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抚育生命
——“和谐+生态”理念引领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08-09高李英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实验学校副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园艺辅导心理健康

高李英/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实验学校副校长

尤佩娜/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实验学校教师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实验学校于1963年建校。2014年,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北京市通过“学区制改革”“集团化办学”等一系列措施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重组,我校成为了史家教育集团的一员。在集团“和谐+”的理念基础下,融合原有的“生态”教育理念,我们提出了“和谐+生态”理念,在借鉴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同时,研究、探讨教育本身的发展问题,期待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在这个生态环境中,能够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在此理念引领下,2015年,我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生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心理健康协同化的顶层设计

我校的生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学校领导直接负责组织架构,学校各部门协同工作,共同为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搭桥铺路。学校德育处主要负责全校性心理拓展活动,开办心理讲座、班主任心理培训,负责不定期组织、开展预防性、干预性心理主题班会,等等。教学处负责心理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借助教科研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在跨学科备课中,为各学科教师提供符合学科特点的心理学辅助资料。专职心理教师则通过专业流程,通过咨询协议、危机干预记录等档案资料的建立,有效地确保了心理辅导工作的持续性。

表1: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

表2:干预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

心理健康均衡化的课程体系

依托多元智能理论,学校以基础课程为根本,优质精品课程为提升,发展性课程为补充,构建了均衡化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中,各年级每学期开设两节预防性心理班会课,一节干预性心理班会课,六节心理实践活动课;一至三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园艺心理课程。此外,学校还为对心理课程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了提高型精品课程,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设置主题性拓展培训课程,在培养兴趣与提升专业的同时,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了骨干力量。

图1:水培植物——学生观察日记

其中,预防性心理班会主要是以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共性心理为基点展开主题设计,由班主任负责、心理老师参与的系列课程(见表1)。

干预性主题班会则主要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的现实问题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目前已开展了一些重要主题课程(见表2)。

心理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每学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日、开学初、期末复习阶段,以及“5·25”心理健康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期间开设的以体验为主的系列活动。

发展性课程则是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开设的课程,覆盖全校每个班,由班主任、年级心理顾问和心理教师、任课教师、外聘专业人员等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入学开始,进行设置筛查-计划-分工-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效果评估专业化发展性课程等环节,通过家庭、个体、团体等辅导形式,重点关注特需生,完成特需生的心育课程化辅导。

心理健康生态化的心理特色

(一)园艺心理助力心育发展

在“和谐+生态”理念引领下,我校努力建成三个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幸福校园”,“绿色校园”养眼,“智慧校园”养脑,“幸福校园”养心。为此,2015年我校开设了“园艺栽培”课程,建立了无土栽培教室,创办了生态节,开展主题种植。心理健康教育也开设心理课程,扩建专项教室,引入了专业的心理教师,开展专业化的心育工作,为建成三个校园打下了基础。而植物栽培和心理健康两个学科融合生成的园艺心理课程,成为学校心育工作新的增长点。

1.植物栽培中融入心理主题

鲜花扮靓校园活动,基于园艺心理学科融合,在单纯种植的基础上,植物栽培老师进行了心理化设计,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年龄特点进行了分年级的分类种植,每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在自己的责任花田中栽培具有不同寓意的植物,选出“护花小使者”认领责任花田,为花田绘制个性化名牌,并用照片或文字记录下花田的变化过程和自己陪伴植物的心路历程(见图1),并在升旗仪式上的园艺心理主题活动中进行分享。

通过守护花开和植物认养活动,使学生与植物零距离接触,加入亲子共同守护、培育,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增进了亲子互动,同时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充满爱的人。

2.园艺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

在园艺心理的学科融合中,心理教师借助于园艺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发了系列活动。

从最初种子的秘密,单纯借助植物培育体会自己心情的变化,到利用水培植物进行情绪辅导。结合“我和植物有个约会”“植物伴我成长”进行了一系列的班级辅导,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在“5·25”心理健康日还开展了“土豆变身记”活动。学生们在培育土豆的过程中,感悟自身成长,并利用班会课对学生们进行了感恩主题教育。

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我校园艺心理课程成效明显,在2020年9月,《园艺心理》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驻一至三年级的课表中。

3.多学科融合型园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五年来,我们也逐步摸索出初步适合我校现状的园艺心理模式——学科融合型园艺心理模式。园艺心理中的学科融合是多元化的:美术老师教学生画植物、做植物;英语老师教学生用英文表达植物;语文老师教学生用文字描写植物;科学老师为学生讲解植物的生长知识;数学老师教学生测量植物的生长变化;心理老师则在培育植物、制作植物作品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探索以植物栽培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植物栽培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会贯通,让师生在植物栽培中遇见最好的自己。

(二)全接纳共成长,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位孩子的幸福成长,我校开发了“全接纳·共成长”项目,学校让每位孩子都拥有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机会。

1.从入学到毕业持续追踪,建立成长型心理档案

我校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建立了孩子们的成长型心理档案。首先,一年级入校第一学期,联合高校心理专业团队入驻班级,展开日常校园生活观察,根据观察结果、班主任反馈、任课教师建议、家长访谈等资料,最终建立一年级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档案。其次,二三年级借助心理健康课程,了解学生们的具体表现,通过心理活动、绘画表达等多渠道全面了解学生,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档案。然后,四年级学校展开全员心理测试,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展量化测评,进一步了解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完善特需生群体的心理档案资料。最后,建立起成长型的学生心理档案。

2.设置个性化辅导,提高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心理档案的基础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设计心育主题班会、专题团体辅导、一对一咨询等个性化辅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呈现的潜在心理问题。

学生在校园内观察植物

3.家校协同,协作共育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在个性化辅导的基础上,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校对于有需求的群体,开设了家长工作坊、亲子心理健康课程、家长讲座等,邀请家长深度参与,从家校协同的角度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搭建更全面、更立体的课程学习平台体系。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科融合,借助心理专业化,立足生态,持续发展园艺心理,打造绿色幸福校园。借助具有园艺特色的心理功能区,更好地让幸福校园以绿色的方式表达和展现。同时,在持续专业化的追求中,建立了家长、班主任、心理教师、德育干部多级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持续完善了学校教师、心理教育专家、专兼职心理教师等人员参与的系统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持续助力学校师生的心理发展,用心让每一个史家实验人在史家实验学校遇见最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园艺辅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园艺系
园艺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