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至2018年南京地区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使用分析
2021-07-21王美华韩丹肖翊李碧琪刘慧
王美华 韩丹 肖翊 李碧琪 刘慧
由于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全球药企对各类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力度的加大,很多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接连上市[1]。靶向治疗是针对癌症特有的生物学特征,阻断有利于癌症发展的信号传递,干扰细胞周期调节或诱导细胞死亡以杀死癌细胞,同时对正常细胞几乎无影响[2],因此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据统计,目前南京地区临床使用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主要有单克隆抗体(Mab)、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以及其他类(硼替佐米)。本文通过统计分析2016年至2018年南京地区34家医院采购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信息数据,为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临床使用及相关部门的药物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资料 2016年至2018年南京地区34家医院采购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信息,由长江流域医院用药信息网提供。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以年份分类对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用药金额、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金额与排序比值(B/A)及GAGR值进行统计。DDD 以第18版《新编药物学》[3]规定的日剂量为准,若无相关数值则以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成人日剂量为准。DDDs=某药品的年消耗量/该药品的DDD值,可反映某药物的使用频率。DDC=某药年销售金额/DDDs值,为药品的总体价格水平,DDC值越大说明该药物的平均日费用越高。B/A= 金额排序(B)/DDDs排序(A),表示用药金额与DDDs的同步性;比值越接近1,说明同步性越好;比值>1,说明药品价格低、使用率高;比值<1,说明药品价格高、使用率低[4]。CAGR=[(止年费用/始年费用)1/(止年-始年)]×100%,可反映特定时间段内用药金额的增长率。
2 结果
2.1 三类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年度销售金额、构成比及GAGR值分析 三类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用药金额均逐年升高,CAGR值高达45.87%,Mab的构成比逐年下降,TKI和硼替佐米的构成比逐年升高。见表1。
表1 三类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年度销售金额、构成比及GAGR值分析
2.2 南京地区2016年至2018年各种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用药金额及其排序、构成比分析 利妥昔单抗3年的销售金额逐年上涨,且均稳居第一;曲妥珠单抗、尼洛替尼、厄洛替尼、达沙替尼的年度销售金额排序逐渐下降;硼替佐米、索拉非尼、阿帕替尼的年度销售金额排序逐渐上升。其中,曲妥珠单抗、尼洛替尼、索拉菲尼、阿帕替尼的排序变化较大。埃克替尼和舒尼替尼于2017年和2018年在江苏地区停用。见表2。
表2 南京地区2016年至2018年各种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用药金额及其排序、构成比分析
2.3 南京地区2016年至2018年各种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用药频度及其排序分析 吉非替尼的DDDs逐年上升,排序始终位于第一;阿帕替尼的DDDs排序上升迅猛,三年内从第12位上升至第4位;伊马替尼的DDDs排序骤然下降,三年内从第2位下降至第8位,说明用药频度呈下降趋势。见表3。
表3 南京地区2016年至2018年各种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用药频度及其排序分析
2.4 南京地区2016年至2018年各种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限定日费用及其排序、B/A值分析 除伊马替尼、厄洛替尼的DDC上下浮动外,其余药物的DDC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提示大部分分子靶向抗肿瘤用药费用呈下降趋势,其中硼替佐米的DDC下降比例最大。曲妥珠单抗、西妥珠单抗、厄洛替尼、阿帕替尼和拉帕替尼B/A值三年内均一直接近或>1,提示同步性较好、使用率高。见表4。
表4 南京地区2016年至2018年各种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限定日费用及其排序、B/A值分析
3 讨论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相对化疗和传统的肿瘤药物,具有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少等优点,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近年来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逐渐升高,尤其是部分癌症晚期。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虽然上市时间较短,但发展迅猛,药物消耗金额逐年上涨,治疗效果亦逐渐被认可,临床上更倾向于使用此类具有较高价值的抗肿瘤药物。根据其作用位点和药物机理主要分为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单克隆抗体(Mab)两类。
本研究收集了2016年至2018年南京地区34家医院使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具体数据,发现Mab和TKI的消耗金额逐年上涨,说明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在癌症治疗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尽管Mab类依然占据较大优势,但TKI的复合增长率CAGR值56.51%大于Mab类(38.12%),说明TKI类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发展迅速,得到了临床医患的广泛认可。Mab类的年消耗金额远大于TKI类,可能与利妥昔单抗此类价格昂贵且用药频率不低的临床使用有关。
Mab类中利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的销售金额连续三年位居前列,两者的构成比之和从44.46%增长至50.81%,可见两者占据市场份额之大,临床使用亦呈上升趋势。利妥昔单抗的年消耗金额逐年增长,且排序一直居于首位,但其DDDs值排序却处于中部,一方面是因为利妥昔单抗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疾病治疗的首选用药,另一方面此药多由国外进口采购,价格不菲。贝伐珠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VEGF抗体,已获得美国FDA和EMA批准应用于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和维持治疗,并与铂类化学疗法相关联[5],至2018年贝伐珠单抗的价格逐年下降,DDC降幅达62.01%,随之而来是DDDs的大幅上升,说明国家谈判对药物整体价格的调整是非常成功的。TKI类中吉非替尼的销售金额增长迅速,十多年前已获得FDA批准,被广泛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NSCLC)或化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随着2016年国家对吉非替尼的药价谈判成功,吉非替尼的价格大幅下降,之后的价格也是逐年降低,在目前的临床药物治疗上,仍是众多治疗方案和联合用药的选择。除吉非替尼连续三年DDDs值排名首位外,其他药物的排序均在变换。厄洛替尼2017年的用药频度突然下降,是因为其限定日费用突然上涨至4770.48元,排序居首,约为2016年的7.5倍,而治疗产生的经济负担也是患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伊马替尼与阿帕替尼在2016年至2018年的DDDs排序变化形成鲜明对比。伊马替尼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指南的首选推荐药物,其销售金额仅有少许上升,总体趋于平稳上升,但用药频度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B/A值小于1,故同步性并不好。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达沙替尼对伊马替尼的替代使用,一方面可能与南京地区的企业开展伊马替尼研究,志愿者的部分医疗费用由企业承担有关。阿帕替尼是第一个上市的国产小分子血管表皮生长因子(VEGF)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自2014年已被国家批准应用于晚期或转移性化学难治性胃癌的三线或三线后疗法,2017年4月阿帕替尼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018年的限定日费用下降245.91元,降幅达36.09%,DDC下降伴随着DDDs大幅增加,与国内企业的营销策略、江苏本地企业、临床大量超适应症用药等因素有关。
综上,2016年至2018年南京地区34家医院使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均稳步提高。尽管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种类尚少,主要依赖进口,且价格不菲。经过2017年的国家谈判与2019年国家医保局“4+7”带量采购,抗肿瘤药品的价格大幅下降,降低了社会家庭的医疗成本,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