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一位乡村教师都应该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
——基于浙江省温州市108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全样本调查研究

2021-08-09王旭东浙江省温州市教育评估院质量评价科科长

未来教育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全市

王旭东/浙江省温州市教育评估院质量评价科科长

王晓君/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德育研训员

调查背景

201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各省市相继出台配套政策,2019年温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乡村振兴促进法》)。振兴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温州市、县两级政府已经开始投入巨资建设乡村小规模“小而优”学校。为了科学有效地推进“小而优”学校的建设,2020年10月22日,温州市教育评估院开展温州市小学生学习品质监测,同时开展了温州市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乡村小规模学校,定义为全学段学生数在200人以下的乡村学校,由温州市教育局认定,共有108所学校。

家庭教育是我们整个教育链的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配合,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有机衔接,相互支持与配合,才能共同完成教育的使命。我国家庭教育环节比较缺失,大部分家庭成员缺乏家庭教育方法,尤其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家长。

本次家长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期望、家长参与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对象为2020年9月升入五年级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全体学生,共有2092位;有2041位家长参与了家长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水平

1. 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和父母同住者少,隔代抚养现象严重

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49.8%与父母亲住在一起,比全市低了28.3%;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的占33.1%,比全市高出23.1%;只和母亲或父亲住占12.2%,比全市高出4.1%。表明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和父母同住者少,隔代抚养现象严重。

2.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低学历现象严重,家庭藏书量很少

乡村小规模学校孩子父亲3.0%没有上过学,比全市高出2.3%;孩子母亲4.2%没有上过学,比全市高出2.7%。孩子父亲、母亲小学毕业的分别占35.8%和32.5%,分别比全市高出20.1%和16.8%。孩子父亲、母亲初中毕业的分别占45.6%和44.5%,分别高出全市6.8%和8.5%。高中毕业及以上的家长约只占23.4%,比全市低了22.3%。(见图1)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家庭藏书(不包括杂志、报纸、课本和作业本)25本以下的占52.2%,比全市高出30.3%。表明乡村小规模学校孩子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藏书量又极少,家庭教育环境不理想。

3. 乡村小规模学校大部分家长从事低收入职业,以农民和工人为主

乡村小规模学校孩子父亲有27.4%一直在农村种地,比全市高出19.3%;孩子母亲有27.7%一直在农村种地,比全市高出20.5%。孩子父亲是工人的占34.5%,比全市高出9.6%,孩子母亲是工人的占30.3%,比全市高出10.9%。还有25%左右的家长从事个体经营、商业服务。(见图2)表明乡村小规模学校大部分家长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4. 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较高,关注学生行为习惯不够

乡村小规模学校26.9%家长期望孩子上学到研究生,46.1%家长期望孩子上学到大学本科,5.5%家长期望孩子上学到大专,也有15.2%家长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数据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图1: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受教育程度调查

图2: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职业调查

乡村小规模学校86.0%以上家长表示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75.0%以上家长表示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71.0%以上家长表示关注孩子人身安全,64.0%以上家长表示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这些数据比较接近全市平均水平。乡村小规模学校61.1%孩子父亲关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比全市低了14.0%;53.0%孩子母亲关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比全市低了11.0%。在孩子学习方面,乡村小规模学校66.0%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全市低了10.0%;50.3%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全市低了10.7%。表明乡村小规模学校大部分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在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疏忽。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亲子关系”低指标

1.乡村小规模学校亲子关系较差,亲子沟通程度不高

乡村小规模学校亲子关系指数58.2,比全市低了4.6。乡村小规模学校只有47.7%的学生表示“喜欢和父母分享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比全市低了10.4%;只有40.1%学生表示“家里一些重要决定,父母会征求我的意见”,比全市低了6.9%;只有55.8%学生表示“我心情不好时,父母会及时关注并给予帮助”,比全市低了6.9%。这些数据说明乡村小规模学校亲子在分享、协商、关注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全市,表明亲子沟通程度不高。

2.乡村小规模学校亲子关系能积极促进学业成绩、高层次能力和学习品质

根据非标准分系数回归分析发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亲子关系和学业成绩、高层次能力、学习品质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和学习品质的二级指标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体验、学习维持也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见表1)。由此可见,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亲子关系,能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品质、高层次能力和学业成绩。

表1:乡村小规模学校亲子关系和学业成绩、高层次能力、学习品质等的回归分析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家长参与”低品质

1. 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参与指数较低,陪伴时间少

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参与指数63.8,比全市低了9.2,表明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参与比较少,与全市相差较大。乡村小规模学校37.6%父亲、30.2%的母亲表示“每天没有或几乎没有陪伴孩子”,分别比全市高了18.4%、20.1%。只有36.4%的母亲表示“每天陪伴3小时及以上”,比全市低了14.9%。乡村小规模学校40.0%家长“每天或几乎每天与孩子聊聊学习的事情”,比全市低了14.9%。27.0%家长表示“每天或几乎每天与孩子谈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比全市低了8.1%。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陪伴孩子、和孩子交流的时间不多,显著低于全市。

2. 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重视学生作业指导,但是缺乏指导能力和监督力度

图3:乡村小规模学校家庭教养方式调查

乡村小规模学校82.6%家长每周至少一次“提醒孩子做作业”,比全市低了2.8%;乡村小规模学校只有55.3%家长“辅导孩子学习做作业”的次数在每周1次及以上,比全市低了15.8%;只有49.3%家长“批改孩子家庭作业并督促修改”的次数在每周1次及以上,比全市低了21.9%。表明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对孩子学业还是关注的,但观察频次比较低。结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陪伴时间等情况,可以推测出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缺乏指导能力和监督力度。

3. 乡村小规模学校家庭教养方式以信任鼓励型和情感温暖型为主,也有少数忽视型和溺爱型

家庭教养方式,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子女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本次调查的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溺爱型、忽视型、混合型六种类型。

乡村小规模学校家庭教养方式中信任鼓励型占47.0%,情感温暖型占32.2%,明显高出忽视型、溺爱型、专制型,总体情况与全市差不多。数据还发现:31.6%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对孩子控制性较强;当孩子没达到家长的要求,20.8%家长会责骂孩子。情况与全市差不多。乡村小规模学校86.7%家长会鼓励孩子独立去完成有些事情,69.0%家长与孩子容易沟通,情况与全市差不多。当孩子碰到不顺心的事时,乡村小规模学校84.4%家长会安慰孩子;65.5%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认为“孩子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对他(她)的爱”(见图3)。

表2:教师与家长沟通遇到的困难(可多选)

表3: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参与指数与学业成绩、高层次能力、学习品质等的回归分析

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和要求比较高,关注和鼓励比较少,沟通和表达的方式直接、专制,情感交流的意识不强。19.7%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常常“把孩子的错误归咎于别人”,比例高于全市;51.7%家长表示“大多数时候帮孩子做决定”,比例与全市差不多。

忽视型和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占5.5%,比全市高了2.4%;虽然占比少,但是要高度重视。39.1%家长“从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比全市高了15.1%;51.8%家长“从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比全市高了14.5%。

4.乡村小规模学校家校沟通有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家长的理念和消极性

关于“教师与家长沟通遇到的困难”,乡村小规模学校84.7%教师认为是“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比全市高了10.0%。71.2%教师认为是“家长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不高”,比全市高了10.5%。62.8%教师认为是“家长忙,联系不上或没有时间沟通”,比全市高了7.6%。35.8%教师认为是“与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见表2)乡村小规模学校家校沟通方面,普遍存在家长工作忙,沟通积极性不高,以及教育观念偏差造成沟通困难。

5.乡村小规模学校家长参与能积极促进学业成绩、高层次能力和学习品质

根据非标准分系数回归分析发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家长参与和学业成绩、高层次能力、学习品质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学习品质的二级指标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体验、学习维持也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见表3)。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家长参与,会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品质、高层次能力和学业成绩。

思考与建议

(一)政府全面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提高乡村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根据国际PISA和国内大规模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更有可能高质量地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对学业成绩具有正向预设作用。乡村小规模学校孩子学业成绩较低,其中主要原因与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地方政府要全面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加快加大力度振兴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让家长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到家校共育的队伍中。

(二)教育行政研训部门要政策倾斜,专项支援乡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共育”

义务教育的短板在于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短板在于家校共育。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家长普遍低学历、低收入、异地工作多,亲子关系弱、参与方式简单、陪伴子女时间少,家庭教育氛围弱、教育理念落后、配合不积极。大部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家长对“家校共育”工作“心有余,力不足”。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普遍存在低职称、低教龄、多岗位兼职、跨学段跨学科教学、工作负担重的现象,而且家庭教育经验普遍不足。所以说“家校共育”工作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难点,“家校共育”能力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短板。

建议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设置乡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共育”专项经费,大力支援乡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共育”工作,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家校共育”的主动性和有效性。研训部门要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家庭的特点,开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共育”专项培训和教研活动,专门培训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家校共育”能力。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要创新“家校共育”机制,主动地常态化引领家庭教育

面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家长群体的特殊性,乡村小规模学校要转变传统家校共育思路,发挥主角的作用,主动补齐家庭教育短板。家庭教育要以亲缘和情感为纽带,培养孩子的伦理道德观、审美观、劳动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素质教育的主体,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成长。学校必须以自身为主体,强化家校协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乡村小规模学校要建立“家校共育”工作新机制,拓宽家校共育范围和方式。设立家长学校,创新家长会内容,分年级段开展系列化、规范化、适切化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如何优化亲子关系和教育参与,爱心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家委会制度、班级平台等让更多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到家校共育工作中,引导家长挤出更多时间关注子女的学校学习生活。要利用网络技术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家长掌握亲子活动、辅导功课、情感支持、家庭监督等具体方法,提高家校共育的个性化、针对性。在合适时间开展家长开放日等有益的亲子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教育要求,让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润滑油”而不是“摩擦力”。要建立家校共育常态化工作机制,至少每月家校联系一次,保证家校共育的持续性,提高家校共育的实效性。

(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都要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课题。在美国,平均每80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在欧美发达国家,每300人至5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家庭学的理论知识,帮助在家庭亲子关系、家长参与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改变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建立孩子的德行和责任。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对象不仅是孩子,主要是家长,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的能力,纠正教育的方法。基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家长的特殊性,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责任,人人都要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要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与学校理念一致、方法科学、互补融合、同频共振,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落实到细微之处。

引导家长采用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营造情感温暖和鼓励信任的家庭氛围,减少忽视型、溺爱型和专制型行为。引导家长通过日常观察、网络视频、电话通讯等手段,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变化动态。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过分溺爱孩子,不能让孩子一直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保护伞”下。父母需要尝试建立规则,并在适当时机给予孩子一定的信任,让孩子感受自己独立尝试取得成果的积极心理体验。要更多地创造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改变过去“命令”式的方式,多鼓励孩子自己表达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尝试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

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成长的过程。引导家长了解儿童发展阶段的需要和规律,在和孩子的互动与交流中,和孩子建立紧密的连结,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拥有一道天然的心理屏障,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引导家长花时间陪伴,让孩子收获成长中最不可或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陪伴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是学生成长最好的营养剂。引导家长高质量陪伴,多一些时间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就餐、阅读、运动、思考等,在陪伴的同时,给予孩子多一些正向鼓励和肯定。

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指导家长科学有效地支持孩子的学习,理解、体谅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提供积极帮助。引导家长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例如多购买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指导家长慎重对待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如孩子厌学、不做作业、成绩退步、网络成瘾、师生矛盾、同学矛盾、亲子沟通不畅等,并给予家长合理的解决方案。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家校共育,要优化家校共育的效益,关键在于一线教师。每一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才能弥补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的短板,才能让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出现阳光灿烂。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全市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