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
——以《积极适应入学:不恋过去,不畏将来》为例

2021-08-09谢庆红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仪式化环节心理健康

谢庆红/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师

学生使用心理测评平台了解自身兴趣、性格、学业、职业资讯

用心理戏剧演绎心灵困惑,寻找内在能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这里,生命与生命相遇,柔软敏感的心、彼此的善意得以被看见;在这里,学生们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知道要发展哪些心理品质;在这里,一起和成长中的烦恼聊聊天,欢笑和泪水见证成长的印记;在这里,想象力和洞察力精彩绽放,遇到内心更多的宝藏。心理健康课怎么上?上什么?六个字的后面凝聚的是教师的知识经验、理念智慧、实践反思等,以及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和重建。

基于实际需要选择恰当主题

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必须保持足够的敏感。这种敏感,一方面源自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能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各年龄段学生常见的身心困惑;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实践经验,在日常的心理辅导、问卷调查、与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工作会谈、学校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事件前后,能及时总结并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点和成长点。两方面融会交织,最终形成心理课上的鲜活选题。

开学初,我们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需求调查,结果发现,70%的学生表达出对入学适应问题的烦恼和压力——“与老同学分开,现在在不同的高中学校,常常会沉浸在回忆中……”“现在的班里还没有知心的朋友。”“不习惯现在的学习节奏。”“这里的规章制度和以前的学校很不一样,有的难以适应。”“莫名感到压力很大,担心跟不上。”“或许我再也回不到从前了……”等等。在学生近期的心理辅导实例中,我们也接触到很多高中起始年级学生在入学一两个月尤其是月考、期中考后,表现出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对未来高中生活的迷茫、对新校园班级文化的融入困难。

学段的升级转换带来了校园环境、课堂内容和形式、学业成绩的参照对象、同伴群体等的变化,学生在这一转折期的不适应体现在环境认同、人际、身心体验、自主管理与学习等诸多方面。而转折期适应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为此,我们确立了面向高一年级的《积极适应入学:不恋过去,不畏将来》心理健康课主题。

基于身心特点设计教学方式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2012年修订)》对各年龄段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形式进行了针对性说明,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试为主。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哪个学段都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活动体验式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调适、在调试中提高。活动的形式特别多样,如角色扮演、纸笔书写、绘画表达、小组讨论、即兴戏剧、拓展游戏等,具体要根据我们面向的学生特点以及主题需要进行灵活选择。

对本课而言,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主要采用体验和调试的方式。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情绪、情感更加丰富细腻,易体验到孤独、压抑、自卑等情绪。另外,高中生自我独立意识增强,闭锁性明显,不愿公开内心的困惑和烦恼,因此在本课当中我们通过仪式化、小组成员体验制作雕塑的形式,既可以巧妙地遵循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又可以帮助他们对过往有较好的内在处理,实现内在联结和仪式化整合。此外,高中生的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还会采用心理热线求助、小组合作答疑等形式引导学生在集体头脑风暴中发现当下环境中的积极应对策略,实现同伴互助,最终达成自助。

遵循“起-承-转-合”展开教学环节

一节有具体课时限制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一般包括:暖身环节-转换环节-工作环节-结束环节,也即“起-承-转-合”(见图1)。暖身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情绪和思维注意力,凝聚师生信任和调动课堂氛围;转换环节则是切入本课主题,引发认知和行为冲突,催化团体动力;工作环节是用更深化的活动呈现和转化学生的内在矛盾,促发改变的动力和方向;结束环节重在强化本课所收获的认知改变和正向情绪,并鼓励生活化的练习和迁移。

图1

暖身环节:预备铃响后,教师带领学生按照指令鼓掌热身,体验当指令发生改变时,由于思维和动作仍然存在定势,鼓掌动作没有及时作出节奏上的调整,暗含适应之义。转换环节邀请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入学不适案例以及学生困惑点进行应答,符合教师描述情况的同学用右手拍一下桌子。

转换环节:开场两处采用鼓掌和拍桌子的仪式化形式,借用声音的整齐划一达到振奋学生精神、调动学生注意力、凝聚团体动力的效果。尤其是在拍桌子环节,因为是非言语表达方式,学生会更加直接、开放、坦诚,而不会有所隐瞒,在拍桌子的声音中找到有相同困惑和问题的同班同学产生共鸣,达到生生共情,减轻学生的焦虑和压力。

工作环节:安排了两个有递进关系的活动。其一,心理热线。让各组学生扮演热线接听员,为打来热线的两名入学不适应的同学答疑解惑,鼓励各个小组合作讨论,基于自身或他人、现在或以往的成功经验,形成有针对性的适应策略,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完善自我,实现助人助己。其二,时间列车。基于心理热线中反映出很多学生存在“恋旧、无法投入新环境”的情结,邀请他们匿名写初中时做过的两件有成就的事情,一件无法释怀的事情以及写给过去的话,写好后放入小组内写有“过去”字样的信封里。每个小组成员随机抽出一张,在小组阅读,组员不做反馈,只需倾听;小组成员将信封提交到“历史列车”,提交形式(音乐、人数、走路姿态等)需要事先设计并解释设计用意。主要采用仪式化和行为雕塑的非言语方式,将未完成事件和念旧情结进行外在呈现及内在整合,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朝着统整、积极以及更富生命力的未来迈进,激发积极面对新环境的决心和热情。

谢庆红老师进行小组指导

结束环节:小组用一句口号或者一个动作展示“高中号列车”的出发启动,并用语言描述口号和动作的用意。目的是夯实学生在前面环节中生发出来的对过往的积极统整、对未来的决心和热情,将团体动力推向高潮。

营造安全有效的团体动力氛围

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效果的达成需要在有效的团体动力氛围中实现。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影响团体动力的重要因素。物理环境在班级团体活动中主要体现在教室环境的布置(光线、音乐及座位摆放等),活动教具的选择(如在调动情绪和表达方面、水彩笔胜过签字笔、蜡笔胜过水彩笔)。心理环境主要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带来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得益于长期以来的关系基础,也受团体活动内容、教师引导方式、学生情绪状态等影响。

比如,在本课工作环节的“时间列车”环节,“仪式化”是该活动最大的重点也是最大的难点,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构建的关键点,如果仪式化设置成功,那么活动的效果就能水到渠成,否则仅仅是浮于形式。而仪式化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教师的语言引导,还包括环境中音乐、道具等的布置,比如书写环节的背景轻音乐选择、“过去”信封及“历史列车”的视觉和触觉效果,这些物化仪式的设置都需要精心准备,从而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情感氛围中。在所有要素的配合下,团体动力容易达成适宜学生表达和自我生成的氛围,比如在将“过去”信封提交“历史列车”的环节中,有的小组代表的表现极具表现力和张力,成员们哼着统一的进行曲、小组代表迈着稳健有力的步伐、呈半蹲姿态正式递交“过去”信封,并且信封也被成员们精心折叠密封好,代表对过去的尊重、敬畏以及告别过去的决心和行动,这些都有效促进了学生情绪、情感的自由表达以及内在心理重塑。

重视学生分享和课堂生成

心理健康课的团体活动重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更重要的环节是活动结束后学生的分享。没有分享环节的班级团体活动是不完整的。因此,在活动设计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沉淀思想,并预留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表达和交流。情感语言化(putting feelings into words)是重要的情绪表露方法,具有转化认知、宣泄情绪、内化经验、转化行为的重要作用。

比如分享过去成功经验和失败时刻的环节,很多学生边分享边能自我建构出新认知、新决定:“这个环节很走心”“在最困难阶段被团队鼓舞,至今想起来都很激动”“我想不出曾经有过成功的时刻,所以高中时期我开始改变,我要创造值得回忆的内容”“原来大家都有相似的遗憾和失败,不止我自己”“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样的分享,一方面让每个小组成员被还原成鲜活的人,有喜悦、有失败,减少入学初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重新体验曾经的喜悦和成功,获得积极、愉悦的体验和自我认知,也能从曾经的失败和遗憾中,有所顿悟,激发自己在当下新环境中做出决定和改变。

此外,课堂中恰到好处的即时生成也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和拓展,因为这是最直观、最有价值的资源,也是学生非常关键的成长点。心理课重在临场发挥, 教师需要有灵活应变的勇气和较强的专业能力,看到学生的力量点、成长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生发新的力量和成长。

比如在主活动的分享中,学生提到在过往的难忘时刻中,有小团队用拥抱替代鼓励,那个拥抱至今难忘。在最后的小组“高中号列车”启动环节,鼓励小组成员用拥抱或其他创新的方式设计小组“高中号列车”的启动仪式,给彼此力量,创造新的“难忘时刻”。而课堂也可以在这种有趣、有爱、有力的小组分享展示中自然结束,无需教师用过多的言语总结和升华。情感在哪里,力量就在哪里。这便是心理课堂促成学生自主发展、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最佳呈现。

猜你喜欢

仪式化环节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狂欢建构、仪式化营销后的冷思考——以2017天猫双十一晚会的语言符号为例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浅谈如何从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习惯的养成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