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的广西高校教育及其启示

2021-08-09费显斯

文教资料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发展特点高等教育

费显斯

摘 要: 抗战时期,以桂林抗战文化城为中心的广西高等教育发展迅猛,特色鲜明,高质量高水平地传承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同时是当今高校发展、改革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 桂林抗战文化城 高等教育 发展特点

抗战以前,由于交通闭塞,思想文化交流滞后,广西高校教育一直默默无闻。抗战之后,随着桂林成为全国抗战文化中心,广西高校教育蓬勃发展起来。

通过研究抗战时期的广西高校教育特别是桂林文化城的高等教育,研究这一时期的办学特点和办学理念对于我们今天从事高校办学、继承我国高校办学的优良传统及推进当前的教育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抗战时期广西高校教育发展概况

1912年广西省会迁往南宁,桂林城人口锐减。1925年省会回迁桂林,城区人口增加到七万余人,但是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尚不迫切。放大到全省而言,抗战前广西的高等教育水平落后于全国。当时广西仅仅有一所省立综合大学,那就是1927年创办于梧州的广西大学。1927年粤桂战争爆发,广西再次陷入了战火之中,萌芽中的广西大学于1929年不得不因为战争而停办。教育家李任仁先生曾为此痛心疾首:“不幸的就是,令人恐怖的战争——俞李之乱,又在十八年夏季发生,于是教育上的一些萌芽,也不得不因之枯萎下去。”(1)(3)人口不足,教育经费紧张,教育人才缺乏加上战乱的影响,致使广西的新教育在抗战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几乎停摆的状态。

1938年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大批难民涌入桂林,导致城区人口激增。人口的剧增,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渴望逐步提高。随着大批文化人内迁入桂的还有不少高等学校。一时间,广西,特别是桂林的高等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据统计,抗战时期办学桂林的高等院校就有10所,分别是:国立广西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私立桂林榕门美术专科学校、私立西南商业专科学校、广西医学院、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桂林俄文专修学校、私立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2)(702-705)。

抗日战争给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增加了两所国立大学,私立高校也是从无到有,如雨后春笋,遍及多个领域。

二、抗战时期广西高校发展特点

抗日战争给广西特别是桂林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带来了鲜明的特点。

(一)办学目标——为抗战服务。

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一向以国家为服务对象。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陷入空前未有的危难当中,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就是以为抗战服务为办学宗旨。马君武曾经在广西大学纪念周会的演讲上谈及广西大学的教育目标:“广西大学的教育的目标不但是知识的传授、技术的学习;无疑,应与国运的隆盛、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3)(63-66)

在这样的办学目标之下,广西高校除了正常的授课之外,还积极参加各类宣传抗战活动。如1936年10月广西大学文法学院中共党支部成立之后,同时成立了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抗日反法西斯同盟”;1937年5月4日,桂林举行“五四运动”纪念大会,西大邓初民教授应邀到会作了题为《从“五四”与北伐的成功失败教训说到拥护广西焦土抗战主张》的演讲;1937年12月27日,广西大学文法学院学生战地服务团成立,经训练后出发前线工作;1940年12月20日,广西大学学生自治会出版发行的《新生代》月刊创刊,编者在纪念文中强调:“我们要团结、要抗战、要民主、要反对反民主的行动。”1945年2月20日,桂林师范疏散到桂北融县,一部分成员到融县参加抗日挺进队,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同年4月,桂林师范学院向《新华日报》发出“民主、胜利、和平”宣言。正是由于抗战救国的办学思想贯彻于当时高等教育的办学始终,使得广西大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将大量精力投入抗战宣传,这样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课程设置——学科专业化、课程应用化。

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学科专业,以培养专门化人才。将课程设置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这是抗战时期广西高等教育的又一特点。

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绝不是象牙塔中的精英教育,而是与抗战实际紧密结合,学用一致。既要培养各个学科的专业人才为抗日建国做准备,又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广泛设置应用型课程。教育家陈礼敬曾呼吁战时的中国教育应当走上更具有实践性的道路“比方政治经济系,应该研究战时经济,并组织战时经济研究会。理化系,应研究制造毒气及防毒器具,防空器具,等战时用品。教育系应从民族解放斗争的立场,执行非常时期的教育方案,粉碎一切麻痹大众的教育理论……”(4)(24-25)桂林籍的法学教授白鹏飞呼吁要改革大学教育的課程标准,使课程设置更与实际问题相贴合:“课程之厘定,应以本国之实际材料与实际问题为标准,俾养成学生实际工作之能力,能胜任国家建设工作。”(5)(15-17)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抗战时期广西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更偏向于专业化和应用化。

如广西省立医学院就根据抗战的需要,设立了军医司药速成班、看护速成班、担架军士训练班、毒气防治训练班等,广泛培养前线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再如桂林俄文专修学校就是一所专门培养俄文、俄语人才而设立的专业学校。课程设置围绕俄文翻译,俄语训练进行专业化学习。从1938年建校开始,俄专共在桂林办学七年,培养了合格的俄语翻译的专业人才共计一百多人,这些俄文人才不仅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成为我们与苏联沟通的文化桥梁,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我国俄语翻译与俄文教育的骨干人才。

值得一提的还有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这是一所广西当局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在桂林开办的一所培训广西乡村干部的高等学校。地干校的课程设置充分凸显了学科的专业化和课程的实践化,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属于政治学,开设了“广西政治建设”“广西经济建设”“广西军事建设”等课程,使学生明了广西施政的具体情况;开设“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等课程,在于使学生从理论上,从中国社会性质上,更加专业化地了解中国的革命史和世界的发展史。第二类是军事的,军事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偏向于实践性:“因为现在是战时,所以本校着重各种与作战有直接关系之实际动作训练,如实弹射击,步枪与机关枪之施用法及其保护法,紧急集合,野外行军,爬山和露营等。增加战术与战略,防控与防毒,间谍与情报等科目。”(6)(15-33)

(三)教学方法——开办讲座,提倡自学。

高等教育区别于中学教育最大的一点是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在抗战这个特殊时期,在师资和教学设备都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的时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传统面授的时间成为当时主要的教学方法。

单靠自学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学习要求。桂林各高校充分利用抗战时期著名文化人汇聚桂林的特点,邀请各类名师,开办大量讲座,向广西高等学子们传播全国前沿研究,以专题讲座,课后自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当时成为主流。正如白鹏飞所提议的:“大学课业之讲授,在使学生求得研究之方法,及自动求知之兴趣,故消极方面,讲义制度,应予取消,积极方面,应注重大量参考书之阅读,及系统报告。”(7)(15-17)桂林大学自发召开了大量研讨会、座谈会,学生与教授们齐聚一堂,集体研究,互相启发。以下是广西高校筹办的部分专题讲座:

三、抗战时期广西高校教育对当今高校办学的几点启示

抗战时期,在这个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广西高等教育以坚不可摧的办学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办学特色,高质量高水平地保存了广西高等教育的火种,培养出了大批为抗战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它的精神特质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也是如今广西高校发展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

(一)高等教育的目标仍然要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为主。

抗战时期,广西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为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培养高等人才。可以说,那个时期高等教育的目标与国家民族、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那么在和平年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否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呢?答案是否定的。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脱离了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高等教育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办法长久发展也没有办法取得成功的。

(二)课程设置应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抗战时期,广西的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取得一定规模,培养出能为抗战献力的高等人才,与课程设置专业化和应用化不无关系。

抗战时期广西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满足抗战需要,课程具有应用性。这个特点放在今天仍然带给我们许多启发。现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加,毕业难、就业难成为棘手问题。但是另外,就业前景好的一些实践技能型专业却出现了“用工荒”这样的矛盾。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高校教育就要适当改革课程设置,使课程設置更加满足市场需要、社会需要,使课程设置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避免课程设置出现大量“同质化”和“千篇一律”的现象。

(三)依据办学特色广设课程讲座。

抗战时期,桂林的各所高校面对师资不足设备紧张等情况,多聘请专家学者开办专题讲座,收效颇丰。当时讲座类型不是随便确定的,而是要根据不同高校不同的教学需求开办不同类别的课程讲座。

今天,依据各高校办学特色广设课程讲座的教学形式依然值得借鉴。课程讲座源于课程内容,但是高于课程内容,主讲人大都为一些资历丰富的专家学者,能给学生带来的知识远在传统课堂授课之上,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使他们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高校开设课程讲座需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适应性原则。讲座开设的形式、层次都需要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依据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层次、专业特点寻求最适应的讲座模式。二是前沿性原则。课程讲座主题的选择、内容的传达都需要与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接轨,才能够使讲座达到让学生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家盛.广西国民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际[J].群言,1935,12(2).

[2]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广西大百科全书(历史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3]李高难,黄牧丽.马君武教育文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4]陈礼敬.抗战时的中国教育[J].创进半月刊,1937,2(5).

[5]白鹏飞.改进大学教育管见[J].建设研究,1939,1(3).

[6]杨东莼.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的自我建设[J].建设研究,1939,1(1).

[7]白鹏飞.改进大学教育管见[J].建设研究,1939,1(3).

[8]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广西桂林图书馆.桂林文化大事记(1937~1949)[G].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9]习近平.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N].光明日报,2018-02-12.

猜你喜欢

发展特点高等教育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发展历史梳理
台湾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论当前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发展趋势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小学五年级儿童元认知监测的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