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单通道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2021-07-24钟洪才

吉林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疝囊腹股沟腹膜

曾 浩,钟洪才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广东 惠州 516001)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在小儿外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男性患儿中较为多发[1]。是由于患儿在胎儿期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导致的,因此在临床中患儿的症状主要会表现为在腹股沟或者阴囊处,触及光滑、整齐、稍带弹性的可复性肿物[2]。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易发生疝内容物嵌顿,嵌顿疝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等严重并发症[3],因此在诊断明确后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防止发生嵌顿。基于此,我院特取我院收治的6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腹腔镜下单通道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对于患者的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2020年1月,按照手术方式的差异分为腹腔镜组与传统手术组,两组各分配患者33例,所有患儿经过查体及超声检查均确诊为腹股沟斜疝。腹腔镜组33例患儿中,男17例,女16例,患儿0~7岁,平均(4.32±0.45)岁;传统手术组33例患儿中,男16例,女17例,患儿0~8岁,平均(4.78±0.56)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手术组予以常规腹横纹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方式,具体操作如下: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取平卧位平躺在手术床上,患儿进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在患儿患侧腹股沟韧带上方约1 cm腹横纹处取切口,切口的长度为1.0~1.5 cm,切开皮肤、皮下浅筋膜,纹氏钳钝性分离外环口,寻及精索(女性患儿为子宫圆韧带)并将精索(或子宫圆韧带)提出切口,分离提睾肌及筋膜(女性患儿为子宫圆韧带周围筋膜);找到疝囊,切开疝囊后向上方游离疝囊至腹膜外脂肪,高位缝扎疝囊颈部,然后剪除远端疝囊,复位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逐层缝合切口,完成手术[4-6]。

腹腔镜组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方式,具体操作如下:患儿入手术室前排尿排空膀胱,入手术室后,患儿亦取平卧位进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在其臀腰部垫上小枕头以便抬高其臀腰部,常规消毒铺巾;于正中脐部取一5 mm切口,通过切口将气腹针穿刺进入到患儿的腹腔内,建立人工气腹,保持气腹压力维持在9~10 mm Hg(1 mm Hg=0.133 3 kPa);拔除气腹针后,于脐部切开约0.8 cm,分别置入0.5及0.3 cm穿刺器各一个,插入5 mm腹腔镜做观察,于外环口上方用注射器针头穿开皮肤约0.2 cm,用雪橇针(腰穿针)带第一条4号丝线从内环口内侧腹膜下潜行绕过输精管跟精索血管至半环处戳破腹膜,退出雪橇针,再导入第二根4号丝线从内环口外侧腹膜下潜行至腹膜戳破处穿出,交叉穿过第一根线,3 mm钳子在腹腔内拉紧第二根丝线,于腹壁体外拉紧第一根丝线,将第二根丝线引导出,则第二根丝线形成一圈环绕内环口,收紧丝线高位结扎疝环,结扎前将囊内气体液体挤出,结扎牢固,检查无损伤,常规缝合脐部切口,完成手术。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治愈:患儿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病灶完全修复,手术结束后半年内未出现复发的症状;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病灶基本修复,手术结束后半年内未出现复发的症状;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病灶修复后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差且在术后出现复发的症状。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总分0~1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疼痛感越明显。术后生活质量则基于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进行对比。

2 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例(%)]

2.2手术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而在术后VAS疼痛评分方面,腹腔镜组VAS评分情况明显小于传统手术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生活质量方面,传统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复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疾病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腹膜鞘状突未闭合导致的[5],因此在患儿的腹股沟或阴囊处位置可见可复性的肿块,患儿出现哭闹、站立或者咳嗽时,腹内压增加会导致肿块增大,由于肿块并不能消除,当其变硬时,就会成为嵌顿疝,导致患儿出现肠梗阻或疝内容物坏死的并发症[6]。由于该疾病通过治疗后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且其预后的效果也较好。因此在临床上一旦诊断明确后应尽早对患儿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的经腹横纹切口高位结扎疝囊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但是由于传统的手术需要将患儿的精索、提睾肌和筋膜(女性患儿为圆韧带周围筋膜)等进行分离,极易对其造成一定的损害性,并且由于疝囊的结扎部位较浅,疝囊在结扎后易出现疝复发[7]。因此,本院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主要是采取腹腔镜下内环口缝扎术的术式,通过建立人工气腹,使用腹腔镜对患者的精索血管、输精管等组织进行有效观察,能够尽可能地避开对这些组织的损伤,直接操作在病灶部位上,从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结扎的部位直接作用在患儿的内环口腹膜上,结扎的位置相对于传统手术更加深入,因此其疾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8]。

从本次研究的数据结果来看,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VAS疼痛评分方面,腹腔镜组VAS评分情况明显小于传统手术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生活质量方面,传统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复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和腹腔镜手术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腹腔镜手术对患儿的预后效果较佳,并且对其身体组织器官的损伤较小,更加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综上所述,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腹腔镜下单通道疝囊高位结扎术与常规腹横纹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腹腔镜下单通道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治疗过程中对患儿的精索血管以及输精管(女性患儿为子宫圆韧带)等组织的损伤较小,对疝囊的结扎效果较好,因此对患儿的预后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疝囊腹股沟腹膜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关于腹膜透析后腹膜感染的护理分析
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