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以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7-16陈文杰张小丽何振杰李小棱

职教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徒校企岗位

□陈文杰 张小丽 何振杰 李小棱

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14年教育部提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2017年教育部分两批确定了368家试点单位尝试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其中不乏一些典型案例。2019年1月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制造类专业学徒制培养需要有真实的生产环境,必须有企业的深度参与,但企业偏重追求经济利益,如果不能在合作中实现利益,合作很难深入,导致校企合作的过场性和短期性问题比较突出。另外,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生产不能有效对接,不能满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需求,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生产过程、职业岗位标准,也会影响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效果,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开展哪些合作、如何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开展学徒制培养的关键所在[1]。

一、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研究探索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建院之初的三个专业“金属切削加工、工业企业电气装备、钢铁铸造”,就深深打上了“机电”行业的烙印,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在河北乃至华北有较大影响力,是河北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近几年校企合作非常频繁,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进一步提高制造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制度,确保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顺利实施。

(一)精准选好合作企业,筑牢合作基础

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性强,人才培养尤其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学院经过多方研判,2019年学院选择河北创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为合作企业。双方决定共同举办数控技术专业“工程创新班(创力班)”,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学院选择河北创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合作的六大优势表现在:公司属邢台市高新技术企业,华北地区自动化焊割装备生产研发基地、邢台市重点扶持企业;公司属装备制造企业,以数控焊割设备生产为主,与专业联系紧密;学院与公司从2015年就开始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优势,开展代加工,2017年企业把三种型号设备的部分零部件(适合数控设备加工)放到学校加工生产,解决了企业产品零件生产问题;公司以“专机”生产为主,零部件种类多、数量少,生产任务量不大,适合开展学徒制人才培养;公司企业制度完善,管理规范,企业有员工培训部门,对于技术技能和企业文化培训有一定基础;公司董事长是学院优秀毕业生,有参与教育、投资教育的意识。

(二)注重顶层设计,制定保障机制

发展需要机制创新,改变现状也需要机制创新,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企业深度参与的问题、实施场地建设问题、导师配置问题、资金投入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制度保障,所以顶层设计应从制度建设入手。为最大限度地保证企、校双方的利益,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双方共同制定了《教师挂职锻炼实施办法》《学徒班实施办法》《指导教师带徒津贴奖励规定》等利于开展学徒制的文件制度,充分考虑企业及企方职工的权益,并且定期评选周、月、年优秀指导教师,特别是企业方指导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2]。在此基础上,2019年学院制定了《建立“产教特区”、开设“工程创新班”的实施意见》,支持结合专业特点,从不同层面实现产教融合,建设差异化的产教特区,每个“产教特区”补助40 万/年,从内部解决了实施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制造类专业依托“产教特区”,开设双导师导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工程创新班”,实施现代学徒制,着力培养以成为“大国工匠”为目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共建双导师团队,提高培养效果

现代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以课程为纽带、教师+企业师傅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师傅的深度参与必不可少,由于是专兼结合,其工作性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实际运作中还存沟通、交流上的困难,为了使合作深度融合、成效突出,校企双方研讨:成立以“学院教学副院长+公司董事长”为组长的协调小组,定期交流,协调双方人力资源,确保学徒制顺利实施;组建以“专业骨干教师+公司工程师”为负责人的“双导师”师资团队,从工艺制定、刀具选择、夹具设计、加工调整到零件检测,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定期研讨;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公司优秀员工”组成德育教育指导教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寓课程思政于“生产活动”,实施全程思政,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践证明,通过“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产品生产、现场教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制度约束”等多维培养于一体的实施平台,发挥“双导师”各自的优势,在教学中实施各有侧重、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双导师导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参与学徒班授课的老师也从中受益颇多。两年来顺利完成各项教学及考评工作,同时完成企业四十余台设备主要零部件的生产任务,成效显著。

(四)完善学徒制培养管理体系,打造企业人才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规律,实施工学交替,分段育人,突出可操作性,校企双方按照“职责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分工负责。

1.制定培养办法。根据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制及教学安排,经研讨校企双方一致同意,学徒班从大学第二学期期中开始组建,学员从机械类相近专业中选拔(每期约20 人),组成“工程创新(创力)班”,二年级开始培养,学制一年,实施由“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

2.采取激励措施。为保证“选进来(进学徒班)、留得住(留在公司)”,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奖励措施,一是毕业后留在公司的学徒班学员,第三年的学费由公司支付;二是留在公司满三年的,作为公司后备力量委以重任;三是留在公司愿意从事技术工作,公司优先考虑其培训进修。由于激励机制符合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学生报名踊跃,积极主动,为选拔学徒打好了基础[3]。

3.保障学徒权益。学校、企业、学徒三者关系中,企业与学徒的利益冲突较为尖锐,对学徒的身份界定一直存在争议,有的企业将学徒界定为学生、有的企业将学徒界定为员工,导致学徒权益无法得到维护,当发生人身意外事故时,责任主体不明确,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也屡见不鲜,不利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中学徒应界定为“特殊劳动者”,享有学生、员工双重身份,实施中学校为学生购买一份保险,学生自己再买一份保险,企方按见习员工支付学徒薪资,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责任,最大限度兼顾各方权益[4]。

二、制造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践

两年来,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北创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双方在实现共赢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培养主体和双导师的作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初见成效,制造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在合作模式、培养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形成了机电特色。

(一)共建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一边是就业需求,一边是人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实现学生就业需求,“共建、共育、共管”的合作模式稳步开展,校企合作逐步深入。

1.基地共建。按照企业产品生产工艺需要,学院把实训车间相关设备进行重新布局安装,公司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附件,形成小规模生产能力,实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在此学生完成切削加工能力训练,达到作为学徒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为后期学徒制培养做准备。在公司内部为解决生产和教学的矛盾,升级改造了一条生产线,作为实施学徒制开展教学的场所。校内基地设备全,为公司的新产品开发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校外基地设备专,为教师开展教科研提供了便利,实现共赢。

2.人才共育。学校的竞争力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核心在社会服务能力。企业的竞争力在于产品质量,核心在人才,校企有人才共育的基础。学校只有不断深化内涵式发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邀请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管理,使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在公司开展学徒制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技能水平,在传帮带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员工,实现互利共赢,形成可持续化发展。为了把学校打造成公司的“人力资源基地”,公司把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及工具、量具、夹具等无偿捐送给学院,派专人指导操作方法;把成熟的技术文件、检测标准等融入“教学生产”过程;总工程师参与教学、指导生产,结合公司产品举办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对企业产品、企业文化的认同感[4]。

3.过程共管。学徒培养在学院实训车间、企业生产车间交替进行,实施过程采用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每天定点召开“生产交流会”,各“生产小组”反馈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其他“生产小组”提供借鉴,指导教师(老师+师傅)进行答疑解惑,融相关知识于释疑过程;围绕“产品生产”开展教学,充分利于企业的环境资源,突出环境育人,按照“企业员工标准”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进车间穿好工作服;工作结束后,清洁环境、保养机床、整理工量具;产品、毛坯要摆放有序,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逐步形成“校内教学生产化,校外生产教学化”的校企共育共管理念。

(二)共建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培养融教学于生产过程之中,为保证学徒制实施效果,课程标准也要融于职业岗位标准,根据公司产品生产过程,选择提炼了五个主要岗位,即数控车工、数控铣镗工、工艺设计员、产品检测员、产品设计师(见图1),根据岗位能力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开发相应的课程模块,构建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模块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学徒学业合格标准等相关标准,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培养主体的作用,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递进过程,逐步提升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其显著特点是“三+三”培养模式[5]。

图1 制造类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目标实现图

1.培养过程的两次能力递进。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机床与维护等以及相应的技能训练都开设在第二学年,人才培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都在生产中有体现、有应用。校企双方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等的深入研讨,制定了适应企业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以“产品生产”为载体,六个知识模块的学习融入产品五道生产工序之中,在每个知识模块的学习方面、在每道工序的生产技能掌握方面,都体现了培养过程的两次能力递进。

第一次是由“职业零基础”到“职业体验”的能力递进。第一学期突出理实一体化,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展教学,师傅边做边教、学生边学边做,手把手传技能、授经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产品生产基础知识模块中材料部分,毛坯生产用的型材是Q235,该阶段学习目标是掌握材料Q235 的成分、性能、加工特性,学徒在不同岗位跟班生产中,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总结(理论)”的反复循环,克服知识掌握的“碎片化”,理论知识更加丰富,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每个模块学习后,学生要独立完成岗位生产任务,保证加工质量,让学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实现从“职业零基础→职业体验”的能力递进[1]。

第二次是由“职业体验”到“准员工”的能力递进。第二学期注重效率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经第一阶段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前三个月,学生要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交替轮换,掌握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熟悉不同岗位的操作技能,树立质量意识、掌握加工方法、提高加工效率、领悟问题解决方案,比如在掌握毛坯材料加工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刀具材料进行加工时的参数设定,掌握提高加工质量、加工效率的工艺方法,指导教师结合产品生产工艺案例,融相关知识传授于其中,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上升,本学期最后一个半月,结合企业产品工艺进行创新设计,实现从“职业体验→准员工”的能力递进。

2.“三+三”培养模式。学徒班教学过程实施“三+三培养模式”,一是三阶段,指学徒制培养初期阶段、试用期阶段、创新拓展阶段;二是三循环,指学徒制培养的每个阶段都符合 “学习-实践-再学习”循环上升的能力递进过程(见图2)。

图2 学徒班三+三培养模式图

第一是学徒初期阶段。学徒期阶段在公司生产车间进行产品、设备、岗位等认知活动,融理论知识于岗位实践过程,学生分布到生产过程各个岗位,在不同生产岗位轮岗,现场体验不同岗位工作内容,熟悉产品生产过程,掌握各岗位涉及到的设备、工装、刀具、量具及附件等相关配置,以及工作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此阶段所接触的产品就是后续知识模块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熟悉生产过程、工艺文件编制,了解夹具设计要点,学会编写简单加工程序,能够操作设备,适度参与加工生产、零件检测。该阶段实现由“学生→学徒”的转变,遵循由“基础理论→企业实践→专业知识”的循环。

第二是试用期阶段。试用期阶段在学院实训车间、企业车间交替进行,学生分组、分岗位参与生产,指导教师起任务分析、指导生产的作用。按照产品生产工艺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可以采用成熟的工艺、程序,也可以有所不同,达到考核要求后,再到其他的岗位轮岗,从而掌握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在这一阶段体现由“学徒→准员工”的转变,遵循由“企业实践→总结(理论)→生产实践”的循环。

第三是创新拓展阶段。创新拓展阶段在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设计零件的加工工艺,包括工装设计、刀具量具选择、编写加工程序,完成课程设计报告。鼓励学生分析现有工艺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提高加工质量、加工效率的措施,创新加工方法、创新夹具设计,对完成较好的同学,企业同意其在后续顶岗实习期间,参与到新产品的开发设计,进行培养锻炼。在这一阶段体现由“准员工→职工”的成长,遵循从“企业实践→专业理论→生产实践”的上升循环。

(三)共建适应现代学徒制的考核模式

学院实践探索的现代学徒制培养,课程体系采用“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培养思路,知识模块根据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确定,以产品生产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掌握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双身份、双导师、双证书”;教学形式灵活,每周、每天、每个人的学习内容都各有不同,同时结合教育部提出的“1+X”证书制度,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考核标准融入到相应的知识模块,对应岗位职业标准(见图1),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结合在一起,突出“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思”,注重全程思政、注重职业素养、注重实践技能,过程与结果并重。

1.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生产过程就是教学实施过程,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制定各阶段知识、能力考核标准,按照“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过程考核:课前,学生需根据教学辅助材料预习;课中,侧重学生专业技能掌握;课后,注重考核项目总结,包括工艺分析、填写工艺卡、刀具卡、程序卡,以及加工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占考核的50%。

2.教师评价和师傅评价相结合。学生参与生产离不开教师和师傅的指导,教师根据学徒的平时表现,包括纪律、态度、技能等指标共同开展评价;师傅最了解学生生产过程中职业素养、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将师傅评价纳入学生的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职业习惯,包括工作效率、工作细节、做事技巧等方面的情况,占考核的30%。

3.小组间互评和小组成员间互评相结合。小组之间的互助共学、小组之间互评、团队意识、项目完成质量等是小组成员的基础成绩;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包括工作态度、纪律意识、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是小组成员个人的加分成绩,两者相加是互评成绩,占考核的20%。

每个岗位对应一个(或几个)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对应一个相应的资格证书或省级以上大赛项目,把学习过程量化,把主观因素表格化,结果考核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层次,与薪酬适当挂钩。

三、结束语

学徒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培养制度。学院在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制度保障,实现了教学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过程校企共管、“双导师”共同育人的合作模式,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实施过程注重岗位工作能力训练,“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解决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问题,毕业生得到了企方人员的高度评价。

猜你喜欢

学徒校企岗位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今日菜色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香港学徒制利益相关者权责划分及经验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