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2021-07-16阎若思张维崔赞梅吴蕾刘伟娜
阎若思 张维 崔赞梅 吴蕾 刘伟娜
[摘 要] 针对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培养实施全面性、培养体系相融性、培养理念前瞻性特征,认为“课程思政”实践尚存在思想重视程度不足、概念认识深度不足、实施方法牵强、考评体系尚未健全的问题,并提出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实施路径,为“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育人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进、课程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改革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 新工科;工程教育;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2019040401033);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的纺织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2019GJJG202)
[作者简介] 阎若思(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博士,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校团委副书记,主要从事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8-0156-04 [收稿日期] 2021-01-14
一、引言
基于工业4.0发展环境下的工程教育是实现工程创新人才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决定新形势下我国工业发展和变革程度及世界产业新格局的重要环节。“新工科”改革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积极响应,符合针对科技快速发展环境下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以培养能够应对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挑战的工程创新人才,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课程思政”,是指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1],明确了高校各类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应当承担的功能定位[2]。教育部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中提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3]“课程思政”的育德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专业自信、钻研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具有共同目标。以“课程思政”理念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人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4]。
新工科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特征,认清“课程思政”实践存在的问题并避免实施过程中已经发现的误区,准确判断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实施路径,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进、课程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改革和发展思路。
二、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特征
基于“新工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环境、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师资结构和学生特点,“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具有以下特征。
(1)培养实施全面性。新工科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肩负培养能够应对新全球环境挑战的工程技术人才,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体系是实现“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必然路径。高校各部门和教学单位应该形成通力合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措施的有效实施。
(2)培养体系相融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需要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同步吸收专业知识和实现思想升华,实现工科专业协同育人效果最优化。
(3)培养理念前瞻性。“课程思政”将学术前沿、科技发展的思想政治元素和工匠精神、专业报国的使命担当融入工科专业课堂教學中,提升学生对专业前沿的认知深度[5],建立工程创新人才的专业自信度、忠诚度和使命感,树立学生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的坚定信念。
三、“课程思政”实践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在高校工程教育中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基于“课程思政”工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元素挖掘和实践路径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逐渐提升,优秀研究成果凸显。但是,在新工科“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理解误区和实施问题。
(1)思想重视程度不足。“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的课程观。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主体责任落实不明,不同高校“课程思政”主管部门不一致,对教学改革的顶层系统设计不够,在部门和基层学院之间的职责目标和信息传递不一致,使专业教师疲于应付各部门重复性任务,分散教学精力和教改热情。高校工科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更加专注于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但是对思想引导和价值观教育不系统、不深入、不重视,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够,缺乏工程创新人才传道受业解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6],专业教学在“课程思政”中承担的责任认知被弱化。
(2)概念认识深度不足。工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对改革概念认识深度不足。“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名教师、一门课程、一套教学设计可以达到,而是需要构建全员、全课程、全过程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合力,营造育人氛围,整体促进“课程思政”概念深入全教育环节。将“课程思政”建设任务落在单独教师和单门课程上,不能实现“课程思政”培养氛围和合力,造成教师教学改革方向不具体、“课程思政”融入方法不明确、教学改革成果牵强等政策与落实发生“两张皮”现象。
(3)“课程思政”实施方法牵强。工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理解尚不到位、但教学改革目标高和时间紧的问题。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初期会出现政策文件未充分理解即仓促开展教改实践、本课程育人方法不足和问题反思不深入、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工科专业教学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其次,为了完成“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在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中过量加入思想政治案例、生硬建立联系,造成课程建设的强行融入,未能在整体专业教学中达到隐性融合的目的[6]。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中过度使用教学技巧,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加入“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显得较为突兀,平添专业教师工作量,改革成效甚微。在未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建设意义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实际建设造成“两张皮”,取得的教育改革成果也较为牵强。
(4)考评体系尚未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是长期过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是潜移默化形式,其考评指标不适合量化。例如,“课程思政”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所占比例、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随即产生的思想政治育人效果、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元素数量和环节数量等量化指标,在“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效考评制剂中无法彰显[2]。另外,“课程思政”改革应由教务部门、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通力合作,并且由多部门协同制定考评细则,避免因部门职责和着眼点不一致而造成资源内耗。“课程思政”评价专家组不能完全由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或普通教授专家组成,缺乏“课程思政”政策理解和实战经验,评价机制有偏差。“课程思政”建设考评体系不合理、不专业和不健全,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推进和导向,影响工科专业教师实施改革的动力和积极性,影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最终成效。
四、“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为了实现“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开展和实现育人目标,需要针对工科专业建设背景、教师队伍和学生结构特征以及现阶段出现的理解误区和实施问题,提出精准实践路径。
(1)强化高校顶层设计,完善建设制度。首先,加强高校顶层设计,明确“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设目标、建设意义和重要性,基于高校定位和学科优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和实施路径,让工科专业教师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和发展方向,消除实施误区,快速进入教学改革状态,高效率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路径设计。其次,明确高校主要负责管理部门,管理体系扁平化。要避免各部门都要抓,但没有主要负责部门的情况。防止部门责任和关注点不同和重复安排工作,过度分散专业教师精力。学校各部门和教学学院形成完整“课程思政”管理系统[4],明确各处室及科室的管理内容。简化管理部门,调整管理流程扁平化,实现“课程思政”政策措施的高效制定和传达。
(2)依托支部建设,突出组织优势。教师党支部建设既为“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提供有效载体和实施途径,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以党建为引领,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党支部日常党建活动有机融合,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大会、组织生活会等开展集中研讨和实施,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7]。依托党支部和教研室的优秀师资力量,举办基于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交流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学生接受程度、教学方式方法等难点和痛点,深度讨论和实施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实践环节设计,将建设思路和先进经验向每一位教师推广。
(3)改进教学方法,健全评价体系。秉承“创新不离其宗”的理念,在实践中选择有效、简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实景式、沉浸式、情景式专业教学课堂,促进学生深度融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和评价机制。组建具有专业背景的资深校内外专家组成制度评审组,及时学习和传达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精神,紧密围绕教育核心目标和提出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导向和对不同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有效建议。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持续提升人才培养内涵建设。
(4)因材施教,促进多层次多阶段育人效果。本科生和硕士生對工程专业和社会价值的认知程度不同,培养方式和目标也有所差异,因此对各层次学生和个培养环节均需精准施教融入“课程思政”。例如,本科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专业认知较为浅显,“课程思政”元素要准确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研究生培养是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导师指导三位一体,专业认知较深入,在参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同时不断提升对工程项目的责任感,因此不但要将前沿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元素相结合,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德育意识,还要在学术研究和工程项目执行中实践[8]。
(5)推进全过程培养,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渗透体系。“课程思政”需要营造沉浸式培养环境,贯穿理论与实践培养全过程。以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等形式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第一课堂;以工程实践、沉浸式参观体验、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科技竞赛等形式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第二课堂。例如,建立基于工程专业实践主题的调研活动、组建科普宣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和科技展会志愿服务、用专业知识为服务乡村传统手工业探寻推广路径、探寻节能减排的生态环保新工艺等,让学生将专业知识深度融入生活和实践,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城市治理提供切实可行解决方案,实现社会价值。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渗透体系,提升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全员深层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意识,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效果[9]。
五、结语
通过分析“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特征,认为“课程思政”实践尚存在思想重视程度不足、概念认识深度不足、实施方法牵强、考评体系尚未健全的问题。现阶段,工科专业发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强化高校顶层设计,完善建设制度;依托支部建设,突出组织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健全评价体系;因材施教,促进各学习阶段育人效果;推进全过程培养,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渗透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有效建设和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影,黄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平台协同创新体系”的创建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6-8.
[2]罗薇.“课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新視角[J].大庆社会科学,2018,211(6):37-40.
[3]教育部高教司.“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4]李雪萍,马发亮.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170):73-75.
[5]于美,李卫平,邢雅兰.以解决复杂问题为牵引的课程思政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12):114-116.
[6]张春明,刘云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 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服装营销与贸易课程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6):504-507.
[7]吴宝海,沈扬,徐冉.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61-62+5.
[8]赵研,王金梅,田雨晨.新势态下研究生线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7(1):130-133+8.
[9]陈志国,刘鑫,陈灿芬,等.课程思政引领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8(36):77-78.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YAN Ruo-si1a, ZHANG Wei1a, CUI Zan-mei1b, WU Lei2, LIU Wei-na3
(1. a. School of Textile and Garment, b.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18, China; 2. Propaganda Department, The CPC Hebei Province Committe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51, China; 3. Propaganda Depart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18,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implement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raining systems and the frontier training concept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far-fetche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education system, teaching method improvement, curriculum content design an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