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料实证”为突破的高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2021-08-07刘利
刘 利
(1.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2.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教师发展中心)
一、历史学科思维特质——实证思维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学科素养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方法,提升综合思维品质。
实证主义强调研究任何事物,都应当从实证的(具体的、确实的、可以检验的)事实材料出发,而不应当从抽象的和先验的材料出发。在人文学科领域,历史学科的实证精神体现最为显著。“历史学是一门讲究证据的学科,无论是历史陈述,还是历史评价,都是以证据为其立言、立论之基础。”在历史研究中,讲求立论有据、论据充分的学科思想正是实证主义的直接体现。立论有据的实证思维是最能反映历史学科本质的思维品质。
二、实证与史料实证
“实证”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事实为依据,按照一定逻辑进行观点论证和表达的一种思维和方法,核心精神是“证据意识”。历史学中的“实证”就是用史料(或史事)来作证明。
史料实证即运用史料来论证历史观点。史料实证有两层含义:一是实证思维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实践方法;二是证据意识即实证精神。实证精神是史料实证的内核,反映了历史学科思维特质。高中历史教学要切实培养学生历史实证精神,从史料实证素养维度切入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
三、史料实证与学科关键能力
史料实证是历史实证思维最直接和集中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体现在学科关键能力提升,学科关键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外在表征。
史料实证包含“史料”“实证”。史料是指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的材料,相应的学科关键能力包括分辨(种类)、搜集、辨析(价值)的能力。实证即运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其包含了使用史料、论证、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以“史料实证”为突破口,对历史实证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涉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诸素养维度的相关学科关键能力。因而以“史料实证”为突破口,是提高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径。(如下图)
四、以“史料实证”为突破的高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策略
以“史料实证”为突破的高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养,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升相应学科关键能力。
(一)掌握辨别与搜集史料的基本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基础性的知识、方法。对于史料,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也有相应的教学导向,但过细、过多的史料种类划分,不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让学生知道史料的基本种类有一手史料和非一手史料即可。如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的象牙就属于一手史料,直接来自历史真实现场的物证,是最具历史价值和说服力的史料。其他经过他人解释或转述记载的史料都属于非一手史料。针对不同类型的史料,可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学科主题活动,训练学生搜集史料的基本能力。如针对口述史料搜集,可设计学科活动“老党员眼中的党史”史料整理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真实走访采集和整理相应的老党员口中的党史信息,真实体会口述史料的搜集与整理过程。
(二)掌握辨析史料价值的基本方法
关于史料价值,中学生应知道史料有真假、价值有大小之分。史料价值有大小之分比较好理解,一般而言,距离历史发生越近的史料,史料价值越大,可信度越高。但历史又是相当复杂的,并非所有史料都是真实可信的。这是中学生辨析史料价值应掌握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可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复杂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理解史料失真的缘由。如在学习隋唐史时,社会史方面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最能说明这一问题。《氏族志》是南北朝时划分氏族等级的谱籍,唐太宗重修《氏族志》规定“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把皇族李氏列为一等。武则天重修时,直接改名为《姓氏录》,把武族列为第一等,下令把原来的《氏族志》本收回销毁。中国古代,在皇权至上和宗法观念的影响下,出现了统治者人为修改史籍的情况,导致史料背离了历史真实。尽管如此,但通过多元互证,在原本失真的《姓氏录》中,又能解读出这段历史另一面的真实信息,又具备了另一层面的史料价值。
(三)进行科学的历史学科阅读
阅读是学科学习的基础,但学科阅读不等同于一般语言阅读。学科阅读是在一定学科知识背景下,按一定学科方法开展的思维活动过程。在历史学科阅读中,中学生要掌握“历史的阅读”基本方法,即阅读材料,一定要回到一定历史时空下进行理解。
例如,学习“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阅读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图见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年12月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9 页),阅读者要回到新航路开辟前,世界联系还未普遍建立的时代背景下,才能理解该地图是当时人们眼中世界的模样。如果离开历史时代背景,很难理解世界地图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要准确理解和获取材料有效历史信息,还需要运用概括和对比的分析方法。从“15 世纪的世界地图”可概括出当时人们有了对世界整体的意识,但世界整体还处于封建神学统治下。从“16 世纪的世界地图”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的初步轮廓基本清晰,全球联系初步建立。通过两幅地图的对比,可知新航路开辟是人类认识世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全球孤立局面打破,全球联系初步建立;其次还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原来封建神学统治世界的意识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历史的阅读和理解把握材料主旨,从而科学、合理地使用史料进行历史论证,构建新的历史解释。
科学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科阅读,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增强时空观念,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史料进行历史论证。这也是学生进行历史理解,构建历史解释的过程。
(四)强化限时、准确的历史书面表达能力训练
学生不仅要在思维层面正确理解和解释历史,还要能准确地进行历史表达。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不仅是有限时间里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还考查学生准确进行历史表达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学生准确进行历史表达的能力。实践中,教师普遍重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训练省时、高效,但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学生课后反思和改进。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限时书面的历史表达训练。每节课可根据每课指向教学难点的情境问题任务,在学生充分思考和理解后,给予3—5 分钟时间,训练学生准确的历史书面表达。长期坚持针对性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准确的历史表达能力。
以“史料实证”为突破的高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策略,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实证思维”水平为目标,从“史料实证”维度切入,可有效推动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整体提升,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