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7-14陆佳凤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3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数学教学小学

陆佳凤

摘要:为促进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效率、兴趣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本文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可让学习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可让学生对教师的知识获取依赖性得到减轻,值得教师大范围使用。同时,本文也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使用要点进行了列举,如科学分组、科学对应学习内容、对应适合的教学情境等。

关键词:小学  小组合作  数学教学  应用

合作学习是针对当前数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交流、合作与沟通,同时可让教师的教学负担得到减轻,并及时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一、科学小组合作,促进学习效率

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可以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加有趣,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将更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之前,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习惯、方式、喜好等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与此同时,还要对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了解,有些学生比较喜欢帮助别人,学习过程中也更加热情。因此教师就应将这些同学划分到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主动的学生较多的小组中,让其可以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带领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为了让学习小组的作用可以积极发挥,教师必须要保证每个小组中都有基础较差、基础一般、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如此才能让小组内的学习氛围更好,也能保证学习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进步。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是保证教学资源可以均衡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问题、学习进度的科学安排。

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点《乘法》时,必须要注意将问题的难度进行划分,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也是促进学生获得进步的基础。如5个2相加,此时教师可以让那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列式计算,2+2+2+2+2=10,此時,教师可以再一步提出问题:“那么100个2相加呢?如果学生采用列式的方式进行加法计算,整个黑板都写不下,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既能及时将问题计算出来,又可以保证正确率。此时教师就可以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有的学生会说:“100个2相加就是2个100相加,我们可以直接用100+100=200的方式计算”此时,教师可以再提出问题:“那么如果现在是10个10相加呢?”此时无法使用加法计算了,因此教师就可以自己将乘法引出,或是找那些基础非常好且已经预习过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生动有趣,还能让每个基础段的学生都被兼顾到,学生的自尊心也得到了保护,可谓是“不抛弃、不放弃”。因此,每个学习小组中都必须有学习基础差、中等、较好的学生,这样的小组设置也让每个学生都能及时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价值。

二、科学对应学习内容,保证合作氛围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学习任务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其他学生的陪伴与督促,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参与思考,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此时教师还要对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与知识进行针对性选择,对应适合小组合作探究的课程内容,保证小组学习的效果,如那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点、具备较强实践性的知识点等。这样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不仅过程更加有趣,而且每个组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或问题,然后齐心协力地解决。

但是有些抽象的问题就不适合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如果对应的知识点既抽象又难以理解,学生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将知识点进行消化,教师还硬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就会适得其反。不仅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还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较差的心理印象,逐渐放弃自己,这种情况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逐渐下滑,最终无法提升到原有水平,学生也将因此丧失学习数学的动力与兴趣,失去发现数学知识之美的机会。当然,过于简单的知识也不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原因是学生合作的过程可能会因为太过容易找到规律或是掌握,而没有了学习、探索的成就感,也就逐渐丧失了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可能产生自负心理,不愿意主动探究知识的神奇。同时,教师在小组知识点的学习点拨中,不可干预太多,尽量以指引、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与探究,决不可直接对学生进行指导,否则学生就会太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而不愿意主动探究。过于依赖教师的知识学习,就会让掌握过程不仅无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也等于是在浪费学习资源,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会因此而被禁锢。

三、对应适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习效果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情境的配置,让学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问题更为彻底地解决,并将其中暗含的知识点及时掌握、消化掉。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让学生更为彻底地投入到知识探究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点《有余数的除法》时,就可以构建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个人拿出几根教学辅助小木棒,随意拿出几根,然后放到一起,此时,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从中拿出4根,如果组员每个人都拿出4根后,木棒还剩下大于4根的话,就每人再分一根,分到最后,可能全部分完,这时每个人手中的小木棍数目是一样的。但是也有可能一部分人的小木棍数目是一样的,但是其中有人可能比其他人少一个。此时,就是没有整除,而有几个比其他人小木棍数量多一根的学生,就是余数。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规律总结,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总结到的规律是有余数的除式,余数都比除数小。适宜的教学情境配置,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趣、高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力量将知识点中的一些规律总结出来,还可让学生爱上这种依靠自己进行学习的方式,锻炼其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好习惯。

再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克与千克》时,就可以给每个学习小组分一个电子秤,然后给学习小组中的每个学生一个称量的任务,有的人是称一个鸡蛋,有的人是称一个苹果,还有的人是称一个装满书的书包。在完成称量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问题,就是这些物品的重量可能存在较大的悬殊,如一个鸡蛋与那个装满书的书包,二者之间的差异甚至需要用千位数进行衡量。一个鸡蛋的重量是50克,但是书包的重量却是5千克,此时教师可以将“克”与“千克”的概念给引出了,由于存在很多重量较大的物品,所以仅仅有“克”这一种重量计量单位是远远不够的。此时学生就需要认识“千克”的概念,一些质量较大的物品需要使用千克进行计量,1千克=1000克,这样可以减轻人们在称重层面的计算负担,同时也便于更好地对物品重量进行描述。此时,小组内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一个房子重量是多少呢?一头大象的重量又是多少呢?教师便及时以此扩展知识,对学生进行“吨”的计量单位学习,“吨”作为重量计量单位,可以描述更大体积、更大重量的物体,同时“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单位同样是1000。“克”“千克”“吨”虽然同样都是重量的计量单位,但是它们各自的意义却是不同的,而人们一听到一个物品后面的计量单位时,就可以想象到这个物体的密度或是体积,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让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加简单、快捷。数学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较为重要,也有很多规律等着学生们去探索。

数学知识的海洋有很多奇妙的关联,需要学生用心观察与学习,而小组学习的方式,可让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在其中也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就是积极地引导学生更为快速地找到知识背后暗藏的原理与规律。

参考文献:

[1]李德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87.

[2]张载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60.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数学教学小学
作文评改“五步曲”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