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发展趋势
2016-12-14杜威
杜威
【摘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现在随着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增多,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也出现了许多的新问题。同时,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难以适应,加重了其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发展特点;发展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政治态度
大多数大学生政治上积极上进,但是,功利色彩较为浓重。另外,当代大学生在传统社会政治活动中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但是却很关注南海、台独、藏独等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
(二)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遇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责任感强,对于家庭和社会能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但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看待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对于权威或老师的话往往有着自己不同的意见。
(三)道德观念
大学生在道德认识上是非分明,能对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和行为进行鞭笞,而对于自己的行为往往缺乏自律,或者放任自流。其道德行为滞后于积极向上的道德认识,存在断裂和脱节现象。
(四)行为方式
当代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特立独行;喜欢奇装异服、追逐时尚;喜欢展示才华、耍酷装帅: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博取社会的关注。加之,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观念与集体主义精神。
(五)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亲情观相对淡溥,甚至显得有些孤僻。所以当一些内向的大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时,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在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大时就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随着网络资源和信息的丰富,有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的形成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现在部分大学生逐渐崇尚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渐渐淡化了精神领域的追求。价值的多元化,也使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意识淡薄。
(二)学校因素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任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仍然以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为主,主要为了获得好成绩,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却有所忽略。另外,我国高等教育还主要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精英教育的观念还跟不上大众化教育的要求,所以疏忽了对大学生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因而人才培养出现了滑坡或畸形发展。
(三)家庭因素
许多大学生从小由于家人的袒护和溺爱,使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度依赖于父母,遇事不能独自处理。而且许多家长只强调学生的智能发展,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另外也有部分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急功近利、言行不一等倾向,也有些父母将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其承受着家庭众望的压力,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性格怪僻、观念淡薄。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1、基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要基于体现社会发展需求的前瞻性,培养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方向、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优化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要积极构建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体现在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的各种影响学生自身思想道德发展的行为规范,价值意识,社会公德标准等形式。
3、坚持开拓创新教育原则,要坚持与时俱进,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拓展教育领域,创新教育管理形式,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发展。
4、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手,加强大学生对荣辱意识的认知,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发,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5、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积极开发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校企联合、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结合等多种方式,让大学生感性认识、理性思考、综合体验,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增强爱国主义观念,科学构建人生价值观,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四、结束语
实践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在于贴近实际、不断创新。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到老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使思想政治理论在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慢慢深入。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也有很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师生员工中强化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精神。对课堂教学、讲座报告、舆论宣传等要加强领导和管理,充分重视并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高校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在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地位的同时也要发挥它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转变道德教育观念,教学要注重人性关怀;要注重贴近学生发展咨询教育;要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鲁洁.人对人的理解是道德教育的基础[J].教育研究.2000,(7)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3
[3]、梁金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讨.宁波技术学院.2010
[4]、张廷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辽宁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