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拒学,教师如何干预?
2021-08-09刘秀华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教师
刘秀华/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教师
厌学、拒学是当今一个非常普遍的话题,也是令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头疼和棘手的问题。因厌学居家的学生,有的经过学校、家庭甚至是医院的及时干预调整,能够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但也有部分孩子仍不能返校,家长和老师感到无力又痛心。对于这些厌学、拒学的学生,应该如何对待和干预呢?
澄清问题,避免标签化
对于孩子出现厌学、拒学的现象,很多老师和家长往往认为孩子是不想学习,不愿意学习。其实,厌学、拒学有很多种情况:不愿意任何内容的学习、不愿意以任何形式对书本知识进行学习、不愿意到任何学校学习、不愿意到原来的学校学习、不愿意到原来的班级学习,或仅是不愿意学习某科、不想见到某人、不愿离家,等等。不同的状况对学生进行干预的思路、方向和难度都有差别。
有的孩子拒绝任何形式的学习,如出现情绪低落、精力减退、兴趣降低等典型的抑郁症状,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等专业机构诊断并治疗。
有的学生虽然不到学校学习,但他会进行其他内容的学习,比如在家做美食、进行艺术创作等,说明他没有拒绝自我成长,只是拒绝学习书本的知识,这样的孩子需要等待和引导。
还有的学生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如有一位女生觉得学习累、没意义,不如打扮自己,将来嫁得好,于是拒绝上学,在家呆了两周多。在一次咨询时,咨询师和她探讨几位成功男士的夫人后,告诉她几乎没有女孩是仅靠外表就能嫁得好、过得好,大多都是自己有能力和学识。有的夫妻甚至是名校同学或校友,有的是艰苦创业互相扶持,女孩顿悟,返回学校继续学习。
有的学生拒绝到校学习,但不拒绝书本学习,坚定地表示居家学习也能参加考试。那我们就可以和他探讨:如何在居家的情况下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其实,每年在高三备考期间,有些学生就是居家学习,直接参加高考,在孩子实在不愿意到校学习的情况下,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还有的孩子是想到学校学习,但因某些原因不想到这所学校,或者是不想到这个班级学习。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建立良好关系的情况下做心理辅导,调整孩子的不合理认知,或者在咨询伦理和能力可及的前提下,动员各方力量,营造一定的环境,在环境中获得相关人员的支持和关注,有时仅仅只需要为孩子变换一种环境或还孩子一个面子。通过这些努力,帮助学生迈过心里的坎儿,即有可能重回校园。
要澄清厌学、拒学的不同情况,看到这个状态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而不是贸然给孩子贴上“厌学”“网络上瘾”“心理有问题”等负面标签。如果学生认同并内化这些负性标签,并变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就会向着这些负性标签的方向发展,禁锢了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资源和发展力量。
积极赋能,避免问题化
1.高中生涯课:能力助我行
2.笔者在讲课
3.“微笑着去唱高三的歌谣”团体心理辅导
人不是问题,人和问题的关系才是问题。对于不能正常上学的孩子,肯定有很多原因,如:高要求、高期待、高投入、窒息式的家庭教育,孩子没有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人际互动关系的困扰;网络游戏的沉迷,等等。他们也可能是对未来有一定焦虑,比如害怕考不上大学、害怕自己成绩不好、害怕自己没有面子、害怕辜负家长的期望,等等。也可能是他有过失败的创伤,比如以前考得很好,担心下次考不好,干脆不学了,于是出现各种情绪和心理甚至生理的问题,这是很多所谓“好学生”不能正常上学的原因。尤其是那些对自己要求高,主客观又无法达成一致的学生。当这些压力过大,在他承受不住的时候,就有可能产生退缩行为。
对于这些学生,出现问题是他们自救或寻求帮助的表现,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身上有对自我未来的焦虑、对过去的懊恼和难过,更要看到他们问题背后的目标和渴望,发现孩子自身的力量、优势、能力和资源。有效的行为、适当的目标、及时的鼓励、稳定的支持,是帮助他们重建信心的重要途径。
有一位高中生,因为月考成绩大幅下降,超出预期,从而产生各种身体不适,最终不能上学,且在家也很难受。在咨询的时候,除站在孩子的角度做到共情外,我了解到以前他有战胜困难和爱挑战的能力优势,并用考上大学后的美好前景来激发他的积极性。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只是暂时的,可以通过努力和调整来改变。于是,他卸下思想包袱,做计划并行动,向目标一点一点地靠近,在提高自己的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同时,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发生了改变。家长说:“孩子的青春活力又回来了。”
关注系统,避免亲职化
亲职化是指在家庭中父母不能很好地履行角色责任,孩子承担了一些父母责任。我遇到的很多案例,表面看是孩子的学习问题,不能够到学校学习,但深入了解后发现,除了有他自身特质的原因,但更多是家庭给了他很多牵绊和忧虑,孩子用自己的行为来挽救家庭,帮助家庭回归正常,让父母回归到家庭角色。有一个高中生小A,在高一下学期的时候出现心理问题,上不了学,出现抑郁症状。他的爸爸在外地做生意,很少回家,没有时间陪护小A母子,夫妻关系紧张。心理老师了解到孩子的问题所在,和家长做了访谈,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系统的重要性,建议家长能够做出调整,回归到家庭角色,让孩子能够安心地做自己,而不是无意识中用自己的行为问题来挽救家庭。经过努力,爸爸回到家里,承担起责任,和母亲共同陪护和照顾小A,他才慢慢好转,一个月后返校。
在学生厌学、拒学的现象背后,老师与家长应该形成帮助孩子的联盟,为孩子的改变提供安全稳定支持的环境。只有家庭成员能够很好地互动,维系一个正常的家庭系统,孩子的问题才会慢慢解决。如果家长不改变,单纯依靠指导孩子,很难改变。家长更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承担本不属于他的责任和压力。
用心挖掘,避免表面化
学生厌学、拒学,症状背后有时有一些隐情,使得孩子表现出的症状极其严重,医生按照症状诊断,可能会偏于严重。找我咨询的一个学生小B,已经三个月没回学校且脾气暴躁,常跟家长发生冲突,甚至离家出走,还有自残、自杀行为,被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伴躁狂,要求服药的同时由家长24小时监护。作为学校心理老师,看到医院对小B的诊断,我觉得这可能已超出我的能力范围。在家长的陪护和要求下,我和小B一起聊了聊。当我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发现他内心有一个心结一直没有打开,所以非常的烦躁、苦闷。他说,父母对他非常宠爱,但很早就听说自己是抱养的,也问过父母,但是他们都否认。正值青春期的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他越来越烦,越来越暴躁,开始折磨自己,看着父母替自己着急,又自责和后悔,越发暴躁,便恶性循环。我问他,可不可以和家长说说这个问题,他表示可以。在与家长沟通时,家长主动告诉小B:“你是被我们从小抱养来的,如果你愿意,我们会竭力地帮你找到亲生父母,不管你怎样决定,我们都支持你,我们永远是你的后盾。”小B听后放声大哭,心结打开了,焦虑、抑郁情绪减弱,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准备下学期到学校学习。
对于医院有明确诊断的学生,我们与学生进行直接沟通时,不能被冰冷的诊断所吓倒和禁锢,而要关注眼前这个鲜活的生命,走进他的内心,聆听他的故事,看他的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心理老师一旦走进学生的心里,一些深层的东西更容易得到呈现。当然,要注意心理咨询师的伦理和职业操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许我们的努力挽救的不止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家庭。
防微杜渐,避免危机化
在厌学、拒学群体中,孩子自身非常迷茫和憋闷,同样渴望有正常的生活和好的状态,痛苦、压抑、愤怒或被激惹时,容易出现自伤自残的行为,伤口大多在胳膊、大腿等隐蔽部位。家长和老师看见血淋淋的伤口或密布的疤痕,往往很震惊,感到紧张、害怕,同时又感到痛心和无力。
自残虽然大多不一定想要自杀,但是也有造成重大伤害的风险,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发现学生有自伤或危机行为后,我们首先要根据学生是否有自杀计划、既往行为、现实刺激、支持系统和精神诊断等方面进行评估,如果有很高的评分,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在必要的范围和内容内进行保密突破,共同守护孩子安全。
如果不是危机情况,则要分析孩子产生自伤行为的原因,以及它背后的欲望和渴求,是情绪无处发泄、刷存在感、出于好奇和模仿,还是用来要挟他人的手段,等等。不管怎样,这都是孩子发出的呐喊和求救信号,我们要接纳和看见孩子的需求,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对孩子进行情绪调节和沟通能力辅导和干预,让孩子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纾解,否则负性情绪积压多了就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总之,厌学、拒学的行为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出现,大多是因孩子经过长时间的消极情绪积累和呼救无效所致。教师和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日常表现,防微杜渐。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了解孩子心理,引导他们识别并合理表达情绪。学校应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平台,确保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获得及时专业的心理辅导。学校心理教师也要了解自己的专业界限和设置,倘若遇到疑似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或感觉棘手的案例时,要积极寻求督导或转介,这既是对学生、家长、学校负责任,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