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MRI在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2021-07-26王炳平李娟娟刘大海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肠壁放射性直肠

华 龙,王炳平,张 凡,李娟娟,刘大海(通讯作者)

(1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放疗中心 山东 东营 257000)

(2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肿瘤科 山东 东营 257000)

(3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国际特需医疗部 山东 东营 257000)

近年来,宫颈癌成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已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关于宫颈癌的治疗,放射疗法为主要手段,虽然疗效值得肯定,但术后放射性直肠损伤并发症的多发,也引起了医学工作者的关注。放射性直肠损伤又叫作放射性直肠炎,指的是腹腔、盆腔以及腹膜后恶性肿瘤在放射线治疗后所发生的直肠损伤,该并发症的发生与多因素都有相关性,如:每次的放射线剂量、各疗程放射线总剂量等[1]。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并发症的发生,一方面会增加患者治疗痛苦程度、降低其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可能会使得患者放弃治疗,亦或是延长治疗疗程,对患者预后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临床提出,应重视对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及时诊断与干预治疗。MRI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否对放射性直肠损伤的诊断亦有积极价值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现将分析结果总结为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68例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放疗患者。纳入标准:(1)与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中相关诊断相符[2];(2)均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手段检查,明确宫颈癌;(3)并无放疗治疗禁忌证;(4)意识清晰、可全程配合;(5)病例资料完整,均于放疗全程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DWI扫描。排除标准:(1)有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损伤的情况;(2)患有慢性肠炎、直肠息肉、肠梗阻和肛门疾病者;(3)患直肠癌者;(4)任何无法耐受治疗的情况。68例入组研究的患者,年龄最低的是33岁,最高的是82岁,平均年龄是(57.63±4.56)岁;放疗辐射总剂量最小的是46 Gy、最大的是71 Gy,平均剂量(59.34±4.72)Gy。

1.2 方法

检查准备:GE Brivo MR 355 1.5T MRI成像系统;腹部8通道相控阵体部线圈。

检查流程:设定好各项参数后,行MRI平扫,在轴位T2WI-FS、T1WI下行MRI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行肝脏快速容积成像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再行矢状位延迟期扫描,DWI采用EPI序列(b=1 000 s/mm2)。

1.3 诊断依据

依据以下标准判断是否发生放射性直肠损伤:(1)既往存在宫颈癌放疗治疗史;(2)放疗之前已经由MRI检查,明确排除直肠异常者;(3)放疗后有潜伏期,有典型直肠炎症状表现,MRI表现经典;(4)经随访,排除肿瘤造成肠管侵犯的状况以及原发炎性病变,最终可明确诊断[3]。

1.4 诊断指标

(1)记录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MRI检出率;(2)统计分析MRI诊断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3)分析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5.0进行本组研究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以率(%)表示计数值资料,采用χ2予以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计量值资料,采用t方法检验。当所得检验结果P<0.05时,即可认定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MRI检出率

68例患者放疗结束后,在随访期间经肠镜或病理检查,明确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29.41%;MRI诊断率为25.00%,两组数据差异比较并不显著(P>0.05)。

MRI检查17例放射性直肠损伤,病变累及肠管长度最小的是4 cm、最大的是11 cm,平均(7.21±0.63)cm。见表1。

表1 宫颈癌放疗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MRI检出率

2.2 MRI诊断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

以肠镜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参照,MRI诊断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敏感度为80.00%(16/20)、特异度为97.92%(47/48)、准确度为92.65%(63/68)。见表2。

表2 MRI诊断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结果(例)

2.3 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MRI影像学特征

对17例由MRI检出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病例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患者病变肠壁于T2WI、DWI下皆呈现出“同心圆”状的分层状高信号,而T1WI则呈等信号表达;增强扫描后,可见“同心圆”分层状环形信号有显著强化。

在17例放射性直肠损伤病例当中,有14例(82.35%)患者可见有如下MRI征象特征:病变段肠壁有环形肿胀增厚的表现,且呈均匀状,内壁较为光滑,并无显著的软组织肿块和壁结节。

另外2例(11.76%)患者则有如下MRI征象特征:病变段肠壁的环形肿胀增厚为不均匀状,内缘见有局部不规整情况,存在结节状隆起的问题。

另外1例(5.88%)患者MRI征象特征表现:直肠中下段肠壁呈环形肿胀增厚表现,直肠前壁局部和同水平的阴道后壁是相通的。

3 讨论

近年以来,随着临床宫颈癌疾病发生率的增长、接受放疗治疗患者的数量增多、放射剂量越来越大等因素影响,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也愈渐提高。因该并发症常见且严重,极易造成肠管狭窄、黏膜面扭曲甚至是肠瘘等严重后果[4],所以及时、准确的临床诊断,对于保证放疗患者疗效以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临床诊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该症并无特异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表现,和缺血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都有一定的鉴别难点,所以导致临床误诊率较高[5]。因此还是需要从影像学方面着手来探讨对放射性直肠损伤的诊断。

MRI自临床应用以来,已经明确其临床应用的无创、病变定位准确等优势,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其用于诊断放射性直肠损伤,由结果来看,MRI检出率和病理检出率并无显著差异性(P>0.05),且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数据都较高,并且通过分析检出患者的MRI影像特征,发现其存在着典型特征表现:大多病理病变肠壁T1WI呈等信号,T2WI、DWI呈“同心圆”分层状高信号,病变段肠壁有环形肿胀变厚的表现,内壁光滑,无显著壁结节和软组织肿块。基于以上成像特征,可帮助临床诊断[6-7]。

综上所述,MRI在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中的应用有其明确诊断优势,不失为有效的诊断方案。

猜你喜欢

肠壁放射性直肠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放射性家族个性有不同 十面埋“辐”你知多少
来自放射性的电力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