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拖延现象背后的真相
2021-08-09卢青青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卢青青/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看到有学生对学习任务一拖再拖。他们临近考试的时候才开始复习,假期快要结束时才匆匆忙忙地赶学习任务;他们的家长也时常向学校反馈,孩子放学之后要先看电视、看课外书或是打游戏,直到很晚才开始写作业,然后熬到深更半夜。
这些拖延行为,打乱了他们正常的学习节奏和规律的作息,造成他们睡眠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每天他们都在精疲力竭地应付学习,知识漏洞越积越多,成绩越来越不理想。这样的结果,又会导致他们情绪焦虑、心情低落、自信心下降,甚至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
其实,孩子磨蹭拖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为了有效帮助这些学生,我们有必要找到他们做事拖延背后的原因,然后应用有效策略帮助他们解决。
时间观念不足
有的孩子拖延,是因为还没有形成足够强的时间观念,属于认知上的不足。年龄小的孩子,大脑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时间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喜欢随心所欲地做事,不清楚什么时候该做完。中学生的时间观念要强一些,但是如果从小到大父母忽视了对他们这方面的训练,对孩子比较纵容,孩子比较任性,也会导致孩子时间观念不强。
这些孩子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缺乏分配时间的能力,慢吞吞写作业、睡觉、起床、穿衣、洗漱、吃饭、出门,把有时间观念的家长急得要死,不停地催促,以免他们上学迟到。但孩子却未必理解,爸妈为什么那么着急。
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年龄不一样,培养的方式也有差异。
如果是小学生,家长就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允许他们的节奏比成年人慢。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引导孩子确立时间的概念,把每天要做的事订立计划,然后按计划去做。
如果是中学生,家长需要把成长的责任更多地交给孩子,相信他们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不包办,让他们自己去做计划、执行计划,并学着承担因拖延而带来的责任。然后就他们做到的部分,给予正向的反馈,这样他们就会越来越有时间观念。
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些孩子磨蹭,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
一种情况是,孩子心里想尽快完成,但是能力达不到。就写作业来说,比较常见的能力不足,是孩子课堂上对知识点掌握得不透彻,怕挨批评,又不敢或者不愿意问老师、问同学和家长。写作业时,只好对着题目发呆,不知怎么办好,时间就一分一秒地过去,作业老是做不完。时间长了,学生就缺乏写作业的积极性,甚至是一想到写作业就畏难,就心生抗拒,这样就很难高效率地完成作业,只能磨磨蹭蹭地消极怠工。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目前的能力其实还不错,但无法承载起父母或者自身的过高要求。这样的孩子,一般会有一个追求完美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这种外在的长期的要求,渐渐被孩子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极端追求完美的孩子,不允许作业本上出现一点点涂改,出现了就一定会撕掉重写,这种做法耗费时间,降低效率,所以他们难以像其他孩子一样按时按量完成作业。他们活得很累,活得焦虑。时间长了,他们甚至需要对完成任务有很高的把握,如果没有,就会干脆拖着不去做。
对于第一种情况的学生,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夯实学习的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预习、上课时认真听讲,写作业前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点,等等。特别要鼓励孩子,不懂就问,无论他们问的知识点是多么的容易,都不要嘲讽。
对于第二种情况的孩子,家长和教师要进行自我反思,改变教育中的“苛责”。教育要刚柔相济,一味地严厉,一味地过高标准要求,只会适得其反。
学习动力不足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小孩子也是喜欢成功的……”好奇者,知识之门也;成功者,自信之径也。好奇和对成功的渴望,是孩子习得知识的动力。
现在学校里,有一些学生的学习动力被家长卸除了。他们的家庭条件优越,物质方面足够丰富,学习改变命运的说法难以触动他们,他们不需要努力,就能够享受到父辈通过打拼获得的劳动成果。因此,他们并不清楚学习的意义何在,也感受不到利用青春年华去学习的迫切性,认为及时行乐是最重要的,于是把学习抛在脑后,常常拖延学习任务。
被家长卸除掉的学习动力,需要通过家长改变认知和做法。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不是房子,也不是存款,而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教育的急功近利给卸除掉了。基础教育出现内卷现象,中高考的竞争程度愈来愈烈,压力让一些老师和家长焦虑不堪,他们眼中只有功课,没有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只要分数,不顾孩子的真切感受;只盯着孩子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急功近利,无视他们的努力;只有不断地攀比、不断地加码,从不肯定、欣赏、赞美、鼓励他们。这些急功近利的现象,使本应丰富多彩的青春年华只剩下了学习。
当下的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过重,这成了当前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尤其是中学生,功课多,每一门功课都不能放松,各科都在不断加码,学生每周七天从早到晚都在学习文化课知识,生活单调枯燥。面对上不完的课和做不完的作业,学生厌学、拖延,是生命对自身保护的本能——他们唯有拖延,才不至于让自己的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
急功近利的教育带给孩子的危害,影响深远,这需要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去反思,而不是把拖延的板子打到孩子身上。
学习信心不足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心智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其擅长的学习领域也不尽相同。表现在有的学生自控力弱、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学生偏科,对某科不太敏感,而对另外的科目却表现超常,等等。
对于学生而言,通常越是擅长、越是成绩好的科目,就越愿意去学习;越是感到吃力、成绩糟糕的科目,就越是不愿意碰它。一部分学生学习上难以达到父母和老师的要求,屡屡遭受打击,他们会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或者不是学某个学科的料,面对全部学习或某一学科学习自信心很低,产生惧怕学习、逃避学习的心理,进而推迟完成自己的一些学习任务,产生拖延现象。
面对这种拖延现象,解决的策略有几个思考方向。
(一)因材施教,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增长能力,必要的课业负担、适度的学习压力是不可缺少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就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但是如果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超过了学生承受的范围,就可能产生做事拖延的现象,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近期,教育部明确要求“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育工作者应认真贯彻落实,突出学校的功能,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不能用课后加重学生负担的手段来弥补课堂效率的低下。
教师布置作业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必做+选做”方式,分层次布置作业。特别是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适度降低作业的难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二)建立正向评价的反馈机制
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及时的肯定、表扬、鼓励,是增加他们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动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对按时完成任务且质量较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表扬和肯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正向引领。对于拖延任务或质量不高的学生,要关注他们已经做到的部分,予以肯定和表扬,让能够做到的部分巩固和扩大。
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时,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成长。要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努力比聪明更重要,智商只是起点,努力决定高度。
这么做,学生会感到老师和家长的态度,如春风化雨,在润泽自己的生命。他们会更加在意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对布置的任务积极配合、主动完成,自然会减少拖延。
学生面对的诱惑过多
当下手机、网络、媒体、娱乐等信息爆炸,学习以外的世界精彩纷呈,诱惑甚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智不够成熟,面对各种诱惑控制力较差,极易受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
很多家长都反映,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聊天、刷朋友圈、浏览各种信息等占用的时间太长,一些学生甚至沉迷于游戏和网络之中难以自拔,面对中学比较繁重的学习任务,势必会拖延正常的学习计划。
在电子产品的使用方面,学校和家长要形成合力,限制电子产品的使用。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依据“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原则,出台学校对手机的管理办法,细化手机管理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学校和家庭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程、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指导家长和孩子制定课后学习规划,并督促孩子首先专注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再进行娱乐活动。对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建议家长先把手机或电脑收走保存,待任务完成后再归还,帮助学生形成做事主动、专注、及时的良好习惯。
如果发现学生出现拖延,我们要具体地去分析拖延的原因,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拖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