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对“琉球教育”研究的分期研究

2021-07-17陈蕾

锦绣·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分期

陈蕾

摘要:前田舟子在《明代の琉球官生について―特に三山と官生の派遣をめぐって―》一文中称(琉球)“官生”为“国费留学生”。“国费留学生”是指由国家出资的留学生。而官生是明清荫监之一,指科举制度中,以官荫而得入国子监读书者;琉球官生指的是,受明清皇帝的恩赐,琉球方面可以派遣学员来到中国国子监读书学习的人,而且,官生本身就是中国官僚体制内的重要一环。由此看,“官生”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国费留学生”与“官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那么,现在为何有人会将两者混为一谈呢?由此,本人对琉球的教育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琉球教育;官生;分期

为此,以“琉球教育”为主题在知网上进行搜索,结果共有101篇论文,最早的论文是1994年的《明清时期中国教育制度对琉球的影响》,最晚的论文是2019年的《论冷战时期美国对琉球群岛的公共文化建设》,共跨越25年。将这101篇论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好后,大致可以将其分为8类,分别是“中华文化”、“中琉贸易”、“官生”、“专题研究”、“邻国关系”、“球案”、“二战以后的琉球”和“其他”类。

再對上述八类的这101篇论文进行整理分析,我们可以将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4—2005年;第一阶段是2006—2015年;第一阶段是2015—2019年。第一阶段对“琉球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中华文化、中琉关系为主,共15篇论文,第二个阶段对“琉球教育”的研究中,关于政治和领土问题的研究开始出现并突然增多,共31篇论文;第三个阶段中,关于官生的论文突然增多,共55篇论文。下面,我将对每一阶段进行具体介绍:

第一个阶段是“琉球教育”研究的萌芽期。该阶段以中华文化、中琉关系为中心,这一阶段的论文包括五类,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类“中华文化”总计5篇。最早关于“中华文化”的文章是1994年谢必震,蔡惠琼的《明清时期中国教育制度对琉球的影响》,最晚的是2005年崔军峰的《儒学与明清琉球教育事业的发展》。内容包括,中国文化(教育制度、官话、士大夫、官方文书、儒学)对琉球的影响,琉球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

第二类“中琉贸易”总计1篇。是1998年谢必震的《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贸易之研究》。

第三类“官生”总计2篇。最早关于“官生”的文章是1998年黄新宪的《封贡体制与琉球来华留学生教育》,还有2004年鲁宝元的《琉球国第四批派遣留学生北京学习生活调查》。主要内容是记载当时琉球来华的官生和勤学生的相关情况,以及与封贡体制的关系。

第四类“专题研究”总计2篇。最早关于“专题研究”的文章是2002年海燕的《第六届中国·琉球历史关系研讨会在京召开》,还有2005年陈硕炫的《琉球佛教初探》。主要内容包括:研讨会、佛教。

第五类“邻国关系”总计5篇。最早关于“邻国关系”的文章是2002年赖正维的《略论明清时期福建生产技术在琉球的传播》,最晚的是2005年孙清玲的《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遗存考》。主要内容为中琉关系和中国邻国(日本)与琉球的关系。

第一阶段中国学者对“琉球教育”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基础背景研究阶段,从上述论文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要研究琉球教育问题,绕不开对中国教育制度、儒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对中琉交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研究。

第二个阶段是“琉球教育”研究的发展期。该阶段集中以政治和领土问题研究为中心,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第二阶段新出现了两类,分别是“球案”和“二战后的琉球”。

第六类“球案”在该阶段总计6篇。最早关于“球案”的文章是2006年江岱莉的《琉球爱国诗人林世功研究》,最晚的是2014年刘潇湘的《从侵略扩张到和平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发展模式的转型》。主要内容包括:“球案”相关人物研究;“球案”时期中国(晚清条约)、琉球(独立运动)、日本(侵略与扩张)的相关事件。

第七类“二战后的琉球”在该阶段总计5篇。最早关于“二战后的琉球”的是2006年李恒的《钓鱼岛问题研究》,最晚的是2013年张毅的《琉球法律地位之国际法分析》。主要内容包括:钓鱼岛问题、日美冲绳问题。(其中美军占领时期的冲绳的文章最多)

其次,“琉球教育”研究萌芽期中的五类也在继续发展,具体情况如下:“中华文化”类有6篇,主要集中在2007—2010年;“中琉贸易”类有2篇;“官生”类0篇;“邻国关系”类有7篇,主要集中在2012—2014年。

第二阶段,中国学者对“琉球教育”的研究不再限于中华文化、中琉关系等基础背景性研究,而是将视野扩大,将“琉球教育”聚焦于“琉球”二字上。这一阶段,对琉球的政治和领土问题的论文开始出现并持续发展,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政治问题对教育也会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第三个阶段是“琉球教育”研究的成熟期。该阶段以官生研究为中心,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三阶段没有新出现的类别,但是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点就在于“官生”这一类,由发展期的0篇变为了第三阶段的8篇。除“官生”类外,其他六类在第三阶段也在继续发展。“中华文化”类共10篇;“中琉贸易”类共1篇;“专题研究”类共10篇;“邻国关系”类共9篇;“球案”类共6篇;“二战以后的琉球”类共10篇。

第八类“其他”:共2篇。一篇是2011年徐常三的《琉球海流起源及其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第二篇是2016年陈亚淑的《<万国公报>的日本形象研究》。

第三阶段,中国学者们对“琉球教育”的研究在第一、第二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也在慢慢聚焦、走向成熟。从第一阶段主要研究中华文化到第二阶段主要研究琉球的政治、领土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前两个阶段实际上都还没有论及教育本身,但第三阶段却是“官生”研究的主要阶段,也就是说,对“琉球教育”的研究在第三阶段才集中研究教育本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学者们对“琉球教育”研究的脉络。从以中华文化、中琉关系为主的萌芽期到以政治、领土问题为中心的发展期,最后到聚焦于“官生”类的成熟期。

猜你喜欢

分期
四段分期与四种方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索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多排螺旋CT对宫颈癌影像诊断的价值
中小学微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骨病活动型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分期及临床意义
经阴道超声血管定量检测对卵巢肿瘤的临床诊断效果观察
84例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
超声内镜在食管癌术前TN分期中的价值
青少年卵巢胚胎性癌1例临床和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