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2021-07-25柯秀容
柯秀容
【摘要】生态价值观教育是当代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对学生科学认识自己及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还能帮助学生正确构建生态价值观,对培育学生生态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当代初中阶段生物教学中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做了阐述,希望能为当代生物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态价值观;研究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自筹基金立项课题“生态文明融入生物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19-085)的研究成果之一。
生态价值观就是处理生态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其不仅包括我们熟知的生命观念,还包括生态文明观念、生态发展观等。教师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不仅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培养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还能加深他们对生命、世界及环境的认知,开阔他们的眼界,促进他们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1]。
一、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意义
当前,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国家与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注重生态文明与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构建科学有效的全新的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秩序,不仅要能够造福现在的百姓,还要对于未来,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所贡献。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就是让每个人、让我们的下一代具备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对生态文明及生态环境有正确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全新生态秩序的构建,推动当代文明健康发展[2]。而中学教育作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从而使他们在初级阶段就具备科学、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社会及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中学各个阶段的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开始逐渐增多,生态文明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活动也得到了不断丰富。但是,实际教学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生态教育发展及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一)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不具系统性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及教学目标的构建,直接对学生培养效果及价值观引导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中学阶段生物教学中,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只是零散地出现在几个章节中,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缺乏相关内容的支持,无法构建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知识架构体系,这也就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存在片面性,无法将其系统地融入自身的知识系统中,更无法对其含义进而归纳、总结,以及建立健全、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
(二)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不受重视
除了内容零散,不够系统和充实,生态文明教育及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不被重视也是其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项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调查数据表明,有54%的受访教师认为,生物学科与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密切相关,有25%的教师认为,生态价值观教育与生物学科教育相对有关,而其与地理、德育教育等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另一项关于西部地区教师调查的数据更加令人揪心,数据显示,对于生态价值观的政策与文件,研究过或者读过的教师只占10%,而浏览过的占55%。这些数据说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存在一定的认知缺陷和误解,从主观意识上就对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不够重视,缺乏正确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意识。
(三)生态价值观培养方法死板、单一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培养理念及教学方法对学生培养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高,知识掌握程度也会高;反之,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就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但是在实际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囿于自己的能力及对成绩的重视,始终使用自己熟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些方法不仅死板、单一,还不能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三、初中生生态价值观培养策略
(一)科学整合,构建系统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关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还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紧密相连。因此,教育部与学校要积极有效地将生态价值观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中,编著专业的教材与素材库,将原有的生态文明知识进行整合链接,使其相互联系,在一个大的主题系统下得以统一,进而完成其知识的系统性构建。学校还要开设与之相关的校本课程,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将生态价值观的理解情况和教学情况纳入教师综合素质考评体系中,进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保证其效果。各级、各阶段学校还要开展多学科生态价值观联合教学,构建生态价值观综合教育体系,回归教育的本真状态,进而提高生物教学生态价值观教育的专业性和教学质量。
(二)加强重视,提升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知识的教授者。因此,要想保证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的科学性及有效性,教师就必须注重自身理念的培养,加强对自身的认识,进而在教学目标设计及教学内容讲述等方面进行有效渗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想达成这个目标,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是学校的重视。学校相关教育人员要提高自身对生态文明知识及生态价值观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对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和培训,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学习及研究、进取中,提升素养和综合能力。其次是教师的重视。教师应对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文件及相关政策等进行科学解读。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相关资源,和其他教师及行业内优秀人员、专家进行交流与探讨,进而加深自身的认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是制订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利用硬性指标来加强对相关人员生态文明教育及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从而推动当代生物教学科学化发展。
(三)多元教学,实施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命及多元文明的融入,各种全新教学方法开始逐渐出现,它们更加科学有效,同时也更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学生自身学习规律和知识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要想在初中階段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科学构建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桎梏,积极有效地采取全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具体的生态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或者实践教育法等,从而增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有效完成生态价值观的科学构建任务。比如,在教学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关青蛙的情境,接着利用语言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带入情境中,从而在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青蛙在整个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而使他们明白生物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优质的生态价值观。
除了使用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教师还要以生为本,积极利用合作学习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例如,在教学关于鱼的相关生物知识时,教师在正式教授学生之前,可以先将学生集中起来,按照科学有效的方式将学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知识学习小组,并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有效研究和讨论,从而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及生态文明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和实施各类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及感受到的进行思考,从而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后的总结及归纳,利用填写实践活动记录及习作文章等形式来加深他们的认识,深化他们的理解,从而使其能够自行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教育及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未来社会发展及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教师,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及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方法等进行细致的学习、分析、总结、研究和归纳,不断提升自身对它们的认识,进而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备优质综合素质及科学生态价值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吴昌勇.生态观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途径: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例[J].名师在线,2019(03):18-19.
王玉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