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1-08-07赵普威段宝民
赵普威 段宝民
创伤引起的急性血液循环衰竭,微循环动脉血灌注量骤降,可导致重要器官代谢紊乱与细胞损伤及全身性病理变化[1-2]。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最为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引起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并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30%[3]。液体复苏治疗是创伤性休克的关键措施,研究发现[4-5],有效的液体复苏治疗可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冷沉淀凝血因子通过注射血浆内Ⅷ因子与纤维蛋白原治疗大量失血患者,改善其血氧功能及血液酸碱平衡,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共同治疗可提高治疗效率[6]。
基于此,本研究将冷沉淀凝血因子与LFR联合共同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旨在研究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法进行纳入,计算公式:
计算出样本量80例,将研究样本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研究组,男30例,女10 例,年龄27~55岁,平均年龄(30.21±5.64)岁,休克原因:车祸伤27例,暴力击打伤8例,高空坠落伤5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29.98±5.87)岁,休克原因:车祸伤25例,暴力击打伤9例,高空坠落伤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相关诊断标准[7];患者入院后处在活动性出血阶段;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配合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对本次所用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患者;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患者。
1.3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依据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原则[8],检查心率、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早期建立静脉通道,固定骨折肢体,急诊常规血气分析、血常规检查。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入院1 h内的活动性出血早期,使用等张平衡盐溶液(厂家:杭州吉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GNM-14175)250 mL,4 mL/(kg·d)静脉输入,前1 h 快速注入1 000~1 500 mL液体后复苏血压控制在高压50~70 mmHg(1 mmHg=0.133 kPa),低压40~60 mmHg后减慢补液速度。快速补液时间不超过30 ~40 min。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输液前在37 ℃水浴中10 min内轻轻摇动融化,避免局部液体温度过高,4 h内尽快输入按照ABO血液相容原则输注,输液速度以患者耐受范围内最快速度输入,输入量由15 mg/kg后血压逐渐恢复改为5~7 mg/kg。补液纠正休克后尽快手术治疗。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补液治疗前后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功能变化情况。②比较两组患者补液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与血乳酸水平(BL)变化。③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ARDS)、急性肾衰竭(ARF)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功能障碍(DIC)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补液前后TT、PT、APTT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补液前TT、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补液后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补液前后TT、PT、APTT指标变化比较(±s) 单位:s
表1 两组患者补液前后TT、PT、APTT指标变化比较(±s) 单位:s
注:TT=凝血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组内补液前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TT PT APTT补液前 补液后 补液前 补液后 补液前 补液后研究组 40 21.46±4.05 16.13±3.05* 24.26±4.15 15.95±3.05* 69.94±7.79 44.51±4.51*对照组 40 21.94±4.01 18.85±4.56* 25.09±4.08 18.59±4.52* 70.19±7.82 50.19±5.27*t值 0.533 3.136 0.902 3.062 0.143 5.179 P值 0.596 0.002 0.370 0.003 0.887 <0.001
2.2 两组患者补液前后p(O2)、p(CO2)、BL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补液前p(O2)、p(CO2)、B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补液后p(O2)高于对照组(P<0.001),p(CO2)、BL指标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补液前后p(O2)、p(CO2)、BL指标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补液前后p(O2)、p(CO2)、BL指标变化比较(±s)
注:p(O2)=动脉血氧分压,p(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BL=血乳酸水平;组内补液前后比较,#P<0.05;1mm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p(O2)(mmHg) p(CO2)(mmHg) BL(mmol/L)补液前 补液后 补液前 补液后 补液前 补液后研究组 40 96.64±10.26 92.65±5.26# 34.56±3.56 26.66±2.84# 5.16±0.99 5.22±1.11对照组 40 95.98±11.28 81.26±4.10# 35.19±3.61 32.26±2.46# 5.12±1.05 6.21±1.26#t值 0.274 10.802 0.867 9.426 0.175 3.729 P值 0.785 <0.001 0.388 <0.001 0.861 <0.00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冷沉淀凝血因子是将新鲜冰冻血浆在2~4 ℃状态下融化后生成的白色沉淀物,富含大量的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等物质[9]。研究发现[10],冷沉淀凝血因子在机体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有效促进纤维蛋白交联、细胞黏着、上皮细胞修复与分化,促进损伤组织肉芽增生与愈合,同时具有抑菌作用,减少炎症因子对机体的损害。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补液后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与李震宇等[11]、涂攀[12]研究结论一致,说明了冷沉淀凝血因子与LFR共同治疗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分析原因: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失血量大、凝血机制破坏等原因,血小板与凝血因子出现异常,冷沉淀凝血因子可通过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积极纠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保持机体血液正常功能。本研究发现研究组补液后p(O2)指标高于对照组,p(CO2)、BL水平低于对照组,与孙家安等[13]、汤华林等[14]研究结论一致,表明了冷沉淀凝血因子可改善患者血氧指标。分析原因:冷沉淀凝血因子与LFR共同治疗可维持患者血压基本稳定,避免过量补液,维护患者躯体内环境平衡,保持其体内血氧功能及酸碱平衡稳定。另外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30.00%,与范凤珍等[15]研究结果相一致。分析原因: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时有效补充患者血小板与凝血因子,减轻对患者血管收缩功能的影响,有效恢复凝血功能控制出血情况,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因此,采取冷沉淀凝血因子与LFR联合治疗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凝血功能,改善血氧指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