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身”到“具身”:重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认知
2021-08-05郑凤仪
郑凤仪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应是教师与小学生之间认知沟通、情感碰撞和心理共鸣的信息立交桥,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小学生主体作用结合的平台,更是小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思考、“身动”体验、创新发展的实践基地。“离身”教学多注重头脑的认知,而忽视身体的存在。“具身教学”强调小学生的“身动”,强化师生间的信息交互和情感沟通。从“离身”到“具身”,直观认知强化小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身动”体验点燃师生合作探究激情,“心动”呼应推动师生关系改善,生本课堂体现集体的创造智慧,以此重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认知,推动小学生逐渐成为课堂认知的主体,充分释放生命认知的灵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具身教学;离身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098-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界定师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力图消除离身教学思想主导的传统教学习惯的误导,尽快践行具身教学思想,推动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发展。具身就是要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开放自由的认知平台,全方位解放小学生,归还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为小学生创设体验式、探究式、渐进式的成长轨道。
一、“离身”教学: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的实践悖反
“离身”教学多注重头脑的认知,而忽视身体的存在。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与学脱节、身与心脱离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身体的经验和感受常被当成教学认知的对立面而被抛弃。教师只是教材内容的“搬运工”,学生成为知识的“储蓄罐”,这种“离身”认知方式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变革。
(一)简单说教束缚了小学生的认知机会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认为,小学生的身心是对立存在的两个极点,教师可以任意选取某一点,针对小学生的内心发展需求,让小学生在静默状态中进行知识学习。然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简单直接的说教充斥着教学过程,小学生俨然成为课堂教学的“看客”。教师多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判断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任务,甚至替代学生对教材提供的事例材料进行成人化的主观认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观讲解占据着最多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回答仅仅成为教师展现个人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的陪衬。教师的说教不仅极大地压缩了小学生的思考时间和探究空间,也严重束缚了小学生的认知实践体验。
(二)单边教学淡化了小学生的亲师情感
师生是具有交流能力和创造灵光的生命个体,而离身思想误导教师走向单边教学,教师成为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语言转变器”,小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从而淡化了小学生的亲师情感,在师生之间制造了一条的鸿沟,造成了教与学的对立存在。教师只要求自己把课讲好,把教材提供的图片、对话、口号、事例等素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细化为一句句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就认为自己创造了一堂精彩而优质的课。教师煞费苦心的“教”并没有为小学生的“学”导路引航,甚至误导小学生把“死记硬背”当作“学习”。教与学已经成为相互对立的两个点,难以融合在一起。离身思想无疑忽略了师生关系这一具有强大创造力的积极元素,影响了小学生的认知效果。
(三)低效学习弱化了小学生的认知动机
离身思想只将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放在满足小学生的内心发展需求上,却极大地压缩了小学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自主学习的外部成长空间。小学生在层层束缚中无力挣脱,只能对教师传递过来的知识信息囫囵吞枣,从而导致小学生学习兴趣弱化,认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消弭。离身思想认为,小学生只需动脑,无需外在肢体活动就能够达到最佳认知效果。被束缚住手脚的小学生只能呆呆地坐在座位上,没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权,也没发问的话语权,更没有合作探究的自主权,对教师提供的知识不经大脑处理地“照单全收”。小学生在一次次“味同嚼蜡”的课堂学习中,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极大地弱化了认知动机,形成恶性循环,课堂学习效果自然难以令人满意。
二、具身教学:重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认知
(一)具身教学的概念
具身教学理论认为,小学生的身体是心灵、思想、情感的物质载体,也是小学生多元化内在反应的直观展现“屏幕”,更是激发和提升内在变化的外在物质刺激。小学生的“身”与“心”是内外融合、和谐一致、相辅相成的完美结合体,这就必须用具身教学重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认知。
具身教学理论倡导小学生先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创新发展的认知方式,让小学生真正动笔、动眼、动手、动脑,在亲身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具身教学让个性张扬的小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接触知识、感悟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充分调动了小学生的认知积极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帮助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切实发挥小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具身教学理论尊重小学生的生命尊严,积极开发小学生的发展潜能和认知本能,遵循教学规律推动小学生成为一个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的人。
(二)具身教学思想的价值
首先,具身教学思想能够给予小学生更宽广的认知环境,引导小学生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中表达个人的认知成果,真实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在敢想、敢说、敢做中充分彰显个性和展示能力,實现“生”“身”在场,学生在场,也重视学生身体的参与。其次,具身教学思想能够给予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突破口,指导教师如何把课堂认知的大舞台真正留给小学生。具身教学思想还激励教师做一名好“导演”,千方百计地实时启发、及时引导。最后,具身教学思想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能够为教师的课堂改革指明方向,有助于教师完成教育职责,真正实现小学生生命个体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具身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教师与小学生之间认知沟通、情感碰撞和心理共鸣的信息立交桥,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小学生主体作用结合的平台,更是小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创新发展的实践基地。
(一)直观认知强化小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具身教学思想舍弃了教师的简单说教,力求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直观化认知平台,通过声光电等多种元素给予小学生最强烈的感官刺激,以此催生小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发展动机,进行身心俱动地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直观认知特点,借助“游戏暖场法”等进行教学暖场。暖身活动能够让学生很快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营造安全、轻松、开放、接纳的心理氛围[1]。
以一年级上册《课间十分钟》为例,一位老师在课堂导入中精心设计了“找行为”环节,为学生播放了十多张学生在课间十分钟不同活动的照片:有表现积极的,比如赶紧上厕所、准备下节课课本、与他人一起玩游戏等;也有表现不积极甚至发生矛盾的,比如乱跑踩了他人的脚、碰撞了他人、光顾玩忘了上厕所等。教师让孩子们从中找出与自己相似的行为。“找行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更从学生“找行为”的结果中,发现了每个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不同表现,让后续的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之上,找准了儿童道德生长的起点。
(二)“身动”体验点燃师生合作探究激情
具身教学思想不但强调“心动”,还注重小学生的“身动”,主张小学生的身随心动、亲历亲为、自主认知、积极探究、合作发展,真正让小学生的身体实现自由运动,确保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的认知本能和发展潜能,真实构建生命认知课堂。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以意义建构的探究性活动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引领学习者充分卷入,从而促进认知、情感、精神与价值的充分融合[2]。
以三年级上册《亮出我自己》为例,为了鼓励小学生亮出自信、乐观、勇敢、善良、勤劳等个性优点,笔者以主题演讲活动的形式,让小学生以自我特点为素材进行大比拼,并设立多个荣誉称号,通过全班投票评选出最真实、最有爱心、最有能力等特点的优秀个人,引导小学生注意外在个人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内在修养的积极铸造。为了使小学生消除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打开心扉,我首先在小学生面前亮出最真实的自我,既大声说出自己的优点,也对个人缺点直言不讳,欢迎学生积极提出宝贵建议。另外,主题活动鼓励小学生正确面对自我,既珍视优点,也正视不足,以此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展示生命的创造力和发展力。
(三)“心动”呼应推动师生关系改善
道德与法治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性格养成、情操陶冶的人性化平台,教师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投其所好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通过高频率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心理共鸣,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输送最优化的精神食粮。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加速器。
以二年级下册《健康游戏我常玩》为例,小学生爱玩游戏,有些游戏甚至有害于健康,因此,笔者借助此课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娱乐习惯。教师由于职业病的困扰,比小学生更能够切身感受到长期工作或过度游戏对健康的危害,所以,我真实地表现出颈椎之痛、近视之害,用真情实感表现游戏的危害,来打动小学生,给小学生提供真实可信的例子,增强了教育效果。相关课堂剧的集体表演,更将一些小学生贪玩游戏的场面转移到课堂学习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化作用。最后我用快乐游戏的正能量告诉小学生,健康游戏远比电子游戏好玩,用浓浓的快乐氛围在小学生的内心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在此过程中,我用关爱的眼光温暖每一位小学生,也用真诚的双手拉近每一位小学生,用炽热的话语打动每一位小学生,真正体现“身”“心”互动。
(四)生本课堂体现集体的创造智慧
具身教学思想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小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主张教师要成为小学生主体认知的“幕后导演”,通过科学化的教学设计、主体化的教学过程、赏识化的教学评价等展示学生自我价值。借助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3]。
以一年级下册《大自然,谢谢你》为例,我设定了“大自然的礼物”主题活动,安排小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拍摄短视频,记录下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礼物:伟岸入云的高山、潺潺淙淙的河流、香艳无比的鲜花、绿影婆娑的树木、香气扑鼻的水果、活泼可爱的动物等等。每一位小学生在拍摄短视频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博大与慷慨,体验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然后展示小学生拍摄的较为优秀的短视频,以此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催生表现欲望。小学生群策群力,共同分析了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什么样的礼物,进而明白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供养,离开大自然的人类必然会走向灭亡。最后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水果宴,为学生准备了各种新鲜水果,让学生分享、体验和总结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同时,趁热打铁启发小学生的心智:大自然给予人类这么丰厚的礼物,我们该怎么办呢?以此点化小学生不但要感恩大自然,还要保护大自然,积极做一名环境小卫士,让人类享有更加美好和丰厚的大自然。
具身教学思想不但重视小学生的“心动”,还强调小学生的“身动”,力求小学生大脑与身体全方位兴奋起来,引导小学生学会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嘴表达、用心感知,切身體验到教师与同学的语音、语调、语气、情感、情绪、心理等微观信息,以此强化师生间的信息交互和情感沟通。从“离身”到“具身”,真正实现了“生”“身”在场,科学重建了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认知,充分激发了小学生的认知力和发展力。
参考文献:
[1]戴敏燕.三心两身: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设计[J].江苏教育,2020(4):67.
[2]刘玮.为素养而教,深度学习的三重向度与实践建构[J].江苏教育,2020(3):11.
[3]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 2002(8):43.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