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变化
2017-02-09蒋叶璟
蒋叶璟
摘要:在美国历史上,黑人一直在为争取自由、平等和公正而奋斗。美国文学则反映了社会现实,从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变化,可以一窥不同时期黑人在美国社会的地位变化,本文试图重现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的形象转变历程。
关键词:美国文学;黑人;形象
自从最早一批殖民者占领美洲大陆,白人便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级。虽然美国已经诞生了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但是从现代社会的视角来看,黑人依然处于社会边缘地带。
20世纪以前,美国的黑人都是奴隶,白人是他们的主人。那时候,黑人完全没有自主意识,仅仅是作为白人的财产而存在。在这个时期出版的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也都是以奴隶、毫无自主意识和社会地位的形象出现。其中的典型形象是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一名黑人,这个形象的善良、极具牺牲精神的品格深深感染着读者。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兴起了黑人文化运动,黑人的自主意识开始觉醒。此时,美国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的黑人形象也开始具有反抗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改以往温顺的黑奴形象。从这个时期开始,黑人的社会地位在美国文学中大大提高了,他们也拥有了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20世纪50年代,美国黑人运动开始兴起,作为美国民权运动的一部分,美国黑人运动旨在为非裔美国人争取应有的权利。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黑人们团结一致,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强话语权,争取应有的权力而不懈奋斗。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更是给整个美国大陆带去了震撼,他积极努力而又坚强,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极富有代表性的、正义和勇敢的黑人形象。此后,美国的作家笔下的黑人形象有了极大的改变,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形象也越来越多元化,其民族意识和自我意识大大觉醒,并且有了极大的自信心。
一、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转变的原因
纵观美国文学各个时期的典型作品,可以发现其中黑人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可以从作家的个人思路和外部的时代变革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内部原因:作家的个人思路
文学作品都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其中表现出的思想也是作者的思想展示。作家大多从自身的眼界出发,来思考黑人的特点和形象进行文学创作。美国作者对黑人的描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黑人奴隶形象和低下的社会地位的同情,因此在创作中会更多地借助塑造黑人形象,来表现出社会的矛盾。还有一种是试图弱化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试图借助文字来体现种族之间的和平。然而,不管是何种描写,作家依然逃脱不了时代的思想束缚。因此美国文学中的黑人形象具有时代性。
(二)外部原因:时代变革
从最早殖民时代,黑人就与欧洲白人一同生活在美洲大陆上,他们的地位和角色一直在发生的转变,在不同的时代所具有的权利也不尽相同。在早期的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多以奴隶形象出现。随着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文学作品中的黑人也越来越有存在感,变得坚强、坚韧不拔、敢于牺牲。由此来看,美国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形象的变化与时代变革紧密相关。
二、奴性的黑人形象
自从黑人被贩卖到美国,黑人便以奴隶的身份艰难地生活。他们不被当做人,而是当成无意识的、属于白人主人的物品。南方的奴隶主尤其歧视黑人,黑人被排斥在当时的美国主流文化之外。当时的美国作家笔下的黑人形象,正代表了当时大多数普通人对黑人的看法。在20世纪之前,美国文学中的黑人形象都是“卑微的、性格奴性、心智低下、傻里傻气、性格温顺”。这些黑人完全为了衬托白人主角而存在,没有一点性格特征。
其中,典型的黑人形象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被塑造出来。汤姆即是一个典型的、年老的黑奴,他忠心耿耿地为主人家服务,就算被冤枉也从不辩解,就算自己的家庭被拆散也只是无可奈何,从不试图改变现状。读者读过之后,会对他表示深深的同情。
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之后,南方社会的黑人并未他们的地位在法律的规定下发生了改变,他们依然对白人委曲求全。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则是黑人的逆来顺受和毫无反抗意识。他们知道奴隶主的残暴无度,却只能通过逃离解决问题。在《自述》中,道格拉斯便描写了自己在不堪忍受白人奴役的情况下的逃亡过程。总体来说,20世纪前的美国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形象是奴性的、逆来顺受的、毫无反抗意识的。
三、变化中的黑人形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黑人文化运动爆发,黑人的文学形象也发生了变化。美国的南北战争使得大量黑人从南方逃到北方,在曼哈顿的阿莱姆地区居住。这一地区后来成为了美国最大的黑人聚集地。新黑人文化运动由美国的黑人艺术家发起,旨在有意识地唤醒黑人沉睡的自我意识,从而振兴黑人文化,提高黑人在整个美国社会中的地位。
此时,美国文学中的黑人形象不再是以往作品里那种单一的形象,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多元化。作家们大多意识到了黑人的意识觉醒,黑人的形象逐渐变得立体。如切斯·纳特在其作品《女巫婆》描写了黑人民族传统,在此之前很少有作品关注到这一领域。一些小说和诗篇开始强调黑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并且描写了美国黑人生活的现实及寻求民族认同的努力。杜波依斯在其作品《黑人的灵魂》中讨论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意识问题。
此外,作家们开始对过去的种族隔离制度和奴隶制度进行批判。在《如果我们必须去死》中,黑人的斗争精神被体现的淋漓尽致。黑人的形象被描写成两个类型:一是形象完美、有教养的黑人形象;二是揭露了黑人生活的阴暗面。同时,女性黑人形象开始在美国文学作品中出现。黑人女作家左拉·尼尔·赫斯顿在作品《他们的眼睛看着上帝》成功塑造了一个追求自我和爱情的黑人女性形象。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黑人形象是多变的,并且有着自己的思想,但是从艺术和文学的角度来看仍然不够典型和成熟。
四、觉醒和独立的黑人形象
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之后,美国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开始觉醒,变得独立。从这些文学作品中,黑人的自我意识、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都开始有所体现。美国文学作品开始真正走进黑人的生活,探究黑人的生活和思想变化,并试图记录一个立体的黑人群体及这一大社会环境下的黑人个体。
1940年,赖特发表了《土生子》这一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在这部作品中,赖特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具有反抗意识的黑人青少年形象——比格·托马斯,这个形象在遇到绝境时采取了任何人都可能会采用的方式——暴力,促使美国普通读者对新一代黑人进行思考,并对种族歧视和压迫进行深入反思。艾力森的《隐形人》塑造了一个试图得到白人主流社会认可的年轻黑人形象,然而社会上的种种歧视让他最终只能藏身于地下室中,对社会来说已经变成了隐形人。这部作品充分反映了黑人强烈的想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意愿。
另外,在《看不见的人》作品中,作者从正反两面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黑人形象,一种一直在寻寻觅觅探寻自我的存在,另一种则试图伪装自我。在这里,寻找自我的过程一直充满波折并经常碰壁,最终只能选择“隐藏”这一方式。而书中的布莱索则是一个为了不断向上爬、追求更高地位而抛弃、利用自己同类的形象。这两种典型形象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社会的任何一种人种上,已经脱离了以往被普遍认为的“黑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这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黑人在美国主流社会上地位的提高,黑人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立体、越来越丰满,甚至和任何一个文学作品中的白人形象一样,几乎摆脱了肤色带给他们的困扰。黑人的本来面目被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使作品有了新的主题深度与内涵,充满了艺术魅力。黑人的文学形象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人性特征变得越来越突出。黑人文化也在逐步融入美国主流文化,成为多元文化运动在美国深入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习强毅.文学作品中的美国黑人形象变化[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6):79-80.
[2]张璐.美国文学中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小说《日用家当》为中心[J].江西社会科学,2015(8):93-96.
[3]王艳.黑人形象在美国文学中的嬗变[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