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的选编特点
——以低年段语文教材为例
2021-07-20谢惠英
谢惠英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莲花山小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家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至关重要。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词潜藏着国人的心理品格和精神气质,反映时代风貌。学习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博大精深、意蕴隽永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涵泳咀嚼其中优秀篇章所散发出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主义精神,在观照他人中省察自己,逐渐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完善自己。甄选优秀经典的古诗词进入新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体系,能有效落实《纲要》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的一个重大举措。
1.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的编排体系
1.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简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对小学古诗词阅读目标的要求,按照中央对三科教材统编统用、三年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的要求,历时五年,教育部统一组织人员新编了中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制》、《语文》、《历史》教材,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年级采用部编版教材。部编本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传统文化篇目的大幅增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融入古诗词课程,小学阶段6个年级12册教材,共入选古诗词112篇,占教材所有课文选篇的30%,比原来人教版教材增加了37首古诗词。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囊括了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的大量优秀篇章。体裁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启蒙教育阶段的德育、美育、智育和劳育等方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2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的编排体系。
(1)以文体为经,主题为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材编写建议”第5点指出:“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根据这一要求,从体裁上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主要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为主,随着学年段的上升,相继出现五律、词、乐府民歌等其他诗歌体裁形式。考虑到古诗词文体的历史特殊性,在编排课文时还得注意与单元人文主题相配合,兼顾不同年段的学习要求、不同板块的教学任务,以文体为经,以主题为纬,根据“经度”和“纬度”两个维度安排三个学段的古诗词学习,具体安排列表如下:
以文体为经,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能使学生清晰地接触到不同体裁风格的诗歌,对学生了解各种诗歌体裁类型的写法技巧、对仗形式等有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透过不同体裁的古诗词,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古诗词在文体革新上的成就和贡献,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貌与诗人的审美视角。
以主题为纬,意指选文根据思想、感情、审美方式的不同来编排,单元主题篇章之间情感相互渗透,相互独立又遥相呼应,带领学生在古代诗人、词人的精神世界里自由潜浮,感受时代熠熠发亮的人文精神光芒,在良好的熏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发展体系。根据112首古诗词的具体内容,笔者进行了细致的归类,大致可分为这几类:“童真童趣篇”、“山水田园篇”、“写景抒情篇”、“叙事抒情篇”、“送别篇”、“咏物篇”、“说理篇”。
(2)题材与主题风格多元化。诗歌的题材来源于生活,诗歌的内容往往反映时代主题思想,是构建诗歌精神艺术形象的具体材料。古诗的题材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在部编版新教材中,对于古诗题材的收录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种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段教材为例,按题材种类进行分类统计,具体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部编版小学低段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题材选择上侧重于写景抒情类的古诗词,约占了该年段所有古诗词总数的一半。叙事抒情题材占低年段所选古诗词题材的14.8%,其次到咏物题材和童真童趣题材的古诗词,所占比例均为11.1%。送别题材的古诗词为两首,所占比例为7.4%;山水田园题材和说理题材的古诗词各选取了一首,所占比例均为3.7%。不难看出,在选编低年段古诗词时,部编版语文教材倾向于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的题材,拉近与历史时代的距离感,淡化时代隔阂带来的陌生感,从而更容易让孩子从古诗词的情感碰撞中产生共鸣,加深体会。《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部编版小学低段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题材上的分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该学段的特点。
(3)以唐代为主,兼顾各朝。部编版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一共选取了18位作家的作品,其中唐代作家最多,有13位,选取其作品共19篇,数量居各朝代首位,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段教材所选古诗词中,唐朝的诗歌作品数量是最多的,其中,又以李白的诗歌数量为最多。其次是白居易和李绅,这两位诗人入选的古诗词数量均为2首,其余十位诗人的数量均为一首。宋朝和清朝入选的诗词作品里,以宋朝杨万里诗歌的数量居多,其余三位诗人的作品均为一首;两汉时期、南北朝时期和明朝时期各入选一首古诗词,其中,两汉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入选的诗歌都没有明确的作者,是流传于民间的下层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唐宋是古诗词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两个朝代的古诗词作品奏出了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并内化成各自的时代符号。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段教材在编选古诗词时,注重突出教材“典范性”的要求,以成就突出的诗人为主,并兼顾其他诗人,有助于学生更全方位地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2.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的选文特点
通过对部编版小学低段语文教材概况以及选文的编排体系分析,大致能了解到小学教材的选文概貌。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追本溯源,结合时代背景,笔者总结出入选古诗词的两个特点。
2.1 传承经典,文质兼美。关于文学作品的经典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次关于语文教学的座谈会上,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例子”的古诗词必须具有典范性,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质兼美,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教材本身存在纰漏,或者选文思想不端正又如何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笔者认为,古诗词的经典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思想内容方面,古诗词承担着传递文化价值、延续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能够启迪心智,使学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主动吸收文化精髓,在阅读中丰富人生底蕴,增强人生积淀,浸润灵魂,涵养德行,塑造品格;在语言运用方面,古诗词的遣词用字等应当堪为楷模,值得细细揣摩,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语言表达运用的典范。
关于文质兼美,我国的语文教材一直采用文选型编写体制,作为教材系统核心的选文,其质量高低决定着教材整体质量的好坏,并最终影响语文教学课程的实施。最早正式提出“文质兼美”这一标准是在1963年5月通过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课文必须是范文,要求文质兼美,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再到后来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教学大纲相继坚持这一标准,虽然表述不一,但可以确定“文质兼美”已然成为语文教材选文一以贯之的基本规范。所谓“文质兼美”,在这里是形容文章的内在和外在,“文”一般指作品的外在形式,比如选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等;“质”一般指作品的内容,比如中心思想、主题主旨、观点态度等。
部编版小学低段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古诗词大部分为名家经典,兼顾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由今溯古,人们口耳相承,古诗词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辗转流传,其思想光芒和人文价值依然熠熠生辉、魅力不减。所选古诗词大多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足以垂范后世。
2.2 儿童本位,难易适中。教材的选文必须难易适度,适于学生学习。在思想内容上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有意注意;在语言文字层面,教材应避免选取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古诗词,以防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生出敬畏之心,丧失学习信心和动力。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个桃”,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确立可接受的阶段性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独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实现这个目标,古诗词的选编应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语言能力习得的阶段性发展,发挥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
部编版小学低段语文教材在作家作品的数量上作了一个权衡,主要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突出了选文的经典性。同时教材也注意古诗词主题的丰富性、题材的多样性、语言的典范性,最大程度地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师生双方对话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最终获得原始的直观感受和情感启发。教材根据古诗词的重要性分为两个层次,入选课文的古诗词需要学生认真掌握、夯实古诗词基础,学生能根据注释领会诗歌意思和体验作者情感,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园地里的“日积月累”栏目所选取的古诗词,只需要学生加强背诵、积累,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意思、作者情感没有硬性要求,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负担,突出教材“整体规划,科学统筹”的编排特点。
入选的古诗词难易适中,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遵循儿童本位的选文取向,不仅照顾到学生的学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便于教师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3.结束语
统编教科书小学低段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编排体例上紧扣两个维度,以文体为经,以主题为纬,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期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古诗词的来源广阔,不仅包含了唐宋鼎盛时期的名家,同时兼顾其他诗人、词作者,构成古诗词之大观,引人入胜。经典性、可接受性是古诗词的突出特点,凸显了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具体要求,同时透射出新课改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作为新教材,由于经验的相对缺乏,在教材的编选上难免会出现不足之处。在个别朝代古诗词的选取上存在数量失衡、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新教材的主观片面性。如对元朝的古诗词作品未作考虑,使得古诗词教育出现文化断层现象,不利于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感知。不同题材和体裁的古诗词缺乏更系统化的规划,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审美体系的培养。另外,由于两汉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古诗词年代相距较远,加上社会背景的陌生化,理解难度会偏大,如果在课后习题的编写上注重补充启发性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