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1-07-28王瑛
王瑛
摘 要:日常教学中需重视对创新意识的培育,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新情境中教学可保证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情境;问题创设;小学数学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古老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二者之间的联系紧密、平等,营造师生和谐的气氛,有利于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强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一、使问题情境拥有层次性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差较大,尤其是教师在教学数学时需重视对问题情境的创设,避免统一化与单一化,应当与班级学习能力相结合,制订一些可以减少差异化的问题情境。同时,教师在创设比较烦琐的问题情境时要考虑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情况和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需要经过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过程,避免学生在思考问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要擅长把问题分解或者转变,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到问题情境活动中。比如,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必须把问题情境设置得有层次性,一个原因是学生计算能力不同,教师必须使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另一个原因是混合运算的思考过程较复杂。所以教师可以先让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解答浅显易懂的问题,让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解答复杂的问题,这样全体学生都可以加入问题情境中,不会有学生落下。
二、使问题情境拥有探究性
教师需要以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特点等为依据创建便于学生理解的学习方案,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设置的问题既不可以太简单、太直观,又不能太深奥,必须具备探究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考范围,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了解自身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提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兴趣,明确问题情境创设的基础,通过计算机技术转动图像,促使学生有兴趣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在图形转动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思考提问,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图形的各种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三、使问题情境拥有互动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创造成集体学习的环境,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上升。此外,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認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吸取他人的优点。并且,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开放性、互动性较多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教师辅助学生掌控讨论时间,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认识图形”这一课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存在的图像,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请各大家讨论后说出生活中存在的四边形与三角形,对各个图像的特征进行总结”,学生以此作为思考的动力,进行观察讨论,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在共同学习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升个人能力。
四、使问题情境拥有生活性
要把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教师应该多设置一些拥有生活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运用实践获得更多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同时设置生活性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思考的习惯,培育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与应用,激发学生潜在的数学能力。使具有复杂性与抽象性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具体化、形象化。比如,数学问题中的“生活里的负数”的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就可以引入冬天的气温在零下的时候怎么表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容易发现数学答案与依据,方便学生理解与认知数学知识,使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刘怀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2021,18(5):171.
[2]张艳杰.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20,27(2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