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鼠疫还可怕吗?专家:抗生素治疗下病死率小于10%

2019-01-06李侗曾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病死率疫区鼠疫

李侗曾

最近这段时间,“北京市接诊两例鼠疫患者”的消息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有的人谈鼠疫色变,对于“鼠疫”是只闻其名不识其真面目。于是,一旦有关于鼠疫患者的消息都可能瞬间点燃公众的关注。

根据最新的官方消息,目前来京就诊的两鼠疫患者正在朝阳区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一名病情稳定,另一名经专家会诊,病情仍然危重,略有好转,正在进行对症治疗。

“鼠疫”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老鼠身上的传染病怎么会跑到人体呢?它对人的健康伤害究竟有多大?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预防鼠疫呢?这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及时发布了《关于鼠疫的那些事儿》,为大家解惑。快来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关于鼠疫的那些事儿

提到鼠疫,很多人感到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大部分人已经很多年都没有听说过鼠疫这个名词了,很多朋友第一反应都是“还真有这个病呀?”,或者说“我还以为只是历史书中的一个传说呢”,而说熟悉是因为大家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看到过关于鼠疫的记录,知道这种“臭名昭著”的疾病在历史上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给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损失。

在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鼠疫被列为甲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都是烈性传染病,具有传播性强、病死率高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目前只有鼠疫和霍乱两种疾病(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在我们普通群众的认识中,甲类传染病的患者必须采取隔离措施,如果拒绝隔离,可以由公安机关来“强制隔离”,可见其对群众健康的威胁是比较大的。

历史上的鼠疫

人类历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6世纪的“查士丁尼瘟疫”, 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万人不幸死去;14世纪的第二次大流行,人们称鼠疫为“黑死病”,大约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口死亡,估计死亡人数1700万到2800万人;第三次流行是在19世纪,这次鼠疫流行波及到了中国。

从2000年到2009年,全世界共有16个国家报告了21725例鼠疫病例,其中1612人死亡(病死率7.4%)。2010年至2015年期间,世界卫生组织(WHO)收到了3248例鼠疫病例,其中584例死亡(病死率18%)。不过各地报告的鼠疫发病人数有可能被低估,因为在鼠疫流行最广泛的地区往往是监测和报告系统不够完善的地区。最近一次鼠疫疫情发生在2017年的马达加斯加,一份报告中提到,在1309例疑似鼠疫病例中死亡93例(病死率约7%)。

鼠疫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表现?

引起鼠疫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做“鼠疫耶尔森菌”的细菌,也称为“鼠疫杆菌”,1894年第三次大流行期间由法国科学家耶尔森(Alexandre Yersin)和日本科学家北里柴三郎(KitasatoShibasaburo)从香港的鼠疫病人身上分离出了鼠疫杆菌,并在动物身上证明了鼠疫杆菌就是导致这场瘟疫的元凶。

鼠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2800年前,之所以难以消滅是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来自野外的动物,而且在自然界感染鼠疫的动物主要是鼠类和旱獭等啮齿类动物,想想老鼠有多难消灭,就知道鼠疫有多难彻底消灭了,野生动物间如果发生鼠疫流行,也就是我们说的鼠间鼠疫,那么理论上鼠疫从野生动物进入人类导致人间鼠疫的风险也会增大。

那么鼠疫是如何从野生动物到人类身上的呢,这就离不开另一种动物的为虎作伥了,这个助纣为虐的家伙就是鼠蚤。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东西办起坏事来危害可不小,鼠蚤叮咬是鼠疫从野生动物到人的主要媒介,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的重要一步,现在已经发现有大约30种跳蚤被证明是鼠疫的传播媒介。

人被带鼠疫杆菌的鼠蚤叮咬后,细菌从皮肤进入身体,到了叮咬部位附近的淋巴结,细菌大量繁殖就会导致人淋巴结肿大和疼痛,同时还有高烧,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腺鼠疫”,鼠疫患者大部分都是腺鼠疫,淋巴结肿痛最常见的部位是腹股沟淋巴结。而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还有一些到这些地区旅游并且喜欢亲密接触野生动物的游客,感染腺鼠疫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

腺鼠疫的患者传染性并不强,偶尔可能会因为脓肿破溃流出一些带病菌的脓液传染周围人,如果仅仅是这样鼠疫就没那么可怕了,但是鼠疫在人间传播主要是因为“肺鼠疫”,当腺鼠疫患者体内的鼠疫杆菌随着血液循环来到肺部,就会引起肺鼠疫,肺鼠疫患者会胸痛、剧烈咳嗽、咳出粉红色泡沫痰,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如果不治疗,肺鼠疫的病死率几乎是100%,现在有了抗生素,即使最严重的肺鼠疫,病死率也可以降到了50%以下了。肺鼠疫最大的问题就是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如果不做好防护,密切接触肺鼠疫患者就有感染风险,在过去人们对鼠疫认识不够,防护不到位,一旦有人从腺鼠疫发展为肺鼠疫,很快就开始了人间鼠疫的疫情。

腺鼠疫和肺鼠疫都可能会因为鼠疫杆菌进入血流而发生败血症型鼠疫,患者会寒战高热、昏迷、休克,有些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死率也将近100%,而且通常发展到败血症阶段1~3天就会死亡,患者常常因为皮肤广泛出血、坏死而出现皮肤发黑的现象,让周围人更加望而生畏、不寒而栗,这就是大家熟知的“黑死病”称号的由来。

鼠疫现在还可怕吗?

不过斗转星移,我们现在和瘟疫的实力对比早已经今非昔比,鼠疫对于人类的威胁早就没有那么可怕了,这得益于人类掌握了两种武器,第一个就是传染病的网络监测系统,人们早就意识到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因此很早就开始建立监测系统,我们对于鼠疫的监测既有野生动物监测,也有人间疫情监测,不管是动物间有疫情还是人间疫情,都能及时发现及时上报,果断采取措施,把疫情扼杀在摇篮中。

第二个武器就是医疗救治系统,除了隔离措施、消毒措施、防护措施,我们现在有了抗生素和疫苗,这是让人类战胜众多传染病的重要武器。针对鼠疫,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可以让鼠疫整体病死率小于10%,对密切接触者给以抗生素预防可以避免发病,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

北京并不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多年来对鼠类等野生动物监测没有发现动物携带鼠疫杆菌,所以北京市民不需要对此担心。

我们应如何预防鼠疫?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鼠疫可以从野生动物通过鼠蚤叮咬传播到人,也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所以预防鼠疫要注意切断野生动物到人的传播途径,也要注意人与人之间传播途径的预防,控制传染源头做好疫源地监测,在疫区灭鼠、灭蚤。大家要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尤其是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旱獭虽然被人说是过气的网红动物,但是由于憨态可掬,很多人喜欢近距离接触、抚摸和喂食旱獭,发个朋友圈什么的,这可是有风险的。野生动物可能传播很多疾病,野生自然生态很美好,但还是让其保持自然状态最好。如果因工作需要必须进入疫区,需要穿好能够防鼠蚤叮咬的防护服装,不裸露皮肤,减少被感染的跳蚤叮咬可能性,一些常用驱蚊剂一般也可以驱赶跳蚤。

发现鼠疫感染者后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会采取严格措施隔离感染者,也会隔离密切接触者,如果需要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2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戴好口罩,勤洗手。

如果曾去过疫区,或者怀疑接触了鼠疫患者,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鼠疫潜伏期一般只有1~3天,通常不超过9天,如果在这段时间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或者接触史,由医生安排下一步预防或者治疗措施。

总之,现在的鼠疫已经不是历史书籍和文艺作品中的鼠疫了,借助现代的防控体系和医疗体系,鼠疫是可防可控的传染病,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要过度恐慌,相信科学,理性对待就可以了。

猜你喜欢

病死率疫区鼠疫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鼠疫并非无药可治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鼠疫“六问”
重新认识鼠疫
鼠疫是一种什么病
梧州市艾滋病病死率相关影响因素和综合控制措施的研究
急诊对于急危重症患儿568例抢救效果临床分析
枸橼酸抗凝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液滤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