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盆底四维超声评估全子宫切除术对前盆腔功能的效果研究

2021-07-26王小娥初洪秀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1期
关键词:裂孔盆底尿道

王小娥,初洪秀

(1东营市东营区新区医院影像科 山东 东营 257000)

(2东营区辛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影像科 山东 东营 257000)

全子宫切除术在妇科疾病中是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一般女性在手术之后,由于盆腔的解剖结构容易发生变化,大多数的患者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早期在前盆腔中最为常见[1]。有关研究表明,做完子宫切除术之后患者会发生尿失禁的情况,并且在近些年来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影响着女性的生活质量,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2]。本次研究盆底四维超声评估全子宫切除术后对前盆腔功能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东营市东营区新区医院收治的60例盆腔良性及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分布在33~52岁,平均年龄为(42.3±3.6)岁。排除有盆腔器官脱垂、脊柱腰骶部外伤、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以及之前接受过盆腔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及其家属知此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流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GE 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腔内探头为RIC6-12-D,频率为6~12 MHz。

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3、6、12个月行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患者在进行检查之前应该将大便排空,膀胱容量要小于50 mL,取患者截石位,在探头处涂抹上无菌耦合剂,并且将其放在会阴部,运用腔内探头四维模式,对仪器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整,依据耻骨联合的后下缘,正中矢状切面清楚地显示出来时,将4D启动,从前往后仔细观察耻骨联合、尿道、膀胱颈、膀胱后壁、阴道、直肠和肛管,之后对受检者缩肛、静息及最大瓦时动作的思维图像分别进行采集和存储,仔细观察患者3种状态下超声图像的变化情况[3-4]。有效缩肛动作:持续时间≥3 s;盆腔脏器向腹侧上运动;肛提肌裂孔缩小。有效瓦氏动作:持续时间≥5s;盆腔脏器向背尾侧运动;肛提肌裂孔增大,叮嘱患者最大瓦时动作要做3次,选择图像质量较好的一次用作诊断。由两名专业医生进行双盲操作和测量[5-6]。

1.3 观察指标

静息状态以及最大瓦时动作下膀胱颈位置;最大瓦时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尿道内口漏斗是否形成、膀胱膨出是否发生、尿道旋转角、盆膈裂孔面积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中矢状平面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手术后BSD在最大瓦时动作下测量值明显低于手术前,随着手术后时间的延长BSD越来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BND在最大瓦时动作下测量值明显高于手术前,随着手术后时间的增长BND值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尿道旋转角度在最大瓦时动作下明显高于手术前,尿道旋转角度随着手术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盆膈裂孔面积在最大瓦时动作下明显高于手术前,随着手术后时间的延长盆膈裂孔面积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正中矢状平面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s)

表1 正中矢状平面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s)

?

2.2 术前和术后漏斗形尿道内口发生数比较

60例患者中,手术前没有患者尿道内口呈漏斗形,术后3个月未形成的有53例,形成的有7例;术后6个月未形成的有51例,形成的有9例;术后12个月未形成的有47例,形成的有13例。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术前和术后漏斗形尿道内口发生数比较(例)

2.3 术后和术前膀胱膨出发生数比较

60例患者中,手术前没有患者发生膀胱膨出,术后3个月未形成的有52例,形成的有8例;术后6个月未形成的有50例,形成的有10例;术后12个月未形成的有45例,形成的有15例。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术前和术后膀胱膨出发生数比较(例)

3 讨论

完整的盆底结构对女性盆底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全子宫切除术被广泛地应用在治疗各类妇科疾病上,全子宫切除术会破坏女性重要盆底结构,例如韧带、筋膜、结缔组织和肌肉等,增加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7-8]。全子宫切除术会导致卵巢供血功能受损,影响妇女的卵巢功能,容易导致盆腔脏器脱垂[9]。盆底四维超声可以用有效、动态直观的方式将盆腔的各器官情况显示出来[10]。

本次研究表明,患者在手术后3、6、12个月与手术前进行比较,在最大瓦时动作下BSD值显著低于手术前,随着手术后时间的延长BSD越来越小,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ND、尿道旋转角度、盆膈裂孔面积显著高于手术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3、6、12个月,漏斗形尿道内口发生数分别为7、9、13,未发生数分别为53、51、47,膀胱膨出发生数分别为8、10、15,未发生数为52、50、4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术后最大瓦时动作下BSD缩小,BND、尿道旋转角度、盆膈裂孔面积都明显增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漏斗形尿道内口、膀胱膨出,因此,全子宫切除术会导致女性前盆腔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盆底四维超声能够较好地对前盆腔功能进行评估,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裂孔盆底尿道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裂孔在黄斑
陌生的尿道肉阜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复发嵌顿再手术一例报告
腹腔镜联合胃镜引导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三例术中测压
女性尿道憩室的诊断和治疗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小儿尿道下裂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