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1-08-06李春梅
李春梅
(盐城顾泽朝聚眼科医院眼科 江苏 盐城 224000)
翼状胬肉为常见、多发眼科疾病,为外部刺激所致眼部慢性炎性病变性疾病,随病情加重患者胬肉可不断增大,甚至将瞳孔区覆盖,进而使眼球运动、角膜散光、视力等受到影响,因此须予以及时治疗[1]。以往临床多行单纯手术切除治疗,但术后较易于角膜创面形成瘢痕,并无法有效恢复患者视力[2]。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眼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越来越为临床所推广,其可将健康上皮提供给病变处角膜缘,从而使病变处角膜缘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具有颇佳疗效[3]。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分析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比照组(50例)、联合组(50例)。其中,联合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0.22±4.87)岁;病程8~15 d,平均病程(4.46±1.07)d;胬肉大小2~6 mm,平均胬肉大小(3.22±0.32)mm。比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0.35±4.98)岁;病程7~16 d,平均病程(4.58±1.14)d;胬肉大小2~6 mm,平均胬肉大小(3.35±0.44)m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首诊翼状胬肉;单眼发病;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复发性翼状胬肉;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严重脏器疾病;眼部外伤史;眼部手术史;亚种沙眼、干眼病、急性结膜炎;药物过敏;不符合手术指征;精神异常等患者。
1.2 方法
进行手术前,首先检查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底情况等,并每日行3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术毕,还应持续15 d予以所有患者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并在睡前予以患者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比照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即:术前行3次表面麻醉,术中经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行球结膜局部浸润麻醉,于10倍显微镜引导下开睑,将胬肉头部夹住后,经小圆刀于胬肉头端前0.5 mm处行切口,并剥离角膜浅层,沿上下边缘将球结膜切开,使胬肉、下巩膜分离。切除胬肉头部后,将球结膜下变性组织予以彻底清除,期间不可损伤球结膜,再经巩膜隧道刀刮平角膜创面,以确保其平整、光滑,行常规包盖即可。联合组采取翼状胬肉切除(同比照组)基础上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具体为:从角膜缘部位起分离球结膜到角膜缘内为止,再沿着角膜缘到角膜基质浅层行切口,取8 mm×6 mm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移植于胬肉切除处,须保证切除处角膜完全与植片相重合,对角膜缘进行缝合,于将植片固定于浅层巩膜,并行自体结膜残缘连续缝合,予常规包盖即可。
1.3 观察指标
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视觉质量变化情况、泪膜功能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视觉质量包括视力及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角膜散光度。泪膜功能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其中BUT低于10 s表明泪膜不稳定,当SIT试验泪液分泌处于10~25 mm/5 min时表明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视觉质量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前视力、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角膜散光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视力、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比照组;角膜散光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比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质量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质量比较(±s)
注:a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角膜水平曲度/D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50 0.31±0.03 0.69±0.03a 40.28±0.07 46.18±0.10a比照组50 0.30±0.02 0.57±0.04a 40.26±0.08 44.32±0.11a t 1.961 16.970 1.330 88.471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视力角膜散光度/D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50 40.66±0.31 46.66±0.23a 1.65±0.12 0.48±0.03a比照组50 40.78±0.37 43.97±0.19a 1.64±0.12 0.88±0.05a t 1.757 63.759 0.416 48.507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角膜垂直曲度/D
2.2 两组泪膜功能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IT、BU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SIT、BUT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比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泪膜功能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泪膜功能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SIT/(mm·5 min-1)治疗前 治疗后 t P联合组50 12.25±0.79 16.19±1.80 14.172 0.000比照组50 12.28±0.83 14.28±1.22 9.584 0.000 t 0.185 6.210 - -P 0.853 0.000 - -组别 例数 BUT/s治疗前 治疗后 t P联合组50 9.80±0.96 15.41±1.76 19.786 0.000比照组50 9.82±1.02 12.40±1.62 9.529 0.000 t 0.100 8.897 - -P 0.919 0.000 - -
2.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对比
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比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对比(例)
3.讨论
翼状胬肉为慢性结膜变性组织疾病,为免疫、遗传、环境及炎症等多因素所致眼科疾病。临床发病机制为,外部刺激损伤角膜缘干细胞,引发感染,导致慢性炎症,使干细胞增殖、分化受阻,致使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组织增生,并浸润浆细胞、淋巴细胞,从而引发翼状胬肉[4]。随病情进展,翼状胬肉可进展至角膜,并行瞳孔遮蔽,从而导致角膜散光,致使患者视力降低,降低生活质量,因此须及时治疗。
以往临床多行胬肉手术切除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角膜形态,并去除遮蔽部位,从而改善视力。但有研究发现,仅行胬肉切除治疗较易对患者眼表结构、功能等造成损伤,增加患者术后复发可能,且术后较易使患者出现不适感,因此还需探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5]。目前,临床广泛予以翼状胬肉患者最新型疗法——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其可经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的再生能力使角膜缘上皮组织得以重修,从而有效恢复患者眼表功能。本文研究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翼状胬肉患者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结果可见,相比单纯行翼状胬肉切除术,在其基础上采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效果更佳,更利于患者整体疗效提高。分析原因,翼状胬肉切除术可全部切除胬肉组织,还可使角膜、角膜缘平滑,而再经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在干细胞再生后,使组织细胞分裂与增殖加快,从而使血管、眼部结膜上皮超角膜生长速度加快,进而使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基质微环境得到调整,从而改善患者病情。同时,移植后角膜缘干细胞还可对结膜杯状细胞、角膜缘上皮细胞进行分化,更利于患者角膜上皮恢复,改善患者病情。此外,角膜缘干细胞再生能力较强,再恢复眼表功能同时还可对结膜上皮、结膜下限位血管侵入角膜予以遏制,利于新生血管形成,从而确保切除胬肉部位细胞稳定,以免角膜形态变化致使视力降低。
综上,在翼状胬肉切除治疗基础上予以翼状胬肉患者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效果显著,可使患者视觉质量提升、泪膜功能改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