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情境中旅游演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走向
2021-08-09励继红
励继红
摘 要: 本文通过新时代文旅融合当代价值及旅游演艺与人才培养等,探讨文旅融合情境中旅游演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走向。
关键词: 文旅融合 旅游演艺 人才培养 构建与走向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天津职业大学的创办,至今整整四十年的实践、改革,经历了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入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历史时期,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通过新时代文旅融合当代价值及旅游演艺与人才培养等,探讨文旅融合情境中旅游演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走向。
一、旅游演艺的媒介语言探讨
中国旅游演艺的兴起、繁荣与旅游市场不断发展、不断壮大息息相关。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西安的《仿唐乐舞》,九十年代中深圳世界之窗的《欧洲之夜》、杭州宋城景区《宋城千古情》,以及二十一世纪初由桂林《印象刘三姐》引发迅速扩展的实景演出,形成印象系列、山水系列、千古情系列的全國布局。另外,还有巡演、主题公园演出、独立剧场演出等类型。就媒介而言,它把所有旅游演艺的种类及规范的界限置之度外,只作为一个创作者、游客或观众感觉的物化而存在。在现代语言中,感觉是非常重要的,“情绪”的表达永远是第一位的。
艺术的创作来自“有感而发”,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予以提炼并和观众产生共鸣。当然,艺术是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但就旅游演艺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冲动而言,首先是创作者个人对内心感受的把握及当地旅游(特定地域的文化与社会环境)的体验,找到最能表现游客在参与旅游演艺过程中的感觉与表达方式作为一种尺度。《印象刘三姐》对国内旅游演艺的影响,提供了一种语言模式和思维方法。全国各地旅游演艺在学习《印象刘三姐》语言模式和思维方法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学习、理解和运用它。这个过程以当地的旅游资源在特定环境的境遇作为重要出发点。否则,旅游演艺作品的创作不是照搬照抄,就是难以真诚面对游客。
在国内近30年众多的旅游演艺作品中,创作、演出形式、语言突破前人,形成并确立风格,常常伴随着艺术规律与旅游表演相结合、产业规律与旅游演出相结合进行。《印象刘三姐》突破了传统剧场结构,因地制宜,山歌、少数民族风情等多种元素融入桂林山水之中,将自然山水、民俗文化、舞台艺术完美结合,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山水实景演出先河,并迅速扩展引发全国各地实景演艺的热潮。《又见平遥》的出现,颠覆性地突破了旅游演出的舞台空间,由室外实景演出走向室内情境体验。90分钟的演出,在具体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情境中,使用了大量的戏剧、音乐制造奇特空间等艺术语汇,全程采用步行观看,由编导、演员、观众三者一起创造了一种前无古人、崭新的舞台空间呈现。这种观众与演员、场景互动的行走穿梭、沉浸式演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坐着看”场景的突破,更是这种颠覆背后蕴含的对旅游演艺整体表演空间的探索,对演员和观众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带来旅游演艺创作中美学观念的转变。经过观众、市场成检验成为佼佼者的无不是创新派,在观念、创作及形式等方面进行变革。杭州《宋城千古情》从1997年正式对外公演至今,始终秉持“一月一小改,一年一大改”的创新理念,从一个主题公园中免费提供游客观看的小型露天演出,发展到主题公园反成为《宋城千古情》这台演艺的场景配套,然后从既定的审美模式中突破,寻找新的艺术话题和表达方式,开始城市演艺、小镇演艺、互联网演艺等新模式探索,在激烈的旅游演艺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仅属宋城的“千古情”语言。在旅游演艺发展过程中,从某种观点来讲,不能光看成功的,需要有大局观,要看淘汰了什么、丢掉了什么。中国旅游演艺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与旅游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历史,它们的原创性与多样性、魅力与活力,达到其他表演作品难以企及的语言高度,这也是这些作品共同具备的基本特征。
二、新时代下的文旅融合
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纵观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进程,最具永久意义的还是扎根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探索者。比如王洛宾,将西方音乐中有益的部分进行转换、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歌进行拓展,无论是《在那遥远的地方》《玛依拉》《半个月亮爬上来》,还是《阿拉木汗》《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种形式的音乐如电子音乐等不断涌现,更多人开始思考是继续用传统技法创作还是探索新音乐创作?王洛宾始终保持着极具审美价值的风格——现实主义文艺观,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开拓”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民间艺术精髓。在资讯发达的当代文化语境中,现代与传统是一种相对应的时代概念。《印象刘三姐》的艺术创作探索开拓了旅游演艺的表现空间,视觉张力无疑令游客有一种面对传统旅游演艺从未有过的惊喜。《又见平遥》无论是表达方式的构建还是精神内涵中呈现的民族精神,强调的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语境下的文旅融合,用文化链将山西整个文化旅游串联起来。众多旅游演艺作品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呈现自觉革新传统,在当代精神中寻找自身的价值。
新时代的文艺作品需要拓宽视野,在不间断的冲击中从界域角度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把文化中积极因素加以延伸和拓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无与伦比的智慧、理念,是一种人性与宇宙、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心理的契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无论是内涵、外延,还是性质、功能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文化的旅游性和旅游的文化性有着交流互鉴、相互感知、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国家机构改革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文旅融合”,旅游演艺受惠于这个时代,从兴起到繁荣,在市场推动、政府引导、企业运行等众多因素中,新时代的养分足以让旅游演艺获得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用新时代的艺术语言和手法诠释传统的文化内涵,寻求一种融合所构成的新境界,寻找作品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契合点,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精神、文化需求進行旅游,产生于心灵深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活动是文化传承、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支撑,游客会被目的地文化唤起感知,产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旅游演艺既是活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一种新形式、新途径,又是文化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是文旅融合的先行领域。过去十年,随着新生活观、新文化消费、新审美意识等的出现,我国旅游演艺无论是节目台数、演艺场次还是观众人次不断迅速增长,一个个独具新意和创意的旅游演艺作品,无论形式还是创作思维逐渐扩展到更宽泛的领域,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融入旅游消费各环节之中,极大补充和丰富游客的深度体验与参与。文旅融合下的旅游演艺更以一种新观念进行理论,更多地在艺术语言上寻找新的精神取向,体现旅游演艺的新时代品质和人文精神。2019年文旅部发布《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旅游演艺产业链更加完善,涌现一批喜闻乐见充满活力、有示范价值的旅游演艺品牌,持续发挥在文旅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和综合带动作用。目前,与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旅游演艺潜力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和空间,旅游演艺水平和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我们在更大背景下思考文旅融合下旅游演艺人才培养模式及发展走向。
三、文旅融合情境中旅游演艺人才培养模式的走向
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充满关注、思考、自省并不断判断、修整的过程,审视、塑造、培养过程的每一阶段痕迹,都是专业建设过程中新的契机和面貌,使人才培养深入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越来越显示出一种趋势,不仅满足于人才培养的最后结果——毕业、就业,而且更进一步关注培养过程本身。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三个面向”到新时代的“以德树人”,确立了“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学校、教师提供给学生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一种学习过程的体验,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探索和体验,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传统意识,即以某种形式为媒介,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参与课堂创作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模仿。这一观念的确立与发展,使人才培养充满惊喜、焦虑和满足,也使培养过程充满无穷乐趣,是与学生更多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多更好地教相适应的,由此获得更多的课堂创新体验和师生精神信息的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愈来愈凸显。2019年1月,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明确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两类教育,将职业教育的地位上升到“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7个方面20项政策举措,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的核心是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具体行动,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在近五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旅融合的语境中,旅游演艺已逐步成为一个新颖的文旅产品和新兴文旅行业,并带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一同发展。随着文旅融合时代开启,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提高旅游演艺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旅游演艺人才培养模式是重要主题。旅游演艺人才培养实践与推进的关键,在于专业建设能否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语境与旅游演艺发生巨大变革的情景下,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行业需求,通过“市场需求”和“资源共享”与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团队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面向行业统筹教育资源,加强与企业及各种社会力量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特别关注两点:一是重视通识教育,二是重视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对于培养优秀的旅游演艺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文旅融合推波助澜式的发展带动旅游演艺涌现一批精彩作品,对旅游演艺的认知,需要对中国的旅游史、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熟知中国旅游演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与变化。
参考文献:
[1]李广宏.旅游演艺产业再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研究——以桂林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9(03).
[2]朱海洋.高校舞蹈编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J].艺术教育,2019(06).
[3]魏孙璐.浅谈舞蹈编导专业人才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0).
[4]王竹.对新形势夏舞蹈编导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的思考[J].艺术评鉴,2019(13).
[5]魏树发.关于舞蹈编导适应新时期时代要求的思考[J].休闲,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