05,具体呈现为t=1.981,p=0.053。可知,实验组在跨文化敏感度的愉悦程度和对待文化差异的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由此推断,文化导入的对比分析法,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

基于文化导入的基本原则,即层进原则、系统原则、适度原则和主流原则等,本文利用文化导入模式的分析对比法进行美国文学教学实证研究。根据文化导入的系统性原则,教师授课时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对比法教学。第一个层面是文学作品的表层结构内容,第二个层面是蕴含在作品中的目的语文化思维方式,第三个层面是作品传达的价值观。在系统原则的框架下,教师通过分析对比法,从文学作品的表层内容到思维方式再到价值观,对比分析美国文学的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对于多种文化的认知。Michael Byram教授认为外语教学要将理解原生文化一级社会化和接受理解目标语言文化的二级社会化相结合,形成第三级社会化(tertiary socialisation),让学生具备国际认同和认知能力。此为一种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言文化的文化创造力和感知力。

以对作家华盛顿·欧文作品的教学为例,分析以上所提到的表层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学生阅读华盛顿·欧文代表作《见闻杂记》中名篇《瑞普·凡·温克》(又译为《李迫大梦》)的故事时,脑海中会不自觉浮现《述异志》中《观棋烂柯》的故事。对这种类同性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联想,无意识地比较研究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似作品?中西两部作品在表层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层面有何相似之处?有何不同之处?从表层的内容叙述来看,通过文化导入的分析对比法,学生意识到两个作品中都体现“逃离”这一主题,瑞普·凡·温克逃避悍妻、逃避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温克尔的无所事事,四处游荡,进入深山沉睡二十年即象征这一群体对现实变化世界的逃避和精神迷茫;观棋烂柯的主人公王质无意间远离了俗世进入仙境。从思维方式上比较,学生会认识到在《瑞普·凡·温克》文本中,欧文通过记叙俗世的沧桑巨变和悠悠岁月,渲染了殖民地早期美洲大陆古朴、神秘、宁静的民风,《观棋烂柯》的故事主要表现的是仙界时间观念与个体生命长短之间的反差,其情节变化蕴含了中国古代人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知。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围棋的象征与人的寿命有一定关联,主人公王质观棋忘记时间,衬托仙界无时序感和无时序感,蕴含棋罢换世、物是人非的主旨观念,观棋而烂柯的文学逻辑由此形成,“烂柯”逐渐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从深层价值观的层面来看,教师带着学生对比两个作品,可以了解到《瑞普·凡·温克》作为美国“遁世文学”(escapist literature)代表之作,书写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美国成立前后期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迷茫,同时隐形叙述了一个年轻民族的成长历史和心路历程。《观棋烂柯》有中国道家文化“神仙幽隐,与世异流”的痕迹,同时表现了魏晋社会动乱时代人类的灵魂苦吟以及离世愿望,其中体现的是华夏民族在时代巨变中对精神超越的集体无意识。在美国文学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脑中无意识的比较进行系统的引导和梳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之处,以文化导入的模式,更好地促进美国文学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这样的分析对比教学模式,能够达到Byram所说的,在强化一级社会文化和接受二级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结合二者培养自身的批判性见解和批判性思维,在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

“对比法是语言专业课堂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母语与目标语言语言结构和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能够通过比较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语言材料,以及学生在阅读目的语作品时,可以通过比较法理解外语文化的特殊性”(束定芳,1996)。

文化导入坚持中西文化并重的原则。一些英语专业学生长期学习英美文化,忽视母语文化积累,对母语文化理解欠缺,一定程度上不免成为西方文化的“语言工具”。所以,在教学中结合中西文化的关联性便十分重要,适当增添中国文化元素,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水平与了解西方文化知识的水平同步增长,加深对中西化的差异性理解。

五、结语

在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的理论指导下,本文运用分析对比法结合中国的英语教学实际,在“美国文学”课上进行教学实验。结果发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文化导入的分析对比法更能激发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鼓励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理解及对于中西文化的反思,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外语教育领域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极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冯光武.《国标》与新时期外语类专业定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52(06):919-928+961.

[2]黄文红.过程性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8(01):51-58.

[3]胡艳.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J].外语界,2011(03):68-73.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5]彭世勇.跨文化敏感: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对比[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171-176.

[6]邵思源,陈坚林.一项对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J].外语学刊,2011(03):144-147.

[7]邢锡范.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J].辽宁教育研究,2004(04):87-88.

[8]杨学云.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文化导入研究[J].外国语文,2010,26(04):127-130.

[9]曾艳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解读[J].外语界,2019(06):2-8.

[10]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01):76-83.

[11]张慧荣.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范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6):44-48.

[12]Günay, O. Teachers and the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J]. 2016.62(4):1-15.

猜你喜欢

美国文学文化导入对比
浅析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变化
美国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变化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浅谈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中的文化导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浅析商务日语教学中日本企业文化的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