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分析
2021-07-28王恩翠
王恩翠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提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需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和学科素养。主要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人文素养是人文学科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内在精神和个人品质,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必须跳脱出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效渗透到实际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当前,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重视和应用,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之间存在差异,使得人文素养的培养效果不够理想。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容易忽视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人文素养的渗透方式不够有效,使得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无法真正领悟到知识的内涵,削弱了人文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师的个人素养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行为,在教师人文素养不合格的情况下,学生也会形成不正确的人生价值,阻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同时,教师也无法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使得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及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挖掘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本身能够满足知识教育和品质教育的需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属性,发挥语文的人文特性,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教师需要找准教材内容中的人文特点,并针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强化教材的人文属性,促进学生人文意识的形成。其次,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知识,增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后,教师需要加深人文素养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知识进行深度解读,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中的思想和精神内核,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
2.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应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内涵素养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人文精神的阅读文本,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组织阅读活动,强化学生的阅读效果,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以人文知识为写作材料,让学生自主挖掘写作材料中的人文属性,提高学生的人文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设置具有人文性的作文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写作,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例如,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该不该扶跌倒老人”为题,让学生针对社会中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正确认识尊敬老人的内涵,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3.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导者,其个人素养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当努力学习,提升个人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渗透人文素養的内涵,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个人品德。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主动学习人文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和文化内涵,促进人文素养的完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自身道德和行为的约束,在日常教学中将人文素养展现出来,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积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理念,落实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工作,从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作用,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专题,寻求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推动语文教育的
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情况不容乐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和提升教师素养等方式,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广君.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1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