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
2021-07-16高莉
□高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企业输送了大量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育部2014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指出职业院校要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1]。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2]。然而,面对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需要和高要求,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核心素养普遍不高,社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性存在局限等问题日益突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急需针对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改变人才培养目标。人才需求标准的改变必然要求重塑教师角色。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教师应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加强自身核心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之需。
一、研究文献的回顾
“核心素养”是人类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3]。“高级能力”是人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作出明智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人性能力”即建立在人性、情感、道德与责任基础上的能力。核心素养是对农业和工业时代“基本技能”的发展与超越,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4]。郑金洲,吕洪波提出教师应具备七大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媒体素养、社会参与和奉献素养、自我管理素养[5]。
“教师核心素养”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关键技能或能力,是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必需拥有的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具有复杂性、时代性、综合性和跨领域性等特点[3]。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教师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提升专业发展能力,以应对21世纪的全球变革、教育改革的挑战[6]。学术界对高职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核心素养内涵、构成等方面。在核心素养构成方面,和润生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师德的培养都是提高高职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7]。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教师核心素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高职教师核心素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成果,开阔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高职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职教师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
高职教师队伍作为高职教育的首要资源,是决定职业教育吸引力及质量的关键环节。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特征,对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中指出,为了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实现跨越性新发展,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应该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8]。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在文化方面具备专业素养,还应该在师德、素质、技术等方面做好表率。
目前,高职教师的核心素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应具备的素养和高等职业教育特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高职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师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动态整合,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教师核心素养是保障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且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专业能力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具备关键的知识与能力,以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因此,高职教师首先应具有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所要求的核心素养,方能有效开展课程教学。鉴于高职院校的应用性特征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高职教师实质上应具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素养和职业素养双重素养,除具备语言组织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情感智慧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外,还必须具备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如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9]。职业能力最能体现高职教师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从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可知,职业能力应有着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性内容。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特点、高职学生特点、高职院校育人的要求和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把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细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其中职业综合能力是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出的特殊性要求,它涉及到高职教师应有相关行业技能及解决问题能力,协调组织服务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技术推广应用能力等。
三、高职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高职教师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要以普通高校教师和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结构为基础,既体现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特点,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鉴于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具体标准尚未制定完善,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对应的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水平及标准的文件也尚在襁褓之中,本研究以系统论为指导,结合当前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初步勾勒出高职教师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及结构体系。在该体系中,各要素不是孤立的,彼此相互关联,每个要素都有特定的意义。高职教师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素养两个维度,而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格素养、学科素养、信息素养、国际化素养、终身学习素养、人际交往素养又耦合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详见图1。
图1 高职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及结构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是高职教师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师德始终是教师素养的核心,贯穿育人的全过程,反映出教师的品格,是教师工作最基本的要素。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是卓越教师对个人职业高度认同后的自然生发,对自身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好道德榜样。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主要包括了政治信念、爱心和同理心、责任心、专业精神等。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进入到高职阶段的学习并非发自内心的喜欢,而是因为高考成绩不佳的无奈选择,要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心,确立人生目标,让每个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二)健全的人格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公民,教师应该拥有热爱生活、精神健康、文化底蕴、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公民素养。对于高职教师来说,要有现实、准确的自我知觉,面对多数应试成绩不佳或家庭贫困的学生,更要有良好的人格素养和职教情怀,以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做好学生的学业导师和人生成长的精神导师。
(三)双重的学科素养
教师应具有一般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双重专业素养。一般教育素养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等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学科专业教育素养包括该学科教育教学观念、基础知识、学科相关技能与能力等。高职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双重学科素养甚至多重学科素养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需要,既要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更要有专业技能方面的素养,熟悉和掌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
(四)良好的信息素养
21世纪,我们身处以信息与通信技术高速运转的新时代,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成为该时代的显著特征。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思想观念和运行方式都将被新时代的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理念和技术彻底变革。在教育领域,这些以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将对传统的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将带来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因此,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在高职教育教学领域,亟需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的意识与能力,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借助互联网和教育APP 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并将这种信息社会的创新发展意识也传递给学生,培养未来数字化胜任力。
(五)国际化素养
全球经济体正日益一体化,显著特征是国家之间、行业之间、人们之间通过信息技术即时联系在一起,不同文化、信仰、习俗的地球村村民日益交流融合。因此,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之间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提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意识和交流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也积极走向国际,与此同时国家正在构建对外开放发展的新格局。因此,高职教师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应当要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素养,以适应当前的世界发展新格局,才能在相关职业课程教学中积极利用信息手段增进学生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从而达到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自信。
(六)终身学习素养
21世纪,既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也是终身学习型社会。现在,由于各种科学技术发展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由此产生的知识大爆炸,导致“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学习几年管一辈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就在客观上需要高职教师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阅读写作能力、归纳与分析的能力等。
(七)人际交往素养
21世纪,是一个机器人、人工智能普遍使用的时代,将来我们人类将会从繁重的重复性的常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很多以往蓝领工人从事的职业、甚至是现在白领从事的职业如翻译、会计等将逐渐消失。相反,与人交往等具有复杂性思维工作的人性化特征将更加突出。因此,高职教师要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与学生、家长、同事和行业企业交往的素养,善于倾听各方诉求,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善于尊重、换位思考,积极赢得社会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素养,使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四、高职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路径
培育高职教师核心素养既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动力,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周期,需要不同主体群策群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促进教师核心素养长效发展机制与平台。从教育系统、学校组织、教师队伍等方面创新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相结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首先,建立系统、科学的高职教师核心素养培养和评价体系。构建制度化的培养框架,系统规划培养路径。相关部门需明确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构建高职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学段教师的特征,出台素养标准和落实方案。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通过一定时间系统的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提升教师对自身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认知。学校等相关部门要重视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鼓励教师入企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同时,要把教师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企业能力等都纳入教师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
其次,组建高职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共同体,获得学科专家、教育专家、行业专家、技术人员的支持,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构建教师与专家合作的机制,形成专家支持、同伴互助的学校文化。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各种活动引导青年教师向骨干教师学习,通过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实现优质资源互惠共享。
第三,提升教师“教—学—研”的能力。教师队伍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体和关键。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内需力,才能冲破职业成长中的束缚,获得持续发展。“善学才能善思,善研才能善教”,教师要学习、反思、研究相结合,通过不断学习、自我反省、研讨交流,提升学习力、反思力、研究力。教师内部要形成“乐于教学,勤于教研”的氛围。勤于教研是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提到提升的不竭动力与力量源泉,只有教师乐于反思、善于研讨,学生才能敢于探索、勤于学习。
最后,依托教师能力标准开发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培养内容。职业教育实践领域要解决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即要通过教师能力标准开发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内容体系[10]。教师能力标准是教师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既可起到规范教师培养内容、统一教师培养质量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指导各利益相关者开发培训课程、确立培训方法的作用。我国要整体性地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核心素养,必须开发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标准。要实现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不仅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的要求,还要提高对教育学实践知识的要求[11]。我们的教师的确缺乏足够的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但更为缺乏的还是对各个教育教学工作环节实践知识的细化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