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上帝到人:《鼠疫》中信仰的重构

2021-08-09申津宁

文学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鼠疫人文主义

申津宁

内容摘要:在“上帝已死”的时代,传统的思想模式被打破,秩序被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加缪在《鼠疫》中表达出了自己对人道与人文的思考,他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表达了他对人道精神的捍卫,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氛围中,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上帝之死” 人文主义 秩序重构

阿尔贝加缪是当代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鼠疫》是其代表作之一,《鼠疫》一书成书于二战之后,法国各种思潮云涌。而在尼采高呼“上帝已死”之后的时代,加上才经历的二战,传统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而加缪通过小说,塑造了许多的人物,表达了他对于秩序重构的看法,深刻的思考了人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核。

一.上帝之死:秩序的解构与重构

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而在文艺复兴中诞生了人文主义的雏形,其目的是让人类的目光从神转向人。在基督教教义中,人生而有罪,只有信奉才能救赎,信上帝者得永生。在书中,以帕纳卢神甫为首的一群人,认为鼠疫是上天给予阿赫兰的惩罚,但同时认为让人们经受苦难是为了拯救他们。他们把死亡当做通往永生的途径,看作是上帝的恩赐。人无需与鼠疫作斗争,只要相信上帝,虔诚的祈祷并忏悔,自然可以得到救赎。当在目睹一个无辜的孩子患鼠疫去世后,神父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虽然产生了动摇,但是他依旧选择了相信宗教,其信仰体现了一种宿命论,命已定,运可改,而改的方式就是相信上帝,而后他又将孩子的死解释为不必要的恶。最后不幸患疾之后依旧坚持信仰,拒绝治疗,最终死亡,他的死集中体现了加缪对宗教拯救众生的否定。

里厄医生则是反对宗教拯救的一个角色。在一个孩子被夺去生命这件事上,里厄医生与神父更是鲜明对立,在他眼中,他的职责就是救人。因此,里厄医生并没有顺从天意,把命运交给上帝,面對肆虐的疫情,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忍受煎熬和分离之苦,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拯救,积极寻找有效药方,极力对抗鼠疫。

而在小说中加缪不仅限如此,他不单想表达个人的反对宗教拯救。他通过塑造塔鲁、神父帕纳卢,从老公务员格朗到新闻记者朗贝尔这些人物,他们每个人的职业原本很少有交集,但在这场灾难之下所有人息息相关,所有人构成了命运的共同体,任何人在灾难面前都无法独善其身,人与人的命运网错综复杂息息相关,救赎不只是某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全体人类的共同行动,只有互相帮助,携手患难与共才能渡过难关,获得抗衡灾难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在上帝而在人。他们秉承着对其同命运的信仰而超越了“亵神式敬神的问题”。上帝把阿赫兰置于绝地,走投无路的境地。城里的人们都成为了鼠疫的囚徒,他们只能自我救赎。因此加缪不信上帝,关注的是人类对自身的拯救与团结互助的力量。在加缪看来,上帝无法消除不公正的恶与苦难,那么便应由人类自己来消除它。上帝已死,永恒的善与恶是不存的,但人类可以自己决定自己想变成什么,在世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应该更加选择相信自己。

在尼采高呼“上帝已死”的时候,人们感到疯狂,但是尼采在为人类重塑精神。在欧洲沐浴在上帝的光辉下时,人类是何等的弱小与服从,人们的自我主体性被遗忘。《鼠疫》中塑造的形象也是一样,在这个二元对立中,就是要打破上帝的权威,只有如此人类才能在上帝面前直起身体,不再匍匐。所以上帝要死,也必须去死。当上帝死去后,社会才会被重构,一切价值都会被重新定义,人们也会在其中找到自我。

二.拯救与捍卫:鼠疫中人性的光辉

人文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最初的形式,在《鼠疫》此书中加繆表现出了对人性的思考,体现了他思考的深沉厚重与宽容。他在书中表达了人并不完美这一观点,人并不是神,并不完美,人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完美所以才可爱,因为短暂所以美丽。书中塔鲁认为在鼠疫作斗争的漫长岁月中,自己却一直是一个鼠疫患者。人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在陷入灾难后人们尽情纵欲,色欲,贪婪,商人在物价飞涨时仍不出售货物,有些人什么也不做,懒惰,傲慢,自以为是。塔鲁就曾质疑作为检察官的父亲处决犯人是一种卑鄙的谋杀,人是有尊严的,在他眼中死刑与谋杀无异是一种对生命的否定,但是对待恶及作恶的人去如何处置,他没有做过多的思考没有一个人被允许可以替别人的生死做出定夺,他是坚信人有善良的一面,有善有恶才是人,不能因为人的恶而去否定人的善。

在鼠疫中有这么一个人物科塔尔是恶的化身,他也是小说中唯一一个负面的形象。他是一个酒类代理商,在鼠疫爆发之前,科塔尔因杀人嫌疑受到警察当局的调查,狡猾的他却试图通过伪装自杀来躲避刑罚。而此时鼠疫来临给了他一个屏障,在鼠疫爆发后的阿赫兰城中,物欲横流。人们开始完全的放纵自己,不仅是鼠疫,人们的精神也已蔓延鼠疫,科塔尔是唯一一个希望鼠疫持续下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俨然成为了鼠疫的同盟者。一个助纣为虐的恶者。在书中塔鲁认为科塔尔唯一真正的罪恶就是他从心底赞成的那种导致人们死亡的东西。加缪将阿赫兰城的恶凝结于一个人身上,在他身上你似乎找不到一个优点,它是纯粹的人性恶的代表,但他并没有被里厄等人完全抛弃,加缪认为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即使是这么一个恶的化身也有其尊严,主人翁里厄也并不对其唾弃,生命乃是至高无上的。还有加缪塑造的主人翁里厄医生这个形象,医者仁心,仁术,从来都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在书中他放弃了家庭,为了控制疫情,他宁可背负骂名,他带着士兵一家一户,他找病人将生病之人带到医院隔离,其实世上并没有什么神,也没有什么救世主,如果硬要说有的话,其实他们都是人。

市政府小职员格朗先生是一个贫困而孤独的老人,多年不如意,圣诞节那天里厄在街上找着他的时候,他的脸紧紧贴在一个橱窗,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孤独与寂寞和内心的痛苦,充满人的丰富的情感,深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可贵。在书中,怎么评价一个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加缪的答案不同于基督教的信仰,而是立足于对普通人的思考,对人权的捍卫,对生命价值的肯定,这是加缪所选择的道路。

三.博爱与希望:重构中的人文精神

作者在小说中歌颂了集体主义,里厄医生不接受帕纳卢神甫的称赞,帕纳卢不认为他是为了人类的得救而工作,而他认为自己的做法不过是出于职责而已,而医生这个职业有其特性,医者仁心博爱。其中,里厄更欣赏小公务员格朗的表现而不喜欢那些从外界通过电波和报纸大量涌来的表示同情和赞扬的评论,格朗比里厄更具有代表性,他并不是出于什么内在的激情和对某种真理的把握而加入到抗疫斗争中来的,而是毫不犹豫用我干来回答一切,并认为这是份内之事。他认为鼠疫爆发,人们应该自卫,并且推己及人。在灾难中他没有推诿,没有害怕那些外界来的评论,他也知道这些关怀并不是伪装出来的,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分享他们的痛苦,而正是里厄,塔鲁这些人日复一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这种博爱正是透过他们的责任感而折射出来的。

加缪不仅深刻地洞察到阳光背后的黑暗与阴影,也写出了希望。其中有这么一段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述了希望,在人们度过黎明前的黑暗岁月中,阳光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执着的希望,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最黑暗的,而这希望支撑着人们走下去不至于放弃,自暴自弃而是坚强的活下去,当人们取得鼠疫胜利的时候“显示万众欢腾的官方的礼花从黑暗的港口升起来。”人们跳舞狂欢,城里钟声齐鸣,“空中的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千变万化”,加缪通过各种的意象使作品中的人物从对现实中痛苦迷惘中汲取精神力量,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希望,追求自由与博爱。

在“上帝已死”之后的时代,加缪以一种客观的,温和的态度思考着社会的重构,不同于福柯的“人之死”的癫狂与激进,加缪在《鼠疫》中繼承了前人的思考,人们应该思考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团结起来捍卫生命的价值,一如法国的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

参考文献

[1][法]阿尔贝·加缪.鼠疫[M].刘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

[2]张容.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刘雪芹.反抗的人生——论加缪的《鼠疫》[J].外国文学研究,1992(4).

[4]齐艳.荒诞中的反抗[D].山东师范大学,2005.

[5]李军.加缪的“荒诞哲学”及其创作实践[D].山东大学,2005.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鼠疫人文主义
鼠疫并非无药可治
鼠疫“六问”
重新认识鼠疫
鼠疫,不应让老鼠“背黑锅”
鼠疫是一种什么病
鼠疫还可怕吗?专家:抗生素治疗下病死率小于10%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课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